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秦姓來源有三
一、出自赢姓,始祖伯益為颛項帝的後裔,後以國名為氏。
出自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與《史記·秦本紀》記載,傳說颛顼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隻燕子蛋,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臯陶(即大業)。臯陶後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 (即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同時還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業幹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纣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後人叫飛廉。
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纣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後,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這時惡來的後裔大駱也來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陝西興平縣,一說今甘肅禮縣東北)。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後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在桃林(今陝西華山一帶)養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地位低于諸侯國),并讓他恢複了嬴姓,稱之為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後秦仲被犬戎(先秦時,北方一少數民族)殺死,但其長子最終擊敗了犬戎。到莊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前 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廣大地方。秦始建國于雍(今陝西鳳翔南),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縣東南)、平陽邑(今陝西寶雞市東南)、雍(今陝西鳳翔南)、栎陽縣(今陝西臨潼縣東北)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内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區域)。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土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阖,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鹹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傳了兩代“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後,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
二、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後裔,以邑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山東曲阜縣東北)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範縣舊城南)。後以邑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權家長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制”,即嫡長子為大宗,其餘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他們的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位,别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相對侯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
宗法制對姓氏的産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國君嫡長子之弟輩),也稱别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這就是《禮記·喪服小記》說的“别子為祖”。這樣往往别子開創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長子繼承。出自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後來因武王逝世時,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亦稱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周公)雖然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範縣舊城南),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書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
三、古代大秦(即羅馬帝國)人來華,留中國者,有以秦為姓者。
《後漢書》雲: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裡。有城四百餘所。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王+幹)、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産珍奇異物之語。我國史書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我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 (qiu ci,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吟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着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秦姓遷徒史
魏晉以前
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曆史階段是秦姓從産生到初步發展的階段。
最早的秦姓人即帝颛顼嬴姓的後代,主要生活在當時的西北一帶,黃帝姬姓後代,多在東方。到了戰國時代,秦姓人開始北上,其足迹到達今河北省境内。此後,由于戰亂等原因,分布于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西漢初,六國舊貴族及一些地方豪強勢力強大,甚至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權威。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靖除各地地方勢力,采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把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遷徙到關中,以置于中央政府的監視之下。遷徙人數大約有20萬之多。其中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到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後來發展為大族。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秦姓或遷入甘肅、或遷入江蘇、或遷入四川、或遷入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往山西,後來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晉南北朝,部分秦姓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時期,伯禽裔孫受封于魯國秦邑,其後人便以邑為姓氏,于是産生姬姓秦氏。這支發源于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的秦姓,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遷。戰國時,又北上播遷到今河北省境内。到戰國末,姬姓秦氏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已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廣為分布。總的看來,活躍在春秋戰國曆史舞台上的秦姓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姓一支發源于甘肅天水的秦故地,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大多多居陝西。秦姓另一支發源于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發展成秦姓主流。這支秦姓最初播遷于陝西及湖北境勺,戰國時又北上遷至今河北,至春秋戰國,已遍布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西漢初,漢高祖為消除由方貴族和豪強勢力,将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強遷至關中,其中便有秦姓一支豪強家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後發展成為當地望族。與些同時,甘肅、江蘇、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姓遷入。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一支秦姓有一支遷往山西,逐漸發展形成太原郡望。秦姓南遷始于秦代以前。
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個大動蕩時期,政權頻繁交叠更替,戰争芝綿不斷,百姓往往随着戰争的情勢而不得不四處遷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遷到了山西,并在那裡生根發展,形成後來秦姓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與此同時,甘肅省境内的諸秦氏族人,由于相對遠離戰火中心地帶,得以較充分的發展,秦姓的另一大郡望——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國時的東吳轄區相對北方來說,戰争的災禍小一些。到了西晉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門貴族跟随晉元帝司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馬睿依靠他們在南方建立政權,謂之東晉;凡是與他們一起過江者,被當地人稱為“僑人”,其中不乏秦姓人。從而以江蘇、浙江兩地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來。就居住人口而言,無錫、會稽、山陰、甯波最為集中。南北朝時,南方依舊相對穩定,秦姓人則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且影響深遠,後來的許多秦姓人傑就多出自江南。
巍晉南北朝時,北方伐亂不息,秦姓族人因避亂再度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秦姓已分布于工南許多地方,其中江蘇無錫,浙江會稽、山陰、甯波最為集中。唐宋時遍布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清後廣布全國弓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