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千萬種,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白天煩燥,晚上安靜,這是什麼病?
有一種病,人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晚上卻很安靜,躁火全無,安然入睡。很是讓人費解。相信很多人見過這樣的人,感覺他白天脾氣特差,動不動發火,而且精力好像旺盛,午覺也不用睡、風風火火。但一到晚上,整個人就靜下來,表現得很平和,很困很容易睡。
與其說這是一種身體精力充沛的表現,不如說是一種不正常的症狀這個時候要加以注意,判斷一下是否身體出現了問題。
關于這種現象,在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有條文裡描述過“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吐,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按理講,又下法,又汗法,一定是醫生為了治太陽病(也有可能是其他病)不斷地調整處方,按理講應該會有改善或痊愈,但反而因為“下之後,複發汗”引起晝躁夜靜這種不正常現象,因為正常情況下是到什麼點身體該做什麼它自然會做什麼,很自然的,比如即使白天大自然的陽氣很足,人也不會煩躁,中午睡不着覺。又如到了十一點鐘人應該會餓的,但偏偏沒有胃口,那就是不正常,不管是因為早飯吃晚了還是脾胃出問題,反正就是不正常。顯然,張仲景這裡是在講誤治。
那麼“下之後,複發汗“為什麼會引起晝躁夜靜?因為下之後,人的津夜會流失,如果再發汗的話,會流失得更加嚴重。這個時候人的陽氣也會大虛。那麼問題又來了,陽虛為什麼會讓人“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我們知道晝是白天,屬陽,是氣;夜是晚上,屬陰,是血,簡單說白天是陽氣活動旺盛的時候,晚上是陰血活動旺盛的時候(即陰血歸藏)。正是陽虛了,陽氣被傷到了,使得心腎的陽氣無法蒸動腎水上騰,也無法推動津液循環,那麼人體的外表,上部難以得到津液的補充,下之後再發汗就會讓人缺少津液,顯得”幹“,在白天大自然陽氣活動旺盛的環境下,變得更”幹“,這種與外部環境不适應的狀态會讓覺得人難受而煩躁。而陰血并不缺少或沒有傷到的情況下,即使沒有陽氣的推動,它還是安窩在人體的内部,下部,還是處于”歸藏“狀态,這種狀态與夜晚陰血回歸的環境相适應,所以人并沒有覺得不舒服,所以夜而安靜。簡而言之,是陽氣體傷到了,而陰血還在,沒有被傷到,沒有陽氣的作用,陰血在白天不正常,在晚上沒倒沒事,用倪海夏的講法就是”陽虛了,陰正常“
這種現象很多時候讓人誤以為是上火了,常常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來解決,其實這是恰恰是表面上缺津夜,本質上缺陽氣的問題。
正是因為”陽虛了,陰正常“,也就是說陰陽偏了,陰偏盛了,繼而就會表現出不渴,不嘔,無表證(如脈浮、頭項強痛、發熱、惡寒、惡風)等三陽之證,不嘔代表無少陽證,不渴代表無陽明證,無表證即無太陽證;脈象相應的也表現出沉微狀态。
我們不妨叫這個病為”缺陽躁“!
搞清楚這個原理,那麼解決問題就好辦了,隻有陽虛,沒有陰虛,則當救其陽,求什麼陽呢,當然是心腎之陽,這是根陽主陽,而且救陽宜急不宜緩,因為陽主化,無陽則不化,否則各組織機能可能有立絕之危。所以張仲景在這裡使用了四逆湯去甘草之緩,取姜附之迅烈以救陽。
附四逆湯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8片),幹姜1兩半,炙甘草2兩
附幹姜附子湯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8片),幹姜一兩
中醫博大,盡在精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