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是誰,他是宋代傑出的醫學家、研究和活用《傷寒論》之大家、經方派創始人之一,江蘇人。許叔微心慈近佛,志慮忠純,遇事敢言,為人豪爽,棄官歸醫,終享“名醫進士”之譽,百姓奉為神醫。本文提及的醫案就是出自他的《傷寒九十論》。
他用二味藥搞定了什麼病呢?搞定了一個被庸醫誤治後鼻出血、臍出血的人。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婦人,得了傷寒已經好幾天了,咽幹,煩渴,脈弦細。找了個醫生看,醫生用發汗的方法給他治,結果這個人吃了藥以後,一開始鼻出血,然後又肚臍出血。把這個醫生吓得跑了(驚駭而遁),病人沒有辦法,求醫于許叔微。
許叔微看了以後,告訴病人說:這是少陰病強行發汗導緻的出血。不陰病是不能發汗的,張仲景講過“少陰強發汗,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為下厥上竭,此為難治。”
這就麻煩了,連張仲景都說難治,也沒給出個具體方案,無治法,無藥方,這種情況怎麼辦?
最後,許叔微決定用姜附湯來治,幾劑之後,血止了,最後出了微汗病就好了。
現在分析這個醫案,幾乎是可以确定被汗法誤治的情況。一般發汗不當會造成裡虛,甚至亡陽之證,這在傷寒論倒是有詳細的論述。
關于得了傷寒去發汗會流鼻血的問題傷寒論裡也論述過,但那種出鼻血的情況不一樣,條文中講“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這個條文講的前提是脈浮緊,表證還在,是病人的陽氣足情況下。
那麼許叔微遇到這個婦人的情況到底是因病人裡有虛寒,發汗發錯了?還是病人陽氣足,郁出血了。顯然,最在的區别在于脈證的判斷。從許叔微描述的脈象來看,庸醫對病人的脈沒有把準(甚至脈都沒有把),沒有考慮到病人有裡寒證(即少陰)這個問題,以症套方,可能用了麻黃湯之類的方子發汗,按照“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這個條文去開方。
結果如何?也是鼻出血,如果單單鼻出血可能還以為醫已中病了,可是不是,接着肚臍又出血。也就是說出現“必動其血,未知從何處而出”的情況。再反觀病人的脈象為弦細,毫無浮緊之象,顯然,這是少陰病無疑。筆者猜測這也是許叔微分析判斷的結果。
那麼這種虛寒出血的情況怎麼辦?其實血汗是同源了,因為裡虛發汗而導緻出血的,與大汗亡陽本質上是一樣,陽氣傷到了。許叔微總結講:本少陰證而誤汗之,故血妄行,所以才會出現肚臍出血的現象,如果服止血藥(估計很多醫生第一反應就是要吃止血藥),隻能治标,不能治本。
這種發汗亡陽,陽不制陰(血)的情況,隻能迅速回陽方可解決。所以許叔微決定使用姜附湯,幾劑後果然好了。
這個醫案說明,中醫生診病對脈證的把所握很重要!一脈把錯,其患無窮。也說明以症狀套方子,以表面問題套方子,想當然,照樣學樣,也是導緻誤治的重要原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