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老爺子,常年在海上工作,每天差不多就是幹一身濕一身的,年輕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可是年齡越大,随之而來的疼痛也就越多。
嚴重的時候每天早上醒來全身上下都是僵硬的,要拍打好一會兒,把身子拍熱了,忍着疼痛開始一天的忙碌。如果碰上陰天下雨,痛得還要厲害。老爺子不禁感慨到,我這身老骨頭呀都快成天氣預報了!
像這種情況,如果去看西醫,一般會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中醫當然沒有這種說法,中醫叫“痹症”,《黃帝内經》對痹症的解釋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有風,有寒,還有濕。三種邪氣狼狽為奸,最喜歡侵襲人的關節、筋骨和肌肉,關節不靈活,關節發僵發硬發痛,都是風寒濕邪在搗亂,打個比方,就像一把剪刀放到陰暗潮濕的地方,過不了多久,就會生鐵鏽,而且鈍了剪不動東西。
剪刀生鏽了有磨刀石,那關節裡的鏽迹用什麼來磨?
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獨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細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6克、防風6克、川芎6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當歸6克、白芍6克、生地黃6克,水煎服。
現在也有中成藥——獨活寄生丸。
獨活寄生湯是唐代大醫孫思邈的方子,記載于《備急千金要方》。
首先用到的是獨活、秦艽、防風,三味藥起到祛風除濕的作用。
獨活,中醫對它的描述是“諸風能除”,各種風它都能除,尤其擅長入下肢。防風,既能把風邪抵擋在外,又能把侵入體内的風邪趕出去,秦艽也是風藥,可以把水濕吹幹。
獨活、秦艽、防風聯手把風濕邪氣趕出去,緊接着用肉桂、細辛來散寒。
肉桂是非常暖熱的,尤其擅長暖腎。腎就像小火爐一樣,從下往上溫暖着周身,肉桂把一身的陽氣點燃,寒邪自然也就無處遁形了。
生姜也能散寒,受寒感冒了,又打噴嚏又流鼻涕,一碗姜湯下肚就能把寒氣趕出去。但是如果寒氣進到體内了,沒有及時給它趕出去,它是會往裡走的,今天走一點,明天走一點,到了風濕病這一步,已經走得很深了,像這種情況,少不了用細辛搜刮剔除,細辛很厲害呀,它像箭一樣可以鑽到關節縫裡去,哪怕寒邪藏得再深,也能給它搜刮出來。
除了攻,還要補。因為邪氣會消耗人的正氣,長時間的受到疾病困擾,往往都會有一個虛的底子,人參、甘草、當歸、茯苓、川芎、生地、白芍就派上用場了。如果再加一味白術就是八珍湯,八珍湯補氣血,補氣血就是補正氣。
好,再往下,關節發僵發硬,不能屈伸,據《靈樞經》記載:“能曲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曲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為筋骨俱病也。”孫思邈是這麼說的:“腎氣虛弱,卧冷濕地。”
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如果不虛,不可能給風寒濕邪可趁之機。所以又把桑寄生、杜仲、牛膝找來了,來補補肝腎。杜仲和牛膝在補的過程中又各自有所側重,杜仲治腰特别厲害,牛膝治膝蓋特别厲害。
這就是藥王的獨活寄生湯,主要是針對風濕而設,但又不是簡單的治風濕痹痛,整個方子配伍非常明确,第一步,祛風、散寒、除濕,一上來先把邪氣趕出去;第二步,補氣血,使得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第三步,補肝腎。肝腎強壯了就不容易受到風濕的侵襲。
像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腰肌勞損等,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理。
主要有三個辨證要點:第一是偏虛,肝腎不足,氣血兩虧;第二是和天氣變化有關;第三是舌苔白膩水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