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式預備式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 (圖1)
要點
1.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貫串于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為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住,在後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違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身體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兩臂下垂,肩關節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式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第二式起勢
動作一:兩臂徐徐向前平舉至高與肩平,兩掌相距同肩寬,掌心皆朝下。(圖2)
動作二:兩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兩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視。(圖3)
要點
1.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開始做起勢動作。這時,思想要領先.要集中在每個動作的動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該式兩臂前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後随着徐徐舉起;即使是重複的或已很熟練的動作,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内外動作容易散亂。
2.練習太極拳時。自起勢至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詳見《太極拳十要》一文)。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兩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松開下沉。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微屈下墜之意。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墜肘”固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往往較難理解:認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墜”于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後面動作中也有類似情況,如摟膝拗步中摟膝之手等),對“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肘尖露出,與地面成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節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翹起,必須自然,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後動作之間必須連接,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似停非停”。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松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攬雀尾
(一)左右掤式
動作一:右腳尖外撇45度,身體同時右轉45度。随轉體時,重心漸漸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腳經右踝内側向右提。同時,右掌随轉體自下經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裡向左抹轉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時經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兩掌相對如抱球狀,右肘稍墜;略低于腕.兩臂呈弧形。眼随轉體平視轉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達,并要顧及右臂。(圖4 -5)
動作二:右腿繼續漸漸下蹲,左腳向左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當左腳前邁時,身體稍向左轉,當左腳跟一經着地,身體即漸漸右轉。同時,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與肩平,腕微裡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與胯齊,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節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左右分開(圖6)。動作一、二為左掤,動作三、四為右掤。
動作三: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經左踝内側弧形向前提起。随轉體時,左肘向左後方微下撤,自然帶動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漸漸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時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與左掌成抱球狀,兩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顧左臂後撤,即漸漸轉向右臂前方子視。(圖7)
動作四:右腳向右(西)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右腳而至全部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随着轉體,右小臂同時向右(西)上掤,右掌高與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顧及右小臂前棚。(圖8—9和圖9的正面圖)
注:關于動作說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詳細動作.在這裡作一下說明,後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裡(圖乙)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側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離
開尺骨而向“外旋”轉(如由圖乙向外旋轉而成圖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側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裡,亦即使桡骨圍繞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圖甲向内旋轉而成圖乙)。
要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為軸,身體仍須正直,後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叙述中雖有先後,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調一緻。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着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緻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緻。
6.右臂前掤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關節不可前探;不可過于前棚,要以上體直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為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後地一緻前去,自然“上下相随”,變動過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同時漸漸左轉;同時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裡上,兩掌随翻随向左捋。(圖10)
動作二:身體繼續微左轉;重心繼續移向左腿,坐實左腿,成右虛步;兩臂稍沉肘随轉體繼續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開始左捋時,眼神先關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盡處時,眼神稍關及左手,即漸漸轉向前(西)視。(圖11-12)
要點
1.兩臂須随腰左捋。左掘時兩掌不可向外豁開,但兩肱裡側也不可貼着肋部;沉肘起着護脅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捋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搖晃;關鍵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後仰。
3.在捋的動作過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後坐實左腿等,看來兩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象。其實兩掌并不是有意識地向左“下”搌。這點在循着棚、搌、擠、按四式規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樣隻向左《或右)捋,并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時左臂松松捋住,捋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着與推手中捋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對方腕節,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的大臂處來引進,使搌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于兩膊相系”。
(三)擠式
動作:身體微右轉;同時體重漸漸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轉體,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裡,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橫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裡側,以右小臂與左掌向右(西)擠出;左掌随擠随着貼近右脈門内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臂。 (圖13—14)
要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前俯或後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擡起,須稍低于腕。
2.擠出後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動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經右掌上側交掌而過,随即兩掌分開,距離稍狹于肩,兩掌心皆朝下,兩肘漸屈下沉,帶動兩掌略向下抹回;同時重心漸漸後移,坐實左腿;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抹回。(圖15—16)
動作二:兩掌向前按出,兩腕高與肩平;同時,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圖17)
要點
1.重心漸漸後移時,右胯根 (股骨頭關節)微向後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緻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随陪後坐抹回。要松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不可聳肩。兩時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後仰。
4.兩掌尚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随按随向前轉,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沉,拇指一側微往後翹。
5.初學太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準确,然後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習運勁。
第四式 單鞭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于左腿,身體左轉;同時,右腳尖微翹,以腳跟為軸随轉體腳尖盡量裡扣踏實,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微下複随轉體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
眼神随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須要顧及右手。(圖18— 19)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随轉體向裡經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随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圖20)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腳向裡提起;同時身體右轉。随重心右移時,右掌漸漸右伸,随伸随着
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轉朝裡。眼神關顧左掌左移。(圖21)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松肩右伸;左掌經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圖22)
要點
1.圖18、19、20中,兩掌前後抹轉一個平面橢圓形時須随腰轉動,同時兩肘 (肘尖須下沉)也須圓活地随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後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裡抹轉經胸前時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闆,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墜肘”和松腰胯。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與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緻,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腳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鹹一垂直線;
第五式提手上勢
動作一:左腳尖裡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前一步,以腳跟着地,
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别自左右墜肘,并随着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式。(圖23、24)
動作二:腰微左轉,左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内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随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側,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圖25、26)
動作三:右腳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腳跟着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裡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随擠随帶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裡側随右臂前擠。眼先随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圖27)
要點
1.由單鞭過渡到圖24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調一緻。
2.做圖24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擡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圖24開始向圖27過渡時,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白鶴亮翅
動作: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東),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同時,右掌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關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圖 28)
要點
1.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着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2.成白鶴亮翅式時,兩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不可擡肘、聳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體仍須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内收。随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随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與橫膈膜齊)弧形右移。眼随
轉腰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掌。(圖29—30)
動作二: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随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圖31)
動作三: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掌随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體重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 (東)推出。眼關及左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右掌前推。(圖32—33)
要點
1.兩手必須随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
因為隻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隻手已停着,另一隻手還在運轉。
2.由圖30過渡到圖31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與左腳提起一緻;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緻。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調、圓滿、柔和,不可有滞頓或棱角的現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揮琵琶
動作: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負擔重心約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實),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身體漸漸右轉;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着地,腳尖微擡,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随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随舉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右掌也同時随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裡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圖34— 35)
要點 1.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時,要以腰為軸,要松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沉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勢要點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
(一)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内收。随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随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轉腰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圖36)
動作二、三:同前左摟膝拗步動作二、三。(接圖31—32再接37)
要點同前左摟膝拗步。
(二)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随轉體,左掌漸漸弧形向左後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時右掌也随轉體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顧及左掌。(圖38)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身體繼續微左轉;随轉體,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繼續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關左掌即移顧右掌。(圖39)
動作三:右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右轉,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随轉體向下經右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左耳旁向前(東)推出。眼一關及右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左掌前推。(圖40—41)
要點與左摟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摟膝拗步
動作與前右摟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圖42接31-33)
要點
1.同前摟膝拗步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這樣容易産生重心不穩和别扭的現象;必須後一腳與前一腳彼此稍微離開橫線。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引自《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揮琵琶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八式“手揮琵琶”相同。(圖34—35)
第十一式左摟膝拗步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中(一)左摟膝拗步相同。(圖36接圖31—32再接圖43)
第十二式進步搬攔捶
動作一:左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随即重心漸漸向前移于左腿,右腳跟離地(開始上步)。随轉體,右掌弧形向左下(低與胯齊)移,随移随變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轉體向左後移。眼神關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頭。 (圖44)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同時,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弧,高不超過耳部,随劃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關右拳向左下繞,即漸漸轉向右平視。(圖45,反面參看圖99)
動作三:右腳向右前(東南)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着地,随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随轉體,右拳自左而上經胸前向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裡面上方,随即漸漸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時随轉體弧形向右經右臂裡側前攔,掌心朝右。眼神關顧左掌前攔。(圖46—47,反面參看圖100-101)
動作四: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着地;同時身體繼續右轉;随轉體,左掌繼續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際,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探。(圖48,反面參看圖102)
動作五:随即重心漸漸移于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漸左轉。随轉體,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漸漸轉朝上;左掌微裡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裡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拳打出。(圖49,反面參看圖103)
要點
1.在連續進步時,要求“邁步如貓行”,并要求速度均勻,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并要避免上體随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轉動;右拳搬出時不可離身體太遠,并注意不可擡肘;右拳打出時要随腰轉動,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轉朝上;右拳打出時中間經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
3.練該拳套時,拳要自然握實,不可用力握緊。
第十三式如封似閉
動作一:右腿彎屈,重心漸漸向後移到右腿。同時,左掌經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裡;右拳變掌,沉肘向裡弧形抽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裡,兩掌高與肩平,指尖朝上,兩臂交叉,右臂在裡。眼神關顧兩掌。(圖50—51)
動作二:重心繼續後移,坐實右腿;兩掌向左右分開,稍狹于肩,随分随着兩臂内旋漸漸使兩掌心翻相對。(圖52)
動作三,重心漸漸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兩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兩臂繼續内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與肩平;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圖53)
要點
1.兩臂須随身體後坐回收;兩臂交叉時要避免兩肩縮攏或聳起;要松肩墜時,兩肘略分開,腋下須留有餘地,約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擡起;同時兩肘不可後撤到身體後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後移要坐實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沒有後移,單是仰身;後坐仍要保持上體正直。重心前移和後退時,要注意胸、腹的齊進齊退,不先不後,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緻形成前俯後仰。
3.同前攬雀尾中按式要點1、2。
第十四式十字手
動作一:左腳尖裡扣,同時身體右轉;随轉體,兩肘彎屈分開,帶動兩掌移至額前 (距額部約本人兩拳左右);随移随着兩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兩臂呈環形;眼随轉體通過兩掌之間向前平視。(圖54)
動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腳腳跟先離地,漸至全腳提起左移(與肩同寬),以腳尖先着地漸漸全腳踏實;随即重心右移,兩腿漸漸起立,兩膝微屈,成開立步;随着重心左移,兩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經腹前向上劃弧合抱交叉于鎖骨前,右掌在外,交叉點距鎖骨約本人兩拳半;兩掌經腹前時,即随劃弧随着兩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裡;眼先關及兩掌劃弧,當兩掌将要交叉時即向前平視。(圖55-56)
要點
1.當左腳尖裡扣漸至踏實時,右腳跟即漸漸離地提起,須象翹翹闆一樣此伏彼起。這也是步法中分清虛實的鍛煉方法的一種。當右腳一踏實,就接做下一動,即左腳尖裡扣。
2.整個十字手的動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時開始動作,同時完成,務求協調一緻。
3.十字手的兩臂須呈環形,須松肩沉肘,不可聳肩擡肘。
4.兩腿起立時,身體各部都須放松。
楊式太極拳圖解(85式完整版)(15~31)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