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朱良春:痰注(結節病)的辨治

弘揚國學,傳承命脈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岐黃國醫在國學中具有舉足輕重、至關重要的地位,乃國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曆史長河中凝聚了華夏兒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進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各個時代曆史進程中保駕護航,抵禦和戰勝災害,才使得華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在這漫長的曆史洪流中也積累且沉澱了大量的醫學文明而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每天分享岐黃國醫國術,為其傳承發揚光大,更好的造福人類。

痰注(結節病)的辨治

作者/朱良春

  結節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可累及全身多種器官的非幹酪性上皮樣慢性肉芽腫病變,可發生在淋巴結、肺、皮膚、眼、肝、脾、指骨等處。多見于30~40歲的女性。

  本病發展緩慢,雖屬良性,少數可後遺呼吸功能不全或其他器官的不可逆病變。目前對結節病的治療,成熟的經驗較少。個人在臨證過程中,曾診治數例結節病患者,收效尚可,爰簡介如下。

  例1:李某,女,46歲,友誼服裝廠工人。1978年2月25日初診:近年來,周身出現皮下結節,有時呈對稱、串珠狀,逐步增多,已達100多枚,推之可移,按之堅硬,皮色不變,無特殊疼痛,病理切片證實病變屬于肉芽腫性質的病損,診斷為“結節病。”(1977年10月19日病理切片,南通醫學院附院病理科,片号:765044)已服中藥100餘劑罔效。苔薄,脈緩。綜合證情,屬痰注無疑,予化痰軟堅之品以消息之。炒白芥子10g,生半夏6g,炙僵蠶12g,制海藻、昆布各12g,生姜1片,紫背天葵12g,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12g,紅棗5枚,6劑。3月6日二診:藥後自覺乏力,有時口幹,苔薄白少津,脈象細軟,有氣陰兩傷之征。宜于上方加入益氣養陰之品。上方加炙黃芪12g,潞黨參10g,麥冬10g。10劑。3月16日三診:痰核稍有縮小,仍感神疲乏力,口微幹。苔薄質微紅,脈象細軟。效不更方,繼進之。上方加炙蜂房10g,炙地鼈蟲10g,川石斛10g,5劑。4月24日四診:腿上結節縮小,其質已軟,餘未續見增多。右肩關節酸痛,動則欠利,曾診為“凍結肩”。舌質襯紫,脈細弦帶滑。此乃痰瘀凝聚,而成結節,導緻經脈痹阻,關節不利。仍宗前法,以丸劑繼進之。

  1.湯方同上,加赤芍、片姜黃、黃精各10g,10劑。

  2.丸方:生半夏60g,炒白芥子120g,紫背天葵120g,炙僵蠶120g,炙蜂房120g,炙地鼈蟲120g,京三棱60g,仙靈脾100g,全當歸100g,川石斛100g,陳皮60g,炮山甲100g,鹿角霜80g,生黃芪120g,甘草30g。

  上藥共研極細末,另用制海藻、昆布各240g,煎取濃汁,加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8g,食後服。

  5月3日五診:服藥未停。兩腿結節消失,腰部結節逐步縮小。苔薄舌微紅,脈象細弦。因丸藥配制尚需時日,繼予湯劑進服,俟丸劑制成,即連續服用。3月16日方,10劑。8月12日随訪:全身結節消失,病已獲愈。

  例2:周某,34歲,市圖書館幹部。1962年5月25日初診:周身關節酸痛,肢困乏力,繼而發現自髂嵴連線向下沿大腿後側散在分布皮下結節60餘枚,手背部亦見3枚,每枚約彈子大小,推之可移,質地較硬,并無觸痛。其症已起半年,曾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類風濕因子試驗(+),血沉30mm/h,胸部X線檢查見肺門淋巴結腫大。苔薄膩,舌質襯紫,脈小弦。辨為痰瘀交凝,脈絡痹阻。拟予化痰軟堅,散瘀消結。生半夏10g(先煎),白芥子10g,青、陳皮各6g,生牡蛎30g,生苡仁15g,制海藻、昆布各10g,紫背天葵12g,炙僵蠶10g,生姜1片,炙地鼈蟲10g,炮山甲8g,7劑。6月2日二診:藥後痰核已消其半,所餘結節亦趨縮小。苔脈同前。藥既獲效,無庸更張。原方7劑。6月8日三診:結節已基本消失,唯手背部尚留有半粒彈子大小1枚結節,質軟。1980年6月10日随訪:至今已曆18年,一直未複發。

  例3:餘某,46歲,市公安局幹部。1973年2月5日初診:因工作繁忙,自覺疲憊乏力,體重下降,時有低熱盜汗,胸痛幹咳,周身淋巴結腫大,且出現皮下結節達70多枚,邊緣清楚,并無觸痛。作結核菌素試驗(-),血沉25mm/h,胸部X線檢查提示兩側肺門淋巴結腫大,診斷為“結節病”。苔薄膩,脈細滑。此乃痰核之證,拟方化痰消核,兼益氣陰。太子參12g,川百合12g,功勞葉12g,葎草20g,生半夏10g(先煎),炒白芥子10g,生牡蛎(先煎)20g,紫背天葵12g,炙僵蠶10g,甘草5g,10劑。2月15日二診:痰核絕大部分已消彌于無形,僅餘數枚尚可觸及,唯氣陰兩虛,尚未悉複,苔脈如前。前法既效,率由舊章。上方加制黃精15g,20劑。1980年6月9日随訪:向其愛人了解,自1973年至今無任何不适,僅在勞累後尚可扪及結節數枚。因此未再服藥。

  以上3例确診為“結節病”(限于當時條件,結節病皮試未做)。根據其臨床症狀表現,雖有挾瘀或氣陰兩虧之兼證,但其共同點都有“痰”證,而見周身皮下結節數十枚,乃至百餘枚,故應屬于祖國醫學中“痰注”、“痰核”之範疇。《丹溪心法》:“百病多有夾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與臨床所見符合。前人認為百病多由痰作祟,患者皮下堅核,推之可移,按之質硬,皮色不變,又無疼痛,故可确診為“痰注”或“痰核”。而以化痰軟堅為主,在使用藥物方面,除選用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取其消核軟堅之功外,臨床屢用白芥子、生半夏、紫背天葵、炙僵蠶而獲效。因為白芥子、生半夏祛有形之痰核效果最佳。《本草正》曾曰:“白芥子,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因其味厚氣輕,故開導雖速,而不甚耗氣,既能除脅肋皮膜之痰,則其近處者不言可知。”半夏長于燥濕化痰,降逆散結,其生者,用治痰核,其效甚著。《藥性論》謂其“消痰涎……能除瘿瘤”。《主治秘要》亦贊其“消腫散結”之功。配合白芥子擅治痰核,個人臨床用量最大曾達18g,未見任何毒性反應,為減少物議,常加生姜1片以解其毒。僵蠶善于化痰散結,《本草綱目》謂其“散風痰結核”。紫背天葵系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塊根名“天葵子”,種子名“千年耗子屎種子”,與紫背天葵草(為菊科植物紫背千裡光的全草有祛瘀、活血、調經作用)是兩種藥,不能混同。紫背天葵功能消腫、解毒、利水,對瘰疬結核有著效。方中生姜、大棗以調和諸藥,緩和某些藥物的毒性。

對這3例患者除采用化痰消核之品為主藥外,還要視其兼證之不同,辨證用藥。如例1在服藥後,患者自述神疲乏力,口幹少津,分析是因芥子、半夏性燥耗傷氣陰之故,故加補益氣血之黨參、黃芪,養陰之麥冬,使其氣運血活,痰消津還。10劑後痰核縮小,又加炙蜂房祛風、化痰、攻毒,炙地鼈蟲活血化瘀。又服35劑,兩腿結節明顯縮小,質地轉軟。藥既獲效,仍守前法出入制成丸劑。原方加赤芍、當歸、山甲以加重活血化瘀之功;再用姜黃、陳皮、黃精、黃芪補氣行氣,乃遵嚴用和所說:“人之氣道貴平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根據《國外醫學參考資料》報道:“在結節病早期急性發作患者的血清中發現循環免疫複合物,也提示體液免疫機制與肉芽腫的發生有關。”且在臨床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獲效者,故考慮采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藥物,因此處方中選用仙靈脾、鹿角霜大補腎陽,提高細胞、體液免疫功能,以振脾陽,運化水濕,而阻生痰之源。藥證合拍,服藥2月餘全身結節均趨消失,而獲痊愈。

又如例2患者辨為挾瘀之證,故加地鼈蟲、炮山甲以活血化瘀,消核散結。我認為:“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化。”根據國外報道用抗凝劑治療結節病有效,而活血化瘀藥物有抗凝作用,因此加用此類藥物,必然可以提高療效,這是值得今後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再如例3患者兼見低熱、盜汗等氣陰兩虛之證,則加川百合、功勞葉、制黃精補益氣陰;葎草養陰而清虛熱,又可化痰消結,諸藥配合,而獲佳效。關于生半夏的使用問題,因其有毒,曆代均有争議。個人實踐證實,生半夏既經煎煮而成熟半夏,毒性大減,并未見中毒之弊,妊娠惡阻亦多用之,經雲“有故無殒,亦無殒也”,是實踐有得之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