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30年前,老師告訴我:動則出汗,那不過是...

30年前,老師告訴我:動則出汗,那不過是“痰”堵住了。我從懷疑,到膜拜,最後青出于藍勝于藍,用了整整30年!

翻看了最近幾年的臨床病例,我發現除了心腦血管患者位居第一之外,多汗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了。

關于治療多汗,說真的,西醫這一點确實不如中醫,這個病你很難找出明确的病因所在。用儀器檢查,哪裡檢查得出來?所以,醫生常常給患者開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藥,再不行,就讓患者找中醫試試。

對于這件事,我有一段記憶尤深的經曆。

那是我剛出師的時候,朋友介紹了一個患者,是個40多歲的女性。她大概是從上一個季度開始,因為一次感冒後,就開始“動則出汗”。

有一回,她在家裡洗衣服。僅僅是把要洗好的衣服放進脫水桶的那一邊,就讓她大汗淋漓,要坐在沙發上歇會,就這渾身已經出滿了汗。

經過幾次這樣微小的“異常”之後,她覺得不對勁了,得去看看。

見過患者,一番辯證之後,我很有信心地開了一張以白術、防風、黃芪為主的配伍,并且告訴患者,按時服用幾天就好了。

結果,患者回去一用确實有效,但一停藥,就立刻恢複原狀。我思考了良久,一看,不行。

走,我帶你去找我老師。

老師當時一看了患者的脈象,脈細而弦滑,苔白膩而厚,舌質比較胖大。

于是問她:“你吃飯好不好?”

患者說:不太好,吃多了容易惡心。因為胃裡面脹乎乎的,所以不想吃。而且還特别懶,不愛動彈。

老師聽完,回頭就跟我說:“這是被“痰”堵住了!痰濕中阻,光固表可不行咯”。

我遲疑了幾秒,這倆能有什麼關系呢?最多也是“心液不足”啊。

老師說:你倒是用心學了,但未學精。

接着,他老人家寫了一個配伍:法半夏,茯苓,陳皮,桂枝,白術,生黃芪,防風,炙甘草,生姜,大棗。

結果,藥用3劑,出汗減少。7劑之後,患者諸證息平。随診一年,未複發。

經過老師的提點,我回去琢磨了許久,總算是悟明白了。我現在把這個經驗說給你。

正如老師所說,這是典型的痰濕中阻所緻多汗。

我們怎麼知道患者有痰濕中阻的問題?

從舌脈和其他的表現來看,脈弦滑,為痰飲之象,舌苔白厚而膩,為痰濕上蒸于舌。食後欲嘔、食欲不振、身體倦怠,這都是脾虛濕盛,痰濕中阻之象。

那這樣為什麼會造成多汗?

這個不難理解。我們人體有營衛之氣,管内的叫營氣,管表的叫衛氣。衛氣,能固護腠理毛孔,使人不易出汗。衛氣從哪來?脾胃。脾胃是營衛二氣的生化之源。

患者現在脾虛濕盛,衛氣不能很好地化生,所以即便是化生出來一點,也會因為濕邪阻滞而不能順利到達體表,所以肌表失去固護,就愛出汗。

我在前期,用固表實衛氣的藥來調,隻能短時有效,無法治本。因為痰濕中阻的問題依然在啊,源頭并沒有切斷啊,所以要不了多久,衛氣不能升發于肌表的問題就會顯現出來,故而停藥之後就複發。

那怎麼解決呢?

一方面,實衛固表,這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清散脾胃痰濕。

這張方子裡,半夏、茯苓、陳皮、桂枝來健脾溫陽除濕。

黃芪、防風、白術來健脾固表祛風。

配合生姜、大棗來固護氣血生化之源。這不就簡單的多了!

臨床這麼多年,每一次在診斷的時候,想起老師曾經一句話,一個表情就餓能讓我對辯證的思路更加确切,也是老師的這份情,讓我至今治療此類患者數千例。

就像我們生活中,很多身體偏胖的人,就特别愛出汗,多動一點點或氣溫稍微高一點,他就受不了,大汗淋漓。

對于,這樣的人,就像前面所說的,往往可能感覺惡心、欲嘔、吃不下東西、四肢倦怠,伴随舌苔白厚而膩等問題。正确的做法,就要健脾化濕。我提到的配伍,是個解決方案,但是大家更應該注重平時自我調養。

翻看着行醫筆記,這張方子我寫的非常醒目,因為我用它來緬懷已故的恩師,同時也激勵我自己,身而為醫,不就揚名内外,也不久榮華富貴,我隻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就如恩師一樣,給了患者,可以很驕傲的說:從未愧對患者,從未愧對這身白衣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