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驚悸用桂甘龍牡加味方

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87)吾調理神經性心悸,卧起不安,特别是驚恐“如人将捕之”,俗稱膽怯證,曾仿照近賢陳伯壇投《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加茯苓。茯苓之量要達到30-60克,和龍骨、牡蛎持平。由于實際情況不一,在加減過程又添入黑附子10-20克、紫石英30-60克,助陽強心,療力甚佳。1967年“文革”期間,一文史專家被莫須有羞辱,精神遭受創傷,兩眼呆直、失眠、心悸、驚恐,看見了幻影鬼怪。家屬攜之來診,當時對“牛鬼蛇神”避之均遠,怕引火燒身,求老朽援手,出于人道主義,即給予此湯,計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龍骨50克、牡蛎50克、茯苓50克、附子15克、紫石英50克,加生姜6片健胃,防止嘔惡不舒。囑咐每日一劑,分三次用,珠聯勿停。凡十五帖,恢複了往常,但言語較少。小郎中按: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的經典方證原文是:火逆,燒針汗之,因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主之。本方的方證要點是情緒煩躁,因燒針發汗過多傷及陽氣,陽氣虧虛,陽虛外浮是其根本病機。因此此方證還應該見到,心悸怔忡,疲勞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細,沉取弱。張老在本方中加入茯苓,小郎中認為是取其健脾安神作用,和茯苓四逆湯中大量使用茯苓是一樣的作用,文中張老還建議根據陽虛重症還可加附子和紫石英,以增強溫陽潛鎮之功。

文後張老用一則醫案說明了此方的作用,要用好此方,牢牢把握住方證要點和病機特點,就可收到還的療效,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藥物劑量,針對一些重症,要敢于用藥,藥少而精,量重而準。文中張老提到了陳伯壇先生,陳伯壇,字英畦,廣東新會人,民國時期廣東著名中醫學家,嶺南四大名醫之首,著有《讀過傷寒論》、《讀過金匮要略》,系統闡釋了自己對《傷寒雜病論》的理解,在經方界有很大的影響。在臨症風格上,陳伯壇望色而知其症,聞聲而知其病,切脈快而準确。臨床辨證,見病知源,善用經方,治病用藥劑量大,故世人稱為“陳大劑”。陳對症施藥,療效顯著,不少疑難病症,經他醫治,多能轉危為安,為群衆所推崇。清禮部侍郎、著名學者朱祖謀曾書贈“知者一身皆是膽,與人着手便成春”一聯,以表彰他的醫術。陳伯壇有一則醫案流傳甚廣,此醫案說明了陳伯壇理論功底深厚,臨床中用藥膽大精準,藥到病除。兩廣總督譚仲麟患外感,纏綿一月不愈。譚的好友南海知事裴景福推薦他請陳伯壇醫治,并叮囑伯壇說:“譚曾經服過三分桂枝便流鼻血了,你切不可用桂枝。”伯壇診時,正值初夏季節,譚卻穿着棉衣,汗則涔涔出而不自覺,切脈浮弱,診斷為傷寒桂枝湯證。于是大膽落處方以桂枝湯原方,主藥桂枝,重用一兩二錢,為總督初時所服三分的四倍。

裴知縣見了,即時被吓出一身冷汗。因為他知道身為總督大臣,有生殺大權。如服藥後,發生醫療事故,不獨醫生人頭難保,自己做介紹人也難免丢官喪命,因而當場向伯壇提出勸阻。在場的人也認為譚總督必不敢服此重劑。于是,伯壇當即寫脈論,根據經旨和譚的症狀,洋洋千言。譚看完脈論,甚為信服,并說:“此公下筆千言,定有真知卓見。”于是煎服此劑一飲而盡,次日痊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産生的任何問題,本号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笃行勵後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