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冀鵬
陳式太極拳的“腰勁”,是中氣潛轉帶動腰脊旋轉體現出來的“向心力”和“離心力”,又是太極拳術中上通下達主宰全身運動的關鍵。腰勁應用得當,既有助于保持全身的平衡和擊技中的運化能力,又有助于内勁充盈和氣息的運轉與團聚。因為擊技中的運化,首先由此産生,而後在肩,次胸,再手臂。為此前人論證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欲練腰勁,先知腰部。陳式太 極拳所指的腰部,位于人體兩側的中線軟肋以下至髋骨以上和腰後命門穴及雙腰隙周圍。腰是人體神經中樞聚集之地,又是周身上下 身體運動的關鍵,對全身的動作變化、重心調整與穩定都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人體脊柱的正常自然彎曲度, 既可增強脊柱之彈性,緩沖減震性能較好,能起到護腦的作用,又能擴大胸腔與盆腔的容積,以容納内髒器官。另外,胸腹的内髒器官皆位于脊柱前方,所以腰脊彎而前凸,對身體直立時重心穩定能起到 一定的平衡作用。陳式太極拳訓練中,則要求“束肋、塌腰”。就是 要求有正常彎曲度前凸的腰脊向後撐平,使24節脊骨虛虛攏直,腰部形成後圓前抱之态勢,使腰部肌肉、骨節一起松開而沉降合住勁, 如此方能旋轉力度大,靈敏度高,松活性強。
太極拳要求以腰為主宰,以腰 為綱,以腰為動力,以腰為軸心。腰的軸心是腰脊。腰的命門穴(前對肚臍)是全身的重心所在,猶如天平稱的中軸,起着調節人體平衡的作用。家嚴張茂珍授拳時常說:“雙腰隙(眼)是内氣的主要出入門戶,也是勁力運聚爆發的根源,為此,太極拳必需以腰催動出勁和以腰主宰入勁,腰脊及腰隙控制着腰部的左右旋轉,腰的旋轉幅度适合于生理、盤架及擊技的需要。”所以,要求學練者腰部旋轉不但松活柔順,而且還要注重和肩、胯的旋轉配套,在腰勁出入的主宰下,腰、肩、胯的旋轉必須一緻相随、相合。
太極拳對腰部還講究松、沉、 直豎,方能利于“氣沉丹田”和“氣機騰然”。拳論講:“腰為軸,氣為 輪。”可見,腰的旋轉纏繞是螺旋式的運動方式,絕不是左搖右晃地扭來擺去,不要将腹部的亂轉誤認為是腰的旋轉,更不允許臀胯旋轉取而代之。這是誤解了以腰為主宰的原意,會導緻身樁不端、尾闾偏倚和樁根不穩的弊病,會在擊技中被人所制。
腰部是人體上下兩部分旋轉 的中樞,在束肋合腹、塌腰松胯的前提下,還需做到松沉直豎、健強 靈活的旋轉。“命意源頭在腰隙(眼)。”腰部的左旋右轉,引導腎 氣滾動,雙腰隙虛實轉換,互相催領傳遞,形成了陳式太極拳的“腰勁”變化與調整。腰勁旋轉都是在立體中産生的,它的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三大種,一、“套腰勁”;二、“花腰勁”;三“螺旋腰勁”。
一、套腰勁:随着腎氣滾動,身體一側腰眼下沉,擎起另一側腰眼,二者同時互相傳遞轉換,腰部以橫向聯系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腰部一側領勁、一側催動做開合吞吐折疊運動,合的一側為催,開的一側為領,形成腰部兩側和雙腰隙在一催一領的反複開合運動中互相傳遞又互相聯系的套腰形态,故稱它為“套腰勁”。
二、花腰勁:随着腎氣滾動傳遞,雙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各領半身轉動,促使腰部以縱向聯系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身體左右兩側腰部互相交錯地縱向立圓動作,猶如兩車輪在腰部兩側以前後上下立圓交替轉動,形成了陰陽互換、開合有序插花形的運動方式,故稱它為“花腰勁”。
三、螺旋腰勁:随着腎氣滾動傳遞、兩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地互相傳遞,腰部以螺旋曲線為主體,随着體内中氣的升降,腰以上之氣順脊而上,腰以下之氣順腿而下,其氣勁似有上下兩奪之勢,實際上是前降後升(體前任脈為降,體後督脈為升),一氣貫通。換句話來說,清氣升者為陽,濁氣降者為陰,陽升陰降複行一周,—氣貫串,驅使腰部做螺旋形纏繞動作,猶如現代力學中“絲杠原理”的螺旋曲線,故稱它為“螺旋腰勁”。
陳式太極拳通過反複訓練各種旋轉的腰勁,可使腰部骨節松開拉長,肌肉筋腱、網膜的韌性增強,彈性加大。為此,練功盤架時,由于注重“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裆”的動作配合,能使腰部時常處于良好的放松聚合狀态,不但對氣沉丹田和出腎人腎有幫助,而且對内氣運聚與增長也大有益處。陳鑫所論的“出腎入腎是真訣”即是此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