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會做筆記,讀再多書也沒用

前面三項内容足夠讓你想起“原來那個時候我度過這本書”,而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是為了在摘抄之後,趁着印象還鮮明寫下自己的感想。而把作者的話和自己的話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機會。

這種“摘抄+感想”的組合方式,确實是一道很費時的工序,因此,讀書筆記應該從簡從速,嚴格篩選需要摘抄的内容,盡量提煉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語句表達深刻的含義。

這個篩選程過程也是有程序的:

l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l重讀:把折角的頁面重讀一遍,仍然覺得好,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l标記:在重讀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仍覺得值得讀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号。

這裡的反複重讀過程是一個篩選過程,也是一個加深思考的過程,隻有深刻吸收書的内容,才能磨練出更好的原創思考。

讀書體驗往往比書本身更加重要。

4、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讀書是知識輸入,但是如果隻有輸入而沒有輸出的話,就還是沒有用。就比如一個人十分富有,卻将自己的金山銀山埋藏在山底,從來不拿出來讓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也不用來做有意義的事,那麼他還是一個窮人。

很多時候,不是讀書沒有用,而是你沒有用,所以才會沒有用。

寫一篇精彩的書評就是一種重要的輸出。輸出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觀點,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

如果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那麼“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做菜,而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

有的人經常購買食材,然後放在家裡慢慢浪費,有的人走的遠一點,會将買回來的食材洗好,但是卻也不開火炒菜。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如果100步沒有走完,即使走了99步也無用的。

書中介紹了一種了一種簡單寫書評的方法:以自己的想法、解釋和對書的印象為主,搭配直接應用原文,這種搭配是報紙和雜志中評論和紀實文學經常采用的格式。

做好讀書筆記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寫好讀書筆記可以鍛煉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如此看來,寫讀書筆記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

結束語:

很多人就會覺得寫讀書筆記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但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這也是我多年從來沒有真正動筆的原因。

坐纜車和辛苦攀爬,雖然同樣是到達山頂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必然是不一樣的。相信持續寫讀書筆記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會看到别樣的風景。

隻有付出精力和時間,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當然,如果你不是用筆,用現代化非常先進的軟件,比如印象筆記也是很多人用的,或者你覺得不需要大段大段摘錄,這些選擇都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至少我們要培養主動讀書的意識,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有持續輸出的意向,讓我們每次讀一本書都能真正變成我身體裡的氣質,那些書本裡的知識能夠真正有用。

知識用了,才是有用。

我已經開始學着動筆了,你呢。

不會做筆記,讀再多書也沒用

不會做筆記,讀再多書也沒用

樹兒還沒說完:

1、你的選擇是什麼,你得到的就是什麼。

2、做好萬全的準備,你的天線自然會越來越敏感。隻要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擔心沒有東西可以放進去。

3、彙報一句:我還在持續跑步。

作者簡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