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一個做建築防水的老闆聊天:
他想問我有什麼好的渠道去獲取建築防水領域的項目信息,那些開始招标的,公開發标書的信息都已經晚了,因為可能已經跟潛在客戶溝通差不多了,這時候去投标的大部分是陪襯。
這幾年還好,大部分都會公開招标,但要中标的話,其實工作應該做在發标前,否則黃花菜都涼了。那沒有發标的時候掌握這些信息,就需要跟招标單位有好的人際關系,通過人際渠道去獲取這些信息。
我大緻也是這麼建議的,但這個哥們說,他太忙了根本沒空去做這些長期投入的工作,每天忙的像孫子一樣。
我再問說為什麼這麼忙,他就給我介紹了他的狀況:
他做防水起家,開始的時候在這行業一個知名公司上班,後來跳槽出來自己幹,主要通過挂靠有資質的公司,然後自己拉項目,自己組織施工隊伍進場施工。
做了大概七八年了,去年開始找了一個工地的負責人,這樣現場他可以不用怎麼關注,之前還要盯施工現場。
但協調的工作太多,跟甲方、跟挂靠方、跟材料方等,他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說:前天一天的時間都在北京四處跑,主要是跟挂靠方的财務要開發票,然後再給甲方帶過去,然後督促甲方盡快打款等等,每天大都是這一類的瑣碎但耗時的工作。
我就問,這個協調的工作很複雜嗎?一個有二三年經驗的小姑娘或者小夥子能不能幹,他想了想說,大部分都能幹,可能隻有很少的環節需要我去看。
我說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
你幹的都是不重要的活(事務性的瑣碎工作),所以你沒有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任務(發現新客戶)。
後來聊開了,他也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說像自己幹這麼多年"我覺得自己起碼應該一年賺100萬,可現在隻40萬不到"。
我說是啊,你就一個人幹,你的知識和經驗加上既有的人脈是固定資産,那剩下最核心的可以投資的資源其實是你的時間。而你将時間投入到那些低價值的工作上(事務性工作),所以你隻能掙事務性工作的錢。但如果能将時間投入更高價值的工作上,那麼産出一定也相應增長。
第12次印刷已上市,點【閱讀原文】可在京東購買他說是的,現在每年隻能做一個或者一個半項目,因為太忙了也就沒有去找其他項目,如果能招一個人代替我這個日常工作,我怎麼也能再忽悠一個項目吧!
02一個高二的學生,數理化都屬于班裡最好的那一批人,英語比較差。想考更好的學校,提高自己的總分數,但通常的情況下,在他複習的時候,大概率是在數理化上投入的時間更多,因為英語不好積極性就不高,也有抵觸情緒,最後算下來英語投入的時間最少。
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英語的分提升很少。雖然數理化分數有所提升,但由于他已經是最好的那批了,可提分的空間有限。
這其實也是一種時間/價值的判斷有問題:如果花同樣的時間來提升英語分數上,可能的效果是從79分到125分,能提高46分。可用來提升數學,最好的也就是從138分提高到145分,這個分數小但難度并不小。
關注視頻号聽免費直播
就像前面說的,每個人在既定資源條件下(經驗、知識、水平和能力),唯一可以配置的是你的時間資源。
但你去分析一下,一個想賺更多的錢的人,可能他的時間并沒有主要投入到可以賺取高額現金回報的地方,他可能在最不産生現金流動的地方花費了太多時間。類似于數理化好的再花太多時間在數理化上,最後能夠提高的分數是有限的。
如果從提高總分的角度看,這個時候最有價值的應該是花在分數低的地方,提升空間才能更大,才能有更多可能性。
但這裡面是跟自己較勁:人們都不願意做自己不擅長的,對自己沒有自信,人們更願意去做駕輕就熟的工作。
02我們曾經有一個客戶,在調研的時候大家反饋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去做知識管理。
這家公司的工作是每個部門的人都需要去現場調研:觀察、測量、分析等工作,去現場占用了公司大部分人的時間,每個人都疲于奔命。
我們問一個項目需要去現場幾次,說大緻五六次,每次都是随機分配的人員。我們再問,去現場的人要求能力高嗎?回答是起碼前幾次不需要高水平的人去,一般的甚至新手去都能搞定。
那問題就來了,去一次現場相當于出差,會花很多時間,而且新手老手都去,對于資深的人而言其實是資源浪費,他們的時間應該更值錢,如果新手能做的活最好不要讓高手去,這樣高手就有時間去思考、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這樣的例子其實太多,例如有某家機構,他們一個項目安排一個人負責,從頭到尾他都去做,這種安排對于年輕人可能沒有問題,但對于資深的人士就是一種浪費,資深人士的時間更值錢,他們不應該去承擔新手也可以完成的常規項目,而是應該去做更創造價值的工作(譬如探索性項目、更深入研究客戶需求等)。
企業的情況更加複雜,新手、勝任、高手和專家的時間成本不同,應該給他們分配适合他們階段更有價值的工作内容,而不是每個人都做同樣的工作。
你可以觀察一下,凡是那些做的不好而且很忙的機構,大都犯這樣的錯誤:我見過一個很大企業的老闆,連買什麼樣的垃圾桶這樣的事都需要老闆決策,這樣的企業命運可想而知。
04中國文化推崇勤勞,請一個保姆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在許多人眼裡是“矯情”的表現:你又不是做不了,為啥還要請人呢?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隻有分工才能有效率,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對于個人而言,做事情的時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基于你個人的水平和能力,選擇最有價值的部分去做,才可能有好的收成。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即便知道哪些更有價值,但由于心理上的恐懼仍然選擇做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卻去期望不一樣的結果,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沒有投入就沒有回報,知識員工要想得到更大的回報,必須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付出更多時間,這個道理簡單,但許多人卻有意無意的忽略。
對于組織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按照《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的分層,新手、勝任、高手和專家都應該做适合自己階段的工作,這樣子整個機構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效率。
讓一個一小時10000的人去做一小時100塊的工作,對于組織和個人都是最大的浪費。
能做到這樣人盡其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對于機構這裡面會有很多問題,如何讓新手能夠快速做100塊的工作,能夠快速成長為可以做1000塊的工作,大緻都需要一萬塊的那幫人去教、去帶。關于這些問題,歡迎與我們一起探讨。(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