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診治痛風的經驗荟萃

通過對痛風性關節炎有關文獻進行複習,了解古代、現代中醫醫家對痛風的認識、辨證論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對其經驗進行總結,為臨床提供參考。

痛風(gout)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洩減少所引起的一組代謝性疾病。而痛風性關節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體内尿酸增高緻使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膜、軟骨、骨質或/和伴有腎髒、皮下、其他組織的尿酸鹽沉積而引起組織病損及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風性關節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國痛風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學調查患病率已超過0.3%,50歲以上幹部、知識分子中痛風患者已達1%左右。痛風已成為臨床常見多發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根據痛風發作時的臨床表現,類似于祖國醫學“痹證”範疇,但古人又認識到痛風發病有别于一般風寒濕邪侵襲所緻的痹證,故又分出白虎曆節、曆節病、痛痹等名稱,并有不少診治專論而且療效肯定,可見痛風在中醫早有認識。但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過去中醫對痛風的認識與實踐僅限于臨床,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帶有臆測性、是零碎的、不系統的。

1 病因與病機的認識

1.1古代中醫醫家的認識

中醫古代醫家對痛風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内經》,其間多歸于“熱痹”的範疇,其名首見于《素問·四時刺逆論》,其中還提出了熱痹形成的機理為“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遭陰,故為痹熱。”所謂痹熱,是熱痹出現的以關節腫脹、灼熱、疼痛、屈伸不利,伴有發熱為臨床表現的痹病。故痛風急性期的臨床表現屬于“熱痹”的範疇。【1】漢代以後,有關“曆節病”、“白虎病”、“白虎曆節”等描述與本病的臨床表現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對其臨床表現叙述為:“諸肢節疼痛,身體九王赢,腳腫如脫”,“關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皆飲酒汗當風所緻”,并提出以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外台秘要·卷十三》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表現更有詳盡的描述:“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緻,将攝失理,此受風邪,經脈結滞,血氣不行,蓄于筋骨,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痛如虎之齧。”。到了金元時期,朱丹溪則提出相同的病名“痛風”。如《丹溪心法》曰:“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曆節風證是也,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又有痛風而痛有定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又雲:“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卧當風,寒外搏熱,血得風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認為痛風之病,乃血熱而風濕入侵、瘀濁凝澀;肢節疼痛是主要症狀,發作痛特點為“痛有定處,其痛處赤腫灼熱”、“夜則痛甚”。 【2】雖然此處痛風與現代痛風的概念還不完全一樣,但至少已将現代之痛風包括其中。明代李梴《醫學入門》則認為:“形祛瘦者,多因血虛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風濕生痰,曰曆節風;甚如虎咬,曰白虎風;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陰也。”“痛多痰火,腫多風濕”。 【3】到了清代的林佩琴,又将痛風歸于痛痹之中,如《類證治裁·痛風》指出“痛風,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處…此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攻痛,至夜更甚。”可見前輩醫家對痛風的相關認識與記載是很豐富的。

1.2現代中醫醫家的認識

現代不少醫家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通過廣泛實踐,對痛風的病因病機,中醫證候特點、辨證論治上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與認識。吳生元【4】教授根據多年診治痛風的臨床經驗,認識到該病的發作是由于風寒濕邪阻痹經脈,夾内在痰濕相互交作,邪氣不得外散,郁遏化熱于皮膚腠理而導緻急性關節腫痛。由于寒熱交織,在裡為寒濕阻痹,經脈氣血不通,在表為痰濕郁熱蘊結不得外散,而發此病。王秀蓮【5】認為痛風多發于形體肥胖者,大凡肥胖者脾虛,加之膏粱厚味,脾虛運化不利,代謝失常,聚濕生痰,脾虛不能疏土,濕濁内停,代謝産物蓄積,留注四肢關節。同時痛風亦好發中、老年人,腎氣漸虛,易外邪侵襲,加之腎虛水液代謝失調,瘀滞氣血不行,脾、肝、腎功能低下,水津輸布氣血運行失常,生痰生瘀,痰瘀交結,而體内生理病理産物又不能及時排出,造成濁氣堆積,蓄積體内,滞結筋骨,凝滞經絡而發痛風。方建萍【6】認為痛風屬濕濁毒邪内郁化熱之熱痹。不僅由感受濕熱之邪而引起,風寒濕邪郁痹日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亦緻熱痹。鐘洪【7】等認為原發性痛風其本在脾,其标在濕濁,外注皮肉關節,内留髒腑而發病。王乙黎【8】則認為無論是六淫諸邪還是痰濁、瘀血對本病而言,最終均可歸結為“毒”,其邪毒的滋生主要來源有三:一是飲食偏嗜緻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而朱良春【9】之認識則更有見地,他首先提出“似風非風”論點。認為“痛風”其名為風而實非風,症似風而本非風,乃為濁毒瘀滞使然也。即痛風是由于濁毒滞留血中,不得洩利,初始未甚可不發痛,然積漸日久,愈滞愈甚,或逢外邪相合,終必瘀結為害;或閉阻經絡而發骨節劇痛;或兼夾凝痰變生痛風結節。久之,痰濁瘀腐則見潰流脂濁,痰瘀膠固,以緻僵腫畸形。由于郁閉之邪最易化熱,其證又多兼熱象,如濕濁蘊熱,煎熬尿液,可見石淋尿血。濁毒久稽,損傷脾腎,寒熱雜錯,壅塞三焦,而有關格險惡之症。凡此種種皆濁毒瘀滞為殃,非風邪作祟之症。

2 中醫臨床治療的研究概況

2.1辨證論治

中醫的臨床特色在于辨證論治,但由于目前關于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辯證分型尚未統一,故臨床報道的分型也因人而異。婁玉钤【10】教授将本病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和肝腎虧損型進行辨證治療。張笑平【11】等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關于痛風的證候分類加以補充而進行辨證分型。脾虛濕濁型,相當于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濕熱蘊結型,相當于急性期及腎盂尿酸性結石,單個關節突然紅腫熱痛,晝輕夜重、拒按、喜冷敷;痰瘀阻滞型,相當于間歇期(除去關節畸形與腎功能不全、痛風腎)關節腫脹刺痛,肌膚麻木不仁;濕毒彌漫型,相當于已見腎功不全者,主要見有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口臭多涎,甚或欲嘔,少尿;肝腎陰虛型,相當于已見關節畸形者,主要見有筋脈拘攣,關節畸形,口幹少飲,頭昏耳鳴。吳啟富【12】根據病期的不同将本病分為濕熱流注型,即急性發作期;腎虛痰瘀型,即遷延活動期;脾虛痰濁型,即血尿酸增高期。

陳進義【13】以健脾化濕、利尿洩濁、清熱涼血法治療本病,拟方:土茯苓、萆薢、焦楂、豬苓、瞿麥、萹蓄、車前子、苡仁、白術、丹皮、青風藤。急性期加生石膏、蒼術、知母以利濕熱;慢性期加當歸、澤瀉、皂角刺以化瘀滞。王政【14】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以清熱瀉濁通絡為主,酌加健脾之品,黃柏、知母、蒼術、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姑、制大黃、白術、木瓜、蠶砂;恢複期以健脾益腎化濁為主,白術、川牛膝、土茯苓、山慈姑、木瓜、生黃芪、茯苓、杜仲、補骨脂、雞血藤、川芎,治療36例,臨床治愈34例。何煥平【15】自拟痛風散:山慈姑、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術、公英、地丁、大鑽、小鑽、甘草各适量與凡士林制成31g膏劑,于夜間睡眠時外敷患處。另取藥散适量水煎浸洗患處,每日3-4次,共治療54例,總有效率為61%。楊德才【16】認為本病先有郁熱在裡,感邪或飲食誘發,辨證屬濕熱中阻、脈絡不通,與大柴胡湯證之邪郁少陽、兼陽明裡實的病機特點相似,故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治療47例,臨床痊愈26例,顯效23例,有效6例。秦興華【17】認為正氣不足是發病基礎,故以健脾除濕、祛風活血通絡為法,方選:黨參、白術、茯苓、蒼術、苡仁、澤瀉、川牛膝、獨活、當歸、紅花、木瓜、白花蛇舌蛇草、桂枝、甘草。

2.2内外合治法

針對痛風性關節炎有局部紅腫熱痛及瘀暗不澤的外象特點,不少醫家在内服藥物的基礎上,配合各種外治法,如局部敷藥、外洗等,也取得較好的療效。吳生元教授【18】【19】采用内外合治,寒熱分消的方法,以中藥配方内服,外洗配合治療。将湯劑“痛風消痹湯”研制成内服痛風消顆粒,“苦參黃柏湯”制成外用洗劑,配套使用,命名為“痛風消”組合劑。治療36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結果臨床治愈16例,顯效1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22%。齊齊哈爾市中醫院關玉波等【20】觀察中藥内服加外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用痛風定(車前子、黃柏、赤芍等)内服,自拟洪寶散(天花粉、姜黃、大黃、蒲黃、白芷)外敷。結果:痛風定内服、洪寶散外敷對本病确有明顯的治療作用。結論:該方法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定痛的作用。吉首大學醫學院王正蘋【21】采用司爺湯(千金藤、見血飛、三七)内服兼外敷,經75例臨床觀察,總有效率為93.4%.無明顯毒副作用。

2.3特色外治法

雲南省中醫醫院彭江雲等【22】【23】研制了“痛風貼”,并進行抗炎鎮痛的動物實驗及90例臨床觀察,結果顯示痛風貼具有顯著抗炎消腫鎮痛作用,無明顯毒副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外用貼劑。四川省中醫藥研究所李先墚【24】報道根據該院杜瓊書老中醫學術經驗,在傳統用藥處方基礎上制成痛風貼巴布劑(大黃、黃柏、栀子、天花粉、白芷、姜黃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解毒、消腫止痛功效,外貼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具有較好的消腫止痛作用。雲南省麗江地區人民醫院嚴試【25】用複方螞蟻膏(螞蟻、秦皮、萆薢、虎杖、六軸子、川芎、赤芍、桂枝、甘草)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45例,結果:顯效35例,占77.78%;好轉6例,占13.33%;無效4例,占8.89%;總有效率91.11%。四川天祥骨科治療中心何浚治【26】,采用何天祥教授研制的“痛風靈”濕敷貼(獨活、蒼術、黃柏、丹皮、澤瀉、白芷、郁金、當歸、大黃、牛膝、闆藍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168例,臨床痊愈101例,占60.12%,顯效46例,占26.38%,有效18例,占10.71%,無效3例,占1.79%。

3.小結

總之,縱觀現代醫家對痛風病因病機的認識都有各自的觀點,如寒熱交織、“毒”邪所緻或“似風非風”等等,但歸納起來都與濕邪有關。該病所出現的熱症、瘀症都與濕邪有關。濕邪積聚不化,郁而化熱,濕濁夾熱,閉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留而為瘀。在治療痛風病上有多種方法,如内服、外洗、外貼等,但歸納起來,一般在痛風急性期多選用具有清熱瀉濁通絡之藥治療,在慢性期多選用健脾除濕通絡之藥治療,雖然具體用藥和方法不同,但療效從統計數據觀察均較顯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