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辨體性【祐之預測:《五行大義》釋義(3)】

【原文】體者,以形質為名;性者,以功用為義。以五行體性,資益萬物,故合而辨之。

【釋義】所謂“體”,具有形和質;所謂“性”,具有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體性,可以資益萬物,所以在此辨析一下五行的體性。

【原文】木居少陽之位,春氣和煦溫柔,弱火伏其中,故木以溫柔為體,曲直為性。

【釋義】木在東方,為少陽,代表春天和煦溫柔之性,有弱火伏在裡面,所以木以溫柔為體,曲直為性。

【原文】火居大陽之位,炎熾赫烈,故火以明熱為體,炎上為性。

【釋義】火在南方為太陽,通體熾熱,所以火以明熱為體,以炎上為性。

【原文】土在四時之中,處季夏之末,陽衰陰長,居位之中,總于四行,積塵成實,積則有間,有間故含容,成實故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實為體,稼穑為性。

【釋義】土在中央,為季夏,此時陽衰陰長,在四行之中,土雖實但有隙,所以能夠包容萬物,又能承載萬物。釋義土以含散持實為體,以稼穑為性。

【原文】金居少陰之位,西方成物之所,物成則凝強,少陰則清冷,故金以強冷為體,從革為性。

【釋義】金在西方為少陰,堅硬清冷。所以金以強冷為體,以從革為性。

【原文】水以虛寒為體,潤下為性。《洪範》雲:“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是其性也。

【釋義】水在北方為太陰。所以水以虛寒為體,以潤下為性。大禹作《洪範》中講到:“木為曲直,火為炎上,土爰稼穑,金為從革,水為潤下”,就是講的五行之性。

【原文】《淮南子》雲:“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陰之寒氣反者為水,積陽之熱氣反者為火。”水雖陰物,陽在其内,故水體内明;火雖陽物,陰在其内,故火體内暗。木為少陽,其體亦含陰氣,故内空虛,外有花葉,敷榮可觀。金為少陰,其體剛利,殺性在外,内亦光明可照。土苞四德,故其體能兼虛實。

【釋義】由西漢皇族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說,天地之承襲精華為陰陽,然後專精于四時,四時擴散精氣為萬物。陰氣積為水,陽氣積為火。水雖為陰物,但是陽在其内,所以水體是透明的;火雖然是陽物,但是裡面有陰氣,所以火體是不透明的,是暗的。木為少陽,其體也含有陰氣,所以内部空虛,外部有花葉,枝繁葉茂。金為少陰,其體剛利,殺性在外,裡面卻光明可照。土可包容四行,所以其體亦虛亦實。

【原文】《洪範傳》曰:“木曰曲直者”,東方。《易》雲:“地上之木可觀”,言春時出地之木,無不曲直,花葉可觀,如人威儀容貌也。許慎雲:‘地上之可觀者,莫過于木。故相字,目傍木也。古之王者,登輿有鸾和之節,降車有佩玉之度,田狩有三驅之制,飲餞有獻酢之禮。無事不巡幸,無奪民時。以春,農之始也,無貪欲奸謀,所以順木氣。木氣順則如其性,茂盛敷實,以民為用,直者中繩,曲者中鈎。若人君失威儀,酖酒淫縱,重徭厚稅,田獵無度,則木失其性,春不滋長,不為民用,橋梁不從其繩墨,故曰“木不曲直”也。

【釋義】《洪範傳》說,木為曲直,在東方。《易》說,地上的木可觀,春天出土之木,才開始都會曲曲折折,長出花葉,就像人的容貌一樣。許慎說,地上可見的,屬木最可觀。相字的偏旁為木,相為相面。古代帝王,乘車、下車、狩獵、飲酒都有特定的禮數。沒有什麼事情不到下面騷擾百姓,是老百姓能夠安心務農。春天,為農業勞作的開始,去除貪欲奸謀,就能夠順木氣,木氣一順,就可以枝葉繁茂,為民所用。直木可以建房,彎木可以做梁鈎。如果統治者失去威儀,縱酒淫樂,徭賦加重,狩獵無度,則木就會失去曲直之性,春天就不會長出,就不能為民所用。所建的橋梁也不會按章法建造。所以就會木不曲直。

【原文】火曰炎上,炎上者,南方,揚光輝,在盛夏,氣極上,故曰炎上。王者向明而治,蓋取其象。古者明王南面聽政,攬海内雄俊,積之于朝,以助明也。退邪佞之人臣,投之于野,以通壅塞。任得其人,則天下大治,垂拱無為。《易》以離為火,為明。重離,重明,則君臣俱明也。明則順火氣,火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能成熟。順人士之用,用之則起,舍之則止。若人君不明,遠賢良,進讒佞,棄法律,疏骨肉,殺忠谏,赦罪人,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則火使其性,不用則起,随風斜行,焚宗廟宮室,燎于民居,故曰火不炎上。

【釋義】火性為炎上,在南方,光輝四射,為盛夏,氣十足,所以叫炎上。統治者向明而統治,所以取火炎上之象。有德明君都是南面聽政,廣攬英才,使他們為朝廷出力,以幫助治理國家朝綱。有道明君将奸佞小人拒之門外,廣開言路,兼聽則明。任人唯賢,則天下大治。《易》以離為火,為明。兩離相重,為重明,則君臣俱明。隻有光明正大,才能順其火氣,火氣順才能有火炎上之性,隻有炎上之性才能使萬物成熟,才能為人所用。用時就會炎上,不用時就會停止。如果君王是無道昏君,疏遠賢良之士,聽信讒佞之言,罔顧法律,不辨忠奸,不分長幼和尊卑,則火就會失去其性,不用的時候也起,随風飄蕩,就會将宗廟宮室燒毀,将人民的居所燒毀,所以就會火不炎上。

【原文】土爰稼穑。稼穑者,種曰稼,斂曰穑,土為地道,萬物貫穿而生,故曰稼穑。土居中央,以主四季,成四時。中央為内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古者天子至于士人,宮室寝處皆有高卑節度。與其過也,甯儉。禹卑宮室,孔子善之。後、夫人、左右、妾媵有差,九族有序,骨肉有恩,為百姓之所軌則也。如此順中和之氣,則土得其性。得其性,則百谷實而稼穑成。如人君縱意廣宮室台榭,镂雕五色,罷盡人力,親疏無别,妻妾過度,則土失其性。土失其性,則氣亂,稼穑不成,故五谷不登,風霧為害,故曰土不稼穑。

【釋義】土為稼穑,種田未稼,收獲為穑,在天道、人道和地道之中,土為地道,萬物都是從地下生長出來,所以叫稼穑。土在四行的中央,代表四季和四時。中央代表内部事務、代表宮室、代表夫婦、代表親屬。古代從天子到士人,所住之處都有高低卑賤之分。與其超越身份,到不如節儉為好。大禹就是使自己的住處看起來很謙卑,孔子更是效法之。王後、夫人、侍女、妾媵都有差别,族内長幼有序,骨肉親情,這些都是為百姓所效法的。如此順中和之氣,土就會得到其性,土得其性,則百谷就會實誠而能稼穑。如果作為人君肆意縱情,大修宮室台榭,精于雕工,用盡勞動力,家中不區分親疏,有太多的妻妾,那麼土就會失去其性。如果土失其性,則土氣亂,稼穑就會不成,五谷就會不登,風霧就會為害,所以就會土不稼穑。

【原文】金曰從革。從革者,革,更也,從範而更,形革成器也。西方物既成,殺氣之盛,故秋氣起而鷹隼擊,春氣動而鷹隼化,此殺生之二端,是以白露為霜,霜者,殺伐之表。王者教兵,集戎事,以誅不義,禁暴亂,以安百姓。古之人君,安不忘危,以戒不虞。故曰:“天下雖安,忘戰者危;國邑雖強,好戰必亡。”殺伐必應義,應義則金氣順,金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者,工冶鑄作,革形成器。如人君樂侵淩,好攻戰,貪色賂,輕百姓之命,人民騷動,則金失其性,冶鑄不化,凝滞渠堅,不成者衆。秋時萬物皆熟,百谷已就,若逆金氣,則萬物不成,故曰“金不從革”。

【釋義】金為從革。從革的意思是遵從一定的範式而進行變化,最後形成所要的器物。金為西方,器物既成,殺氣就會盛起,所以秋氣一起鷹隼就會擊出,到了春氣來臨的時候鷹隼就會化掉。這樣的殺生之際,是以白露為界。大王訓練士兵,豢養武裝,主要目的就是誅殺不義之人,禁止暴亂行動,安撫百姓平民。古代的人君,往往是居安思危,防備不測。所以說,天下雖安,忘記戰鬥者就很危險,以為沒有居安思危;國家雖然強盛,但是好戰的君王,會使國家走向滅亡。因此殺伐必須有理有據,站在道義的一邊,隻有這樣,金氣才能順,金氣順,就會表現出金性,那麼就可以鍛造成器。如果人君喜歡欺弱,好打仗,貪圖美色,喜歡收取賄賂,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那麼人民就會騷動,金就是失去其性,再怎麼冶煉也不會融化,不會成為有用的器物。秋天萬物都已成熟,百谷也已長成,如果拂逆金氣,則萬物不成,所以就會金不從革。

【原文】水曰潤下。潤下者,水流濕就污下也。北方至陰,宗廟祭司之象。冬,陽之所始,陰之所終,終始者,綱紀時也。死者魂氣上天為神,魄氣下降為鬼。精氣散在于外而不反,故為之宗廟,以收散也。《易》曰:“渙,亨。王假有廟。”此之謂也。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後親蠶,以供祭服,敬之至也。敬之至,則鬼神報之以介福,此順水氣。水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廢祭祭祀,漫鬼神,逆天時,則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沒溺,壞城邑,為人之害,故曰“水不潤下”也。

【釋義】水為潤下。所謂潤下就是因為水能夠滲透在土裡。北方為至陰之地,為宗廟祭祀之象。冬天,是陽氣開始之時,陰氣所終之時。一始一終,表示綱紀。死人的魂氣升天為魂,魄氣下地為鬼。魂魄之氣散落在外,所以有宗廟把它們收集進來。《易》說,這些渙散的魂魄如果借助廟宇把它們收進來,就會亨通。所以聖人之德,都重視祭祀之禮。所以天子親自耕種,以産出祭祀的糧食,王後親自養蠶,以縫制祭祀的衣服,可謂敬之至也。隻有敬之至,鬼神才會投報以福。這就是順水氣,順水氣後,才會有水性。有水性,則源泉通流,供給百姓。如果人君廢除祭祀,怠慢鬼神,拂逆天時,那麼水就會失去水性,就會肆虐,就會沖垮城邑,禍害人民。所以就會水不潤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