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甯百成:“射幹硼砂散”治療急性咽炎
組成及用法:硼砂9克,山慈菇6克,廣豆根(去心)3克,射幹3克,冰片1.5克,共研為極細末少許吹喉部,每日3~4次。
主治:急性咽炎,扁桃體腫大。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甯百成的經驗方。硼砂甘鹹性涼,曆來多種咽喉腫痛,風熱喉痹之方皆以之為主藥。如《經驗方》之破棺丹;《聖濟總錄》之蓮砂丸;《張氏醫通》之硼砂丹;《外科正宗》之冰硼散。均如本方可以清熱消痰,解毒消腫。
甯氏又有一方治急性喉痹,急性扁桃體炎:血竭60克,兒茶30克,朱砂9克,薄荷9克,雄黃15克,硼砂15克,荊芥9克,細辛15克,冰片3克,麝香0.3克,共為細末,瓷瓶固封,以少許吹喉部。
名醫石玉書:慢性腎炎方
組成及用法:白術12克,茯苓12克,大腹皮6克,桂枝尖4.5克,澤瀉9克,川楝子6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主治:慢性腎炎(陰水)。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石玉書的經驗方。本方乃健脾益氣利水法,其治證身形水腫,大便稀溏,小便量少,感冒時作,舌淡苔少,脈氣虛弱,所用桂枝并非溫陽,實在化氣以利水。意凡腎炎患者,雖多為陽氣虛損之證,實有濕熱内郁,膀胱小腸熱結則小便不利,川楝子味苦氣寒,專走二經以導熱結,則水道通利,水氣消散,病可向愈。
名醫黃樹曾:寒咳用方
組成及用法:炙麻絨6克,嫩桂枝9克,杏仁泥12克,五味子4.5克,北細辛4.5克,京半夏9克,化橘紅9克,雲茯苓9克,炙甘草6克,川幹姜6克,炙冬花9克,炙紫菀9克,炙百部9克,炙白前9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一般寒性咳嗽。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黃樹曾的驗方。黃樹曾出身中醫世家,後受業于江南名醫陸士谔,新中國成立後,在貴州省中醫研究所、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等單位從事中醫教學及醫療工作,曾任貴陽中醫學院内經診斷教研組副主任。黃氏于中醫經典著作,功力尤深;黃氏臨床認為陰液易耗,濕邪易生,謂近代病人,類多真陰不足。病邪實者多水濕為患。
寒性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癢,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無汗,頭痛,全身骨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乃風寒之邪外束于表,内客于肺所緻。
本方以麻黃湯與小青龍湯合方,又加止咳祛痰之藥,平和工整,一般用于急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之風寒外感者。若兼内熱可加石膏、知母;若兼氣虛可加泡參、山藥;若有濕痰,可加厚樸、蒼術。
名醫王希仲:烏梅丸方
組成及用法:烏梅15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熟附片6克,幹姜6克,細辛4.5克,丹皮9克,生牡蛎30克,生枳實9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熱邪深伏,陽氣内郁之真熱假寒逆證。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王希仲(1885~1981)之經驗方。王希仲少時即在貴州籍大學問家李端棻先生門下學習中醫,不時去四川、雲南等地尋師訪友,增廣見聞,曾任貴州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氏認為《内經》、《難經》、《傷寒》、《金匮》乃中醫學之根底,對六經病機多從氣化學說認識,推崇張志聰、黃元禦,尤擅長治療婦科病。王氏認識問題确實深刻,故療效堪奇,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
王希仲認為,厥陰者,陰之盡也,故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傷寒數日,正氣若虛,諸多感染性疾病高熱不退,入于厥陰,四肢逆冷不溫,如某些感染性休克,不可盲目溫陽補益。
若為熱盛陽郁熱厥證,正不虛兼煩渴大汗者,白虎湯主之;兼腹滿便秘者,用承氣湯;若正氣已虛,無煩渴亦無便秘,高熱不退,四肢不溫,血壓或有所下降,王氏本方重用烏梅、連、柏,除傷寒煩熱實火,少佐熟附子、幹姜、細辛通陽,加丹皮涼血,生牡蛎鹹寒湧瀉其内熱,枳實辛行苦降,調暢氣機,于此類高熱肢厥可為良法。
細觀王氏此方,知其能發揮仲景之隐微,餘等方知烏梅丸不惟治蛔厥證,略予變通,是為傷寒熱厥之正方。
名醫石玉書:化痰止咳方
組成及用法:車前子(包)9克,百部9克,黃芩9克,薏苡仁15克,陳皮3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支氣管炎咳嗽痰多。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石玉書的經驗方。此亦尋常咳嗽有痰用方,适于肺熱稍重,痰多或黃稠者。本方中薏苡仁甘淡,健脾而利痰水,其治肺癰肺痿之咳唾者,因能化痰濁以利肺氣,為祛痰熱良藥,單味重用即可以清黃稠熱痰。本方所治,肺經有痰熱,方類桑白皮湯或清金化痰湯。若為陰虛咳嗽或寒咳、燥咳,自不相宜。
名醫陸鴻賓:黃芪葛根湯
組成及用法:黃芪15克,當歸9克,細辛4.5克,羌活6克,葛根15克,麻黃7.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生姜3片,桂枝6克。先下麻黃、葛根,煮二三沸,掠去上沫納餘藥,日分3服。
主治:氣血虧虛,感冒風寒之頭痛證。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陸鴻賓的經驗方。葛根湯本治太陽陽明合病,無汗惡風,頭身肌肉俱痛者。其本有諸多加減之法,均系六經外感病種。今加黃芪、當歸、細辛、羌活者,其所治必然營衛氣血俱虛,複感風寒之邪,雖全身疼痛不适,尤以頭部冷痛為甚,且怕冷畏風,舌質淡嫩,脈細弱者。本方當溫服取微汗為宜。
名醫譚紹堯:柴胡二陳湯
組成及用法:柴胡12克,郁金12克,法半夏9克,黃芩9克,生姜9克,枳殼9克,甘草9克,陳皮6克,竹茹6克,川貝6克,泡參15克,茯苓15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虛人感冒,痰熱郁滞少陽證。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譚紹堯(1899~1981)的經驗方。譚紹堯早年羸弱,矢志醫學。1940年與友人合資開辦中醫聯合診所。1959年調貴州省中醫研究所從事中醫臨床及西學中班、函授班教學工作。譚氏業醫,雖宗《傷寒論》論治,而于溫病又頗多研究。憑脈辨證,多有精到之處。其用成方,諸如逍遙散、小柴胡湯、滋腎丸、溫膽湯之屬,化裁加減,不落前人窠臼,堪為後學效法。
有體虛感冒風熱者,食少納呆,有寒熱感,心慌悶亂,默默不欲言語,咯痰想吐,舌白稍膩,脈浮弦,諸多抗生素無效,清熱祛風解毒方無效,雖明為少陽證,予小柴胡湯亦無效。
譚氏認為,小柴胡湯證過程中,或全歸少陽而半表半裡,或兼表證也可連滞于裡,故主證未必齊備,從證又多種多樣,表裡虛實并非一緻,若執小柴胡湯毫無變化出入,則難愈病。本方郁金可助柴胡之力。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标證不除,治本無用,故必然加二陳、川貝解郁化痰,若痰濁稍重更可加菖蒲、薏苡仁、茯苓,三焦氣化疏利,太陽之氣始得樞轉外出,病則可愈。
下一篇
蒼術散,四妙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