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我們每個人内心的一個願望,實實在在的願望。現實是什麼的狀況呢?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何謂“身心健康”?這裡一定有一個指标來衡量,身體的健康指數相對比較好判斷,到醫院體檢一下,基本上知道這個各項指标如何,符不符合健康的标準,可以用數字來衡量。那麼心理健康的指标呢?在我們國家裡,這幾年是出現心理問題的人急劇增加,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發展迅速,變化極快,于是在如此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裡,有一些人失去了對自我内心世界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因為在我們的教育中并沒有從小就把心理教育當做一項極為重要的課程,相當一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标準是什麼呢?其實也不複雜,最簡單的就是一個人能夠正确面對生活與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并且以合理的方法來應對,解決,不會産生負面的影響和後果。兩項指标說起來并不複雜,現實中的人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呢?這可能需要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進行專門的調查,才可能知道。
不過,按照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觀察不難發現:要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首先這個人是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自己的心理負責,不會肆意糟蹋自己的身體,更不會因為周遭的世界的變化而情緒波動,甚至經常心理失衡。這樣的人他一定會把鍛煉身體當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盡可能讓自己的身體處于一種鍛煉的狀态以保持身體機能的正常,盡可能讓那些小疾病不會來糾纏自己,盡可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抵禦疾病的侵襲。
當然這樣的人他一定是一個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知道自己不該去奢求什麼,他能夠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弱點與不好的念想。這個人的内心是比較平靜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是比較客觀理性,不偏激。
同時,這個人也是一個善于自我調節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能夠保持冷靜,及時調整自己,而且總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他人的優點,始終讓自己處于一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狀态,盡可能用欣賞的眼光來看他人,哪怕真的遇到不公的待遇,也能夠正确對待,不抱怨,不憤青。甚至有時還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那些别人認為的不公與壞事,并從中找出一些反思點,閃光點。
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始終處于一種自己可以随時調整的平衡狀态:讓自己的身體既不過度疲勞,也不至于起伏過大;讓自己的内心總是保持一種相對平靜的狀态,而不至于起起落落。如此,這個人的生活是可以經常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找到那些真正讓自己快樂的東西,這不是很好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