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143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小編讀完《溫病條辨》再看秦伯未秦老的這篇文章,就有一種“大總結”的感覺,微言大義呀!(編輯/張亞娟)
溫病的十二個治法
作者/秦伯未
根據上面所談溫病的四個時期和溫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針對這些情況在臨床上具體的使用的治法和方劑如下。
宣肺法
适于風溫初起,邪在上焦衛分,病勢輕微者。
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連翹、甘草、蘆根。清宣肺氣,又解表。
作用而不以發汗為目的。鼻塞流涕的可加辛夷、蒼耳子,喉癢咳繁痰多的可加蟬衣、牛蒡、象貝。
疏表法
病在上焦衛分,外邪較重者。
銀翹散——銀花、連翹、竹葉、豆豉、薄荷、荊芥、牛蒡、桔梗、甘草。由發汗和清熱兩法組成,稱為辛涼解表法,與感受寒邪的辛溫解表相對。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象貝,挾濕者耳加厚樸、陳皮。
新加香薷飲——香薷、扁豆花、厚樸、連翹、銀花。用于濕溫初起,亦以疏表為目的。因香薷能發汗清暑,故常用于夏季表證。暑必兼濕,故佐厚樸。它如藿香、佩蘭、青蒿等暑令藥均可酌加。
清氣法
溫邪化熱,有上焦和中焦之分,仍含辛涼清透的意思。
減味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麥冬、甘草。用于肺熱較重,亦可于桑菊飲中加石膏。
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要在于清胃,滑石、蘆根、瓜萎皮等均可酌加。
三石湯——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銀花、金汁、通草。微苦辛寒,治暑溫蔓延三焦,但偏重肺胃兩經。一般溫熱病重者亦可采用。
清化法
适用于溫邪挾濕,偏重中焦,有輕重之别。
三仁湯——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樸、半夏、滑石、竹葉、通草。治濕溫邪在中焦,亦照顧上下兩焦,并可加豆卷、藿香芳香透洩。
黃芩滑石湯——黃芩、滑石、蔻仁、茯苓皮、大腹皮、豬苓、通草。由清熱和利濕兩法組成,目的在使濕熱從小便而去。
茯苓皮湯——茯苓皮、豬苓、大腹皮、苡仁、通草、竹葉。治濕重于熱,以淡滲利濕為主。
杏仁石膏湯——杏仁、石膏、半夏、姜汁、枳實、黃柏、山栀。此辛苦寒法,宣通三焦。
甘露消毒丹——藿香、菖蒲、薄荷、黃芩、滑石、連翹、川貝、射幹、蔻仁、木通、茵陳。清化中有宣透、滲利作用,并能解毒。
瀉下法
邪在腸胃,大便閉結。
涼膈散——大黃、玄明粉、甘草、薄荷、連翹、黃芩、竹葉。瀉下和清熱兩法組成,溫病用之勝于單純攻下。
增液承氣湯——生地、玄參、麥冬、大黃、玄明粉。治津不足,大便燥結。單用生地、玄參、麥冬為增液湯,治陰虛秘,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去實,又能護虛,為溫病一大法門。
生津法
邪在中焦,津液耗傷。
益胃湯——生地、沙參、麥冬、玉竹、冰糖。津液指胃陰,胃陰傷則溫邪更易燎原。此方甘寒滋潤,石斛、花粉等均可加入。
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花粉、桑葉、扁豆、甘草。治秋燥耗傷肺陰,亦治溫病肺胃津液不足者。
連梅湯——黃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此酸甘化陰兼酸苦洩熱法,治津傷消渴,亦清心火而滋肝腎。
五汁飲——梨汁、荸荠汁、藕汁、麥冬汁、蘆根汁,治肺胃津傷代飲之方。
清營法
溫邪由氣入營,心包受病。
清營湯——犀角、生地、麥冬、玄參、丹參、黃連、竹葉、銀花、連翹。清營熱、保心陰為主,因邪入于營,猶可望其轉氣,故亦用清氣藥。
加減玉女煎——生地、玄參、麥冬、石膏、知母。治氣血兩燔。
清瘟敗毒飲——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玄參、石膏、知母、黃連、荊芥、連翹、山栀子、竹葉、桔梗、甘草。治溫疫證。
普濟消毒飲——玄參、馬勃、闆藍根、銀花、連翹、黃芩、黃連、荊芥、薄荷、牛蒡、桔梗、升麻、柴胡、僵蠶、甘草。治溫毒證。這二方均能清營解毒,本方兼有疏散作用。
止血法
熱入營分,迫血妄行。
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白芍、丹皮。涼血止血,實際上亦以清營為主,常用止血藥如銀花炭、側柏葉、茅花、藕節等均可酌加。
化斑法
溫邪郁于肌表血分,發出紅斑。
化斑湯——犀角、玄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發斑屬肌肉,故于清胃的白虎湯内加入清血之味,丹皮、赤芍、大青葉亦可加入。
加減銀翹散——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甘草、生地、丹皮、大青葉、玄參。紅疹屬于血絡,故在透邪解肌的基礎上清洩營熱。
氤氳湯(自制)——豆卷、藿香、佩蘭、焦栀皮、連翹、通草、郁金、菖蒲、郁金。白㾦屬于氣分,多在濕溫證出現,以清化透邪為主。如與紅疹同見,可加丹皮、赤芍、紫草根等兼清血絡。
開竅法
邪犯心包營分,神昏谵語。
安宮牛黃丸——牛黃、犀角、麝香、真珠、雄黃、朱砂、冰片、黃連、黃芩、山栀、金箔。
紫雪丹——犀角、羚羊角、玄參、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木香、沉香、丁香、升麻、甘草、樸硝、硝石、朱砂、麝香。
至寶丹——犀角、玳瑁、麝香、琥珀、牛黃、朱砂、安息香。這三種成藥,常在神昏時作為急救使用,主要功能都為芳香化穢:苦寒清熱,補心體,通心用。其中牛黃丸最涼,紫雪丹次之,至寶丹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
神犀丹——犀角、生地、玄參、天花粉、銀花、連翹、黃芩、闆藍根、紫草、菖蒲、豆豉、金汁。清營解毒,兼有透洩作用。
滋陰法
邪入下焦,損傷肝腎陰血。
加減複脈湯——生地、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甘草。滋養肝腎。若此時不能轉機,能緻痙厥死亡。
青蒿鼈甲湯——青蒿、鼈甲、生地、知母、丹皮。能滋陰透熱邪。
熄風法
肝腎陰虧,風陽妄動。
三甲複脈湯——複脈湯加牡蛎為一甲複脈湯,再加鼈甲為二甲複脈湯,再加龜闆為三甲複脈湯。風陽均由陰血虧引動,故在複脈湯的基礎上酌加三甲潛鎮。
大定風珠——生地、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甘草、牡蛎、鼈甲、龜版、五味子、雞子黃。真陰極虧,脈象虛弱,時時欲脫者用之。亦可加人參、龍骨等益氣固脫。
關于溫病的主要方劑,大緻如上,在具體處方用上,還有不少細節。例如《溫病條辨》上指出:中焦溫病,攻下後二三日又見可下的證候,如果脈不太沉或沉而無力,隻能用增液湯,不可用承氣湯,下焦陰傷而溫邪尚盛的,不可用大定風珠、加減複脈湯;虛多邪少的,不可用黃連阿膠湯;陰虛有痙厥趨向的,不能用青蒿鼈甲湯。再如成方的加減,也很活潑。銀翹散是上焦衛分的疏解方,如果見到發疼,便去豆豉,加生地、丹皮等清血;白虎湯是中焦氣分方,見到發斑,就加犀角、玄參等涼血解毒;其他加減玉女煎和加減複脈湯等,都是心靈手敏,十分細緻。這裡說明了在溫病裡能夠摸索出一套治療規律,而這些規律裡還有大法和細節,掌握大法固然重要,掌握細節,同樣也是重要。
I |
I版權聲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