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堪稱二十世紀的奇迹,不過這玩意也就在日本爆炸過兩次,當蘑菇雲升起的瞬間,幾乎全世界都驚呆了,當時全世界的戰争幾乎都是長槍短炮,對于這種高尖端的貨,大家沒有見過更沒有聽說過。
美國的夢想是稱霸世界,原子彈炸了,蘇聯肯定坐不住了,二戰後美蘇便開始陷入冷戰局面,雖是冷戰,雙方早已是箭在弦上。
可如果真的打起來,美國有原子彈這種足以“毀滅世界”的武器,蘇聯還沒有,這可怎麼辦?
斯大林抽着煙,要求無論如何都要把這東西搞出來。
然後,就有了後來的故事,美國把原子彈捂得嚴嚴實實,可咋保密也沒用,還是被蘇聯抄了個遍。
造原子彈,最快的方式就是“抄近道”二戰歐洲戰場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代表,英、美、蘇等主要國家領導人一同前往柏林,在這裡開了赫赫有名的“波茨坦會議”,大家商量的重點,無外乎對法西斯德國的處置問題。
然而,這次會議的本身,絕不局限于處置柏林這麼簡單,更關乎着世界未來的局勢。
美國總統杜魯門趾高氣昂的樣子,其實讓英國的丘吉爾和蘇聯的斯大林心生波瀾,别看美國參戰時間晚,他們在二戰中的表現,不得不用“亮眼”來形容。
這三個國家中,大家都想要研制原子彈,尤其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美國想把旗幟插滿世界還是二十世紀中期的想法,可英國早在幾百年前都開始實施了,其實,當時除了這幾個國家外,他們腳底闆下的德國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1939年,德國公布了奧托·哈恩和弗裡茨·施特拉斯曼關于“鈾-235的核在種子誘發下裂變”的研究成果,原子彈就從理論向實際轉變。
可那會的英國經過二戰這麼一折騰,幾乎很難翻身了,而反觀美國早就開始了研制原子彈的道路,并且,這種武器能夠對戰局産生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一直藏着掖着,直到1945年7月16日,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爆炸了。
斯大林的臉色自然不好看,其實他早都知道美國在搞原子彈了,為了阻止美國搶先一步瓜分世界,他也沒閑着,作業自己寫不出來沒關系,抄還是會的。
蘇聯的情報系統在當時的世界上可謂是無孔不入,情報機關早在1942年獲得了很多制造原子彈核心原料鈾方面的文件,這些主要來源都是美國原子物理學家提供的資料。
比如,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鈾反應堆的恩裡科·費米,他就信仰共産主義,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他們便悄悄将關于原子彈的相關資料交給了蘇聯駐外情報機關。
不過,美國對于這些原子物理學家還是有防範之心的,早就嚴加看管,因此這些物理學家們傳遞出來的資料并不是原件,而是複印件,隻有精通高等數學和物理的專家才能看懂。
1942年,斯大林看到了原子彈的簡要報告後,便下定決心要搞出來原子彈,當時他可能還沒有想那麼遠,或許隻是想針對德國。
當年9月28日,斯大林便親自簽署了密令,并設定了“鈾問題”的總負責人,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開采還是加工,都是蘇聯當時的絕對機密。
第二年,蘇聯科學院成立了秘密原子能科學研究所,被命名為“2号實驗室”,在起步研究中,基本美國“寫一行字”,蘇聯就想辦法“抄一行”,美國捂着不給看,可蘇聯總有辦法抄的到。
這個階段,除了科學家在發揮着重要作用,情報系統絕對是最為核心的那批力量。
在二戰期間,盡管蘇聯情報還是提供了很多的資料,斯大林本人也三令五申,可原子彈的研制速度還是遲遲不見進展,甚至到1944年底之前,蘇聯還沒有太大的進展。
眼看這個速度,斯大林比科學家還着急,他再次簽署了一份決議,加大了研究原子彈的決心,随後,數以千計的技術工人被送往鈾聯合公司,加大開采力度。
讓斯大林更不爽的是,他在研究原子彈的路上拼命沖刺的時候,美國幹脆已經把原子彈丢到日本了,效果非常顯著,這也讓他着實捏了一把冷汗。
在斯大林的觀念裡,按照英美這些國家的特性,跟自己意識形态不同的國家,遲早是要打一仗,日本的下場已經是人盡皆知了,如果這一發原子彈落在了莫斯科,後果不堪設想。
在二戰末期,英美盟軍和蘇聯就開始搶奪德國的鈾資源,英國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有兩個重水試驗鈾反應堆還沒開始工作,就直接被拆了打包到英國去,順便找個理由俘虜了一些德國原子能科學家,連人帶貨全部送走。
蘇聯自然不甘落後,成立了“鈾小隊”,想盡辦法去把德國所有的鈾資源給弄回來,可下手終究是晚了,美軍在戰争結束前就炸毀了很多工廠。
面對這樣的局面,蘇聯幹脆把壞掉的機器也拉了回去,也在附近的一些城市中找到了鈾資源。
看着對手直接把科學家給“綁架”了,蘇聯還算客氣,跟諾貝爾獎物理得主古·赫爾茨等兩批科學家簽訂了合作合同,因此,在1945年到1955年這十年間,超過300位科學家在蘇聯境内工作,他們手上利用的也是情報系統搞回來的資料。
當然,美國那兩枚原子彈更是堅定了斯大林研究核武器的信心,1946年和1947年,斯大林還兩次接見了研制原子彈計劃的主持人,反正核心意思就是:你們要什麼政府就能給什麼,當務之急就是把原子彈趕緊弄出來。
而且,斯大林還召開了一場關于“原子能”問題的大會,别看斯大林對于原子彈這種高精尖問題不是很了解,可他覺得在管理層面一切都是共通的,這場會議長達3個小時。
斯大林的決心究竟有多大?當年美國造原子彈的時候,參與進來的各路工作人員加起來有十二萬人左右,而蘇聯為了造原子彈,投入了七十萬人,一半都是囚犯。
因為時間不等人,二戰結束後,不可一世的美國肯定有很多行動,他們絕不會放棄這種大好機會,蘇聯原子彈出不來,和美國競争就沒有底氣。
原子彈爆炸的過程中,上空的“钚彈”也是重要的一個制作步驟,長崎那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蘇聯才剛剛搞到“钚彈”的圖紙。
當然,所謂“搞到”,還是情報人員“偷”來的。
彎道超車,蘇聯終于有了原子彈如果說美國是自主研發,那麼蘇聯便是為我所用。
那會蘇聯實驗室裡的鈾基本都是從德國那邊弄來的戰利品,德國早已過了起步階段,為了從德國挖現成的鈾,蘇聯還在薩克森建立了一個股份公司,很多被囚禁的德國人就在這沒日沒夜的挖礦;而理論資料和圖紙都是從美國搞來的。
真正從蘇聯本土看到希望的,已經是1946年了。
那一年,蘇聯終于在自己的境内發現了鈾資源,不過開采難度十分大,搞起來實在是太過困難,可是為了從長計議,蘇聯還是決定在本國也開始挖鈾。
在斯大林的絕對權威之下,生産隊的效率還是很高,到了第二年,蘇聯第一批國産鈾就誕生了。
有趣的是,當時那批工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挖什麼,包括開采地點,這些在1990年之前都屬于絕密資料,那些工人也都是被密不透風的車輛運來的,他們連自己在哪都不知道。
為了加速進展,蘇聯原子彈總負責人庫爾恰托夫親自莅臨指導,又展開了三個原子城的建設工作,到這個關鍵階段,蘇聯可以什麼都不管不顧,一定要先把原子彈給弄出來。
斯大林下達了死命令:1948年,讓蘑菇雲在蘇聯上空升起。
到了1948年,工業反應堆需要150噸鈾,這還是最低标準,當年6月,科學家隻好硬着頭皮在非常低的功率下運行反應堆,終于到了試行階段。
看來死命令并沒有被完成,可斯大林也沒辦法,他總不能把這些科學家給槍斃了,所以隻好再次催促。
一直到1949年上半年結束,幾位重要的科學家全部坐鎮在反應堆附近,有問題馬上解決,還得一再向斯大林解釋原子彈研究為何被推遲。
其實,對于斯大林本人而言,原子彈就是底氣,沒有原子彈,也影響他在世界範圍内的決策。
1949年5月,“燈塔”放射化學工廠在實驗的過程中遇到了危機,很多化學家遭受了嚴重的輻射,大家都急于求成,也沒有做好善後工作,那些被傾瀉而出的肥料就順着河水一路流淌,導緻數十公裡的内的農民出現了嚴重的輻射病。
如果這些事擱在美國,大家早就鬧翻天了,可這是在蘇聯,為了原子彈,能犧牲一切。
1949年6月,蘇聯終于成功以金屬的形勢積累了十公斤钚,這個數據已經接近了在廣島爆炸的那枚原子彈。
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得出結論,隻需要用一半的量,就可以完成試爆工作。
可斯大林才不聽,他要的是精準複制廣島那枚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畢竟那是活生生的例子,造出來的原子彈沒人家的威力大,那也等于白費。
物理學家們隻好按照斯大林的要求繼續實驗,終于在1949年8月29日,位于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試驗場地上爆炸了蘇聯第一枚原子彈。
斯大林很是滿意,因為他知道,蘇聯終于有了徹底和美國決戰的資本。
當然了,蘇聯不會去說關于蘇聯原子彈的很多細節都是從美國抄來的。
當時鈾彈還沒出來,斯大林也沒敢公布這個消息,他擔心美國先發制人,萬一把他的原子彈工業給毀掉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将會付之一炬。
随後,在1951年,蘇聯已經從“抄襲”轉為“原創”,他們成功試爆了第一枚鈾彈,它比美國的第一枚鈾彈更為完美,這也徹底保住了蘇聯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
蘇聯原子彈如此成功,斯大林非常得意,另外的美國則氣得不輕。
他們趕緊從内部自查,也發現自己的保密機制早已被蘇聯的間諜滲透成了篩子。
細想起來,蘇聯這種執行能力也非常恐怖,因為蘇聯的工業體系具有很強的應急性和競争性,充分體現了高效和迅速的特點,而且,無論是工業體系還是情報體系,這都是蘇聯傾國家之力構造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