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5-5-0 病 毒
教
學
目
标
(一)知識與技能目标
(1)描述病毒的結構、主要特征和生活。
(2)舉例說出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标
培養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目标
(1)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以及科學研究對保障人類健康的促進作用。
(2)關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同病毒亦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教
材
與
學
情
分
析
《病毒》人教版八年上第二單元第五章的内容,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活細胞内的緻病因子,人和動物約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種簡單的生命形态。病毒與動植物及人類的關系密切。在2011版生物學課程标準中,關于病毒的内容要求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屬于了解層次。本章教學中,除了知識目标達成以外,更應該結合病毒發現的科學史、生物技術發展、病毒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于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關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進行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滲透。
學習者分析1.病毒隻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在學生腦海中比較抽象——運用視頻、圖片呈現出病毒
2.求知欲強,追求個性化——宜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3.知識與技能水平層次不齊——可采用同伴互助、小組互幫的教學方法
4.沒有接觸過病毒的學習,理解記憶有困難——采用各版塊自測題及時鞏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引導
教學用具
希沃課件、視頻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想一想,議一議:比較下病毒和細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異,推測病毒的結構與細胞有什麼不同?
提示:過于微小,裡面不能容納細胞結構,所以病毒無細胞結構(膜、質、核)
闆書課題:第五章 病毒
問題引導,探究新知
探究一:病毒的發現
閱讀教材89頁,總結發現病毒的過程,思考:如何知道有比細菌更小的生物存在?
1859年,德國人麥爾—證明花葉病是可以感染的。
1892年,俄國伊萬諾夫斯基—發現導緻花葉病的病原體能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過濾器,得出結論:有比細菌更小的生物存在
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發現病原體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用細菌的培養方法培養不出來。是比細菌小的“有傳染性的活物質”起名“病毒”
設計思想 情境教學法——圖文并茂。閱讀教材,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師以圖文形式簡化書本内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學研究的推動作用。
探究二:病毒的種類
1、大小:非常微小。用納米來計算。
設計思想 類比法——記憶深刻。比較細菌和病毒,大約3萬的病毒才有一個細菌那麼大,10萬個細菌才有一個小米粒那麼大。幫助學生理解病毒的微小。
2、各種病毒:你知道哪些疾病是病毒引起的嗎?
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答後,教師進行點評,其中很多不是病毒性疾病,進行區分,展示各種常見的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SARS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大腸杆菌噬菌體、埃博拉病毒、登革熱病毒、流感病毒等)
3、根據以上病毒的圖片,總結出病毒的形态類型
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設計思想 直觀教學法——圖文并茂。觀察病毒圖片,了解病毒的形态。圖片色彩鮮明,形象直觀有助學生了解認識病毒。
4、病毒的形态結構
展示三種不同形态的病毒結構示意圖,學生并認真觀察,并發現三者雖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結構類似,外面是蛋白質比外殼,裡面是遺傳物質
視頻進一步了解病毒的結構
5、病毒的生活特點:寄生。病毒不能獨立生活,隻有侵入其他生物的細胞,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展示病毒侵入細胞的圖片和動畫,直觀化,動态化,有助于學生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從而突破難點。
病毒一旦離開細胞後會怎麼樣呢?展示病毒結晶體,表明在細胞外沒有生命活動
病毒内唯一的生命現象:病毒的繁殖方式(複制):靠病毒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寄主細胞内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動态化顯示)
6、病毒的分類
病毒種類:依據感染生物不同分為:植物病毒 動物病毒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
練習鞏固:希沃分類活動,更容易理解病毒的類型
探究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辯證思考:談“毒”色變?病毒對人類生活是不是都是有害的?
疫苗的研制(解鈴還須系鈴人)
通過閱讀課文92頁内容,學習如何制造疫苗?(人工處理的減毒或無毒的病毒唑疫苗)
總結和練習
1、師生共同總結:思維導圖
2、課堂訓練:判斷對錯
3、延伸拓展:狂犬病,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的素養
視頻介紹狂犬病的症狀和産生原因,在自己以後的生活要注意預防狂犬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