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方辨治抑郁症六法

抑郁症屬于中醫學“郁證”範疇。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滞所引起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甯,胸脅脹痛,或易怒喜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複雜症狀。《金匮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提出三因緻病學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所有疾病不越這三條病因,抑郁症亦在此列,既累及髒腑經絡,又影響血脈運行,其證候複雜多變。

《傷寒雜病論》遵循“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随證治之”之準繩,對抑郁症的辨治,并非僅局限于理氣開郁之法。茲就筆者運用經方辨治抑郁症之法整理如下。

1 百合法辨治津傷虛熱

百合法意指以百合為主藥的方劑,治療抑郁症中以精神壓抑、心情低落、性情敏感、周身不适而無器質性病變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方法。其代表方有百合地黃湯、栝樓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百合知母湯、滑石代赭湯(《千金方》作“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黃湯等。

百合病患者之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飲食無味、感覺異常、認識模糊的特點與抑郁症頗為相似。《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症治》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緻其病也。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食,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備急千金要方》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緻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後不平複,變成斯病。”

從上述經文,可窺探出百合病是三因病所涉及的情志類疾病。其主症中口苦屬上焦有熱,小便赤提示下焦有熱,其脈微數為津液不足于裡,故百合病病機為津虧有熱。因百合病患者主訴模糊、變幻多樣,故“治之善誤”。仲景據此制定了以百合地黃湯為代表的7首方劑。《金匮要略》論曰:“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方中百合養陰清熱,地黃滋補津血,契合百合病病機,為百合病正治之法02。

在百合病傳變諸證所用方劑,如渴證之百合地黃湯和栝樓牡蛎散、發熱之百合滑石散、誤汗後之百合知母湯、誤下後之滑石代赭湯(《千金》作“百合滑石代赭湯”、誤吐後之百合雞子黃湯中,除栝樓牡蛎散因津虧較甚、熱勢較盛,需借助苦寒之栝樓、鹹寒之牡蛎清火為主的同時以滋養津液外,餘方皆以百合為主藥。《神農本草經》認為百合“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古人氣血津液互用,故《神農本草經》言補中益氣即為補津液)。《名醫别錄》載其“主除浮腫,腹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腫,止涕淚”,此言百合可除寒熱,正契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百合集清熱、補津、利小便于一身,仲景一藥多用,堪稱匠心獨運。

2 地黃法辨治神失所養

地黃法意指運用以生地黃為主藥的方劑,治療抑郁症中以神志異常、言語錯亂、狂躁不安等為主要症的一類方法。仲景方中有地黃者10首,分别為炙甘草湯、百合地黃湯、防己地黃湯、薯蓣丸、三物黃芩湯、當歸建中湯、大黃蟄蟲丸、黃土湯、膠艾湯、腎氣丸。其中三方用生地黃,即百合地黃湯(生地黃汁一升)、防己地黃湯(生地黃兩斤絞汁)、炙甘草湯(生地黃一斤),三者皆存在“神”方面的症狀,以防己地黃湯最為明顯。

防己地黃湯見于宋版《金匮要略·中風曆節病脈證治》,“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顯然這組症狀與中風、曆節病均無關;《千金方》亦載防已黃芪湯為“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方”,書中所載皆為狂妄病之狀,仲景言“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故以大量生地黃滋養津液、安神定躁《神農本草經》載:“生地,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生地黃味甘性寒,甘能滋養津液,寒可清熱,故與津液不足、虛熱内擾、神失所養之證尤為契合,黃連阿膠湯、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皆屬此類。

3 桂枝法辨治心悸肝郁

桂枝法意指運用以桂枝為代表的方劑,治療抑郁症以心悸胸悶、氣上沖胸、發作欲死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方法。桂枝法辨治的抑郁症常見方證以桂枝湯為起點,輻射出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桂枝加桂湯等;另一類以桂枝加龍骨牡蛎湯為起點,輻射出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小建中湯等。各方雖均有側重,但桂枝均以溫通心陽、平沖降逆而設。

桂枝在仲景方中出現頻率極高《傷寒論》應用43次《金匮要略》應用56次,桂枝湯更有“群方之冠”之譽。分析《傷寒論》,凡見“氣上沖、心下悸、臍下悸、心動悸、奔豚、臍上築”等症,仲景必用桂枝。如《傷寒論》117條桂枝加桂湯方後言:“所以加桂者,以能洩奔豚氣也。”桂枝其性升散,帶動津液向體表發越,向外流動,使氣得旁流,沖逆自降。桂枝為治悸、氣上沖之要藥,經方大師胡希恕亦有言,桂枝主治氣上逆,能洩奔豚氣。

此外,桂枝尚有升肝疏肝之功,仲景雖未明言,學者自可探出。桂枝疏肝,分兩個層次,即氣分與血分。若肝氣不足,疏洩失司,則易出現倦怠乏力、飲食無味、精神不振等症,桂枝屬木,其性升發,同氣相求,補肝氣以疏肝,此為氣分;《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治漏下不止,何以用易動血耗血之桂枝?然血證多半由瘀阻而形成,仲景借桂枝升發疏洩,導瘀血外出,則血證自止,可謂桂枝疏肝之具體運用,此為血分。

4柴胡法辨治胸悶不舒

柴胡法意指運用以柴胡為君藥的方劑,治療抑郁症以胸脅苦滿、表情淡漠、不欲飲食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方法。《藥征》曰:“柴胡主治胸脅苦滿,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仲景之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狀。”抑郁症患者多有胸悶不舒等臨床表現,以小柴胡湯為底方,仲景創立了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姜湯、四逆散等方,以柴胡加龍骨牡蛎湯為代表《傷寒論》第107條載:“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抑郁症的諸多症狀見于本方證,現代臨床多以此方治抑郁症,效果良好。

諸方中皆以柴胡為主藥,多伴胸脅不适之症。《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緻新”,柴胡性微寒,味辛主升發,歸肝膽經,善疏肝利膽、理氣解郁、暢達陽郁。除柴胡類方外,狐惑病之甘草瀉心湯,梅核氣之半夏厚樸湯,肝着之旋覆花湯,後世膽寒之溫膽湯,皆屬此類,為後世理氣開郁之法奠定了堅實基礎。

5栀子法辨治虛煩不眠

栀子法意指以栀子豉湯為底方,治療抑郁症以心煩懊侬、心下濡軟、胸中結痛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方法。此類代表方有栀子生姜豉湯、枳實栀子豉湯、栀子厚樸湯、栀子甘草豉湯等。

栀子于《傷寒論》入8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6。栀子微寒、微酸苦,寒能除熱,酸苦能清洩、利小便;淡豆豉辛溫、微酸甘滋,辛能發表除煩,溫能化飲,甘能滋補津液7。兩者相配,常用于郁證屬水火互結、寒熱夾雜之證《外台秘要·天行病》篇之栀子黃芩芍藥豉湯、栀子湯皆為此類。

以藥測證,此類抑郁症之病機為寒熱錯雜,并随寒熱偏盛可加減化裁。若寒證多而嘔,加生姜為栀子生姜豉湯;若熱多而食積氣滞脹滿,加枳實為枳實栀子豉湯;寒多脹滿,加厚樸為栀子厚樸湯;虛乏少氣,加甘草為栀子甘草豉湯等。

諸方皆有“虛煩不得眠”“反複颠倒”“心中懊侬”“饑不能食”等表現,何為虛煩?《傷寒論》375條曰:“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腹診按之心下軟而不硬為虛煩;從病機言,虛與實相對,意為無形之邪,亦指胃中津液虧虛,二者皆可緻煩。心中懊侬指以煩熱悶亂、似饑非饑、似痛非痛、似辣非辣為特征一種病證8,抑郁症、焦慮症等多有以上症狀。《神農本草經》謂栀子“主五内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鈹鼻,白癞赤癞瘡瘍’,《名醫别錄》亦載其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栀子主治中上焦之疾,善清胸胃中之熱,除煩和胃,解“心中嘈雜”等症狀。

6附子法辨治陰寒内盛

附子法意指運用以附子為主藥的方劑,治療郁證以精神倦怠、畏寒肢冷、嗜睡昏睡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方法。

《内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王冰注曰:“然陽氣者,内化精微養于神氣,外為柔軟以固于筋。”意即陽氣可通過氣化作用,内化為精微來充養神氣。郁證日久,病入少陰,陰寒内盛,陽氣虛衰,不能養神,故常伴“但欲寐’“煩躁欲死” “晝日煩躁不得眠”“不能卧”等精神症狀;腎陽不足,陰寒上逆,火不暖土,溫煦失司,則出現“嘔吐’“下利” “身蜷而卧”等軀體症狀。

如《傷寒論》少陰病篇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第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卧,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複煩躁,不得卧寐者,死”;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仲景借附子、幹姜、吳茱萸、麻黃等辛溫大熱之藥破除陰寒之邪,振奮已衰之陽氣,陽氣得複,則神有所養。“神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結積聚、血瘕、寒濕痿蹵拘攣、膝痛不能行走。”附子之溫陽散寒、振奮沉衰的機能,對于抑郁症日久屬陽氣不振者尤為貼切。

經方大師胡希恕曾言,機能沉衰到相當程度,非附子不能振興;陰寒客冷到極點,也得大量運用附子;一般的機能沉衰,如陰證,沒有不用附子者,附子可使機能沉衰恢複,不光驅寒而已9。抑郁症患者後期多出現嗜睡不能睡、倦怠乏力等陰證表現,需借助附子辛甘大熱之性,沉寒久郁方能破除,陽氣始得自複。

綜上所述,經方辨治抑郁症,大概思過半矣。誠如仲景所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以上即為筆者對經方治療抑郁症之淺見,望同道指正。

本文原載于《上海中醫藥雜志》2018年第52卷第8期

參考文獻: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内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351.

張仲景.金匮要略.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7.

黃仕沛,何莉娜.經方亦步亦趨錄.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1: 140.

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22.

吉益東洞.藥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40.

黃煌.張仲景50味藥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7.

武簡侯.經方随證應用法.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105.

王慶其.中醫經典必讀釋義.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7:171.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講座.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72.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