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世界上最健康的長壽藥,就這一個字:靜



點上方綠标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意思是,世間萬物,最終就像葉落歸根,回到生命靜态的本源。靜,可以說是生命的開始,也可以說是生命的終結。 

正所謂:緻虛極,守靜笃。一個人空明守靜,終能體悟:世界上最健康的長壽藥,就這一個字,靜!

01

靜,可以強身健體

諸葛亮《誡子書》中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裡的靜,是相對内心的躁動而言,通過靜來帶動身體平衡健康。 

每個人都想活得健康長壽,卻常常面對疾病的威脅:

人的疾病分為2種,一種是器質性疾病,也就是正常的器官老化,大概占20%,而另外的80%,是心因性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情緒病,目前已知的達到了200多種。 

情緒病是怎麼來的?

《三國演義》講到吳國的大都督周瑜,是被諸葛亮三氣而吐血身亡的,留下那句:今生瑜何生亮! 

這就是《黃帝内經》中說到的: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周瑜鬥不過諸葛亮,氣不順,郁積于胸,怒氣上攻,肝血噴湧而出。 

類似的情緒傷身,曆史上諸多記載。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多年不得志,一朝中舉,興奮過頭:喜傷心。導緻失心瘋精神失常;

還有《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憂愁,這就是憂傷肺,導緻整日咳嗽得肺痨而早逝。 

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處于動态之中:

清醒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安靜,好不容易躺下睡覺也是思緒萬千。 

如此,都是在消耗我們的身體能量,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生病呢? 

情緒是身體的報警信号。

正所謂:百病皆生于氣,萬病皆源于心。

靜,是養身之不二法寶。

你的心能夠靜下來,你的氣就能夠順下來,達到保護髒器,強身健體的功效。 

02

靜,讓你寵辱不驚

《菜根譚》中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這是源于道家傳統思想的一種境界,講的是對人、對事、對名、對利的态度,不與人一般見識的胸懷,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作為。 

漢朝人韓信,有一次穿着老師送的新衣服上集市。突然,旁邊的豬肉檔口潑出一盆髒水,韓信的衣服不但濕了,還布滿了髒漬,血漬!

韓信上前與檔口屠戶理論,并要求他道歉。

可是屠戶拿着刀走出來,兇神惡煞罵韓信,讓他滾蛋。 

旁邊有個小孩打抱不平, 也讓屠戶道歉。屠戶惱羞成怒,一把抓起小孩使勁搖晃。

韓信立即讓屠戶放下孩子,屠戶說:“要讓我放下孩子,除非,你從我褲裆下鑽過去。”

韓信看看滿目猙獰的屠戶,又看看可憐的孩子,他毫不猶豫地從屠戶的褲裆下鑽了過去。

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屠戶哈哈大笑說:“你,不過就是膽小無用的人!趕緊滾!” 

韓信,真的是膽小無用嗎? 

後來,韓信走上從軍之路,戰功赫赫,被封為戰神,被劉邦封為楚王。

建功立業後,韓信又找到那位屠戶,不但不殺他,還感謝他對自己的磨煉,封他為中尉。 

這就是韓信的做事風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年受胯下之辱,仍能靜氣如水,方能成就偉業:

靜,絕不是柔弱,而是海納百川,兼容并收,以待後發。 

反觀當今社會,因為無法“靜”下來,而與他人發生口角、毆打,甚至是付出生命的悲劇屢見不鮮。 

2017年,馬某和演員劉潔去醫院探望病人,在拐角處碰到一醉漢。雙方發生口角,醉漢抽出刀捅死了劉潔,而馬某受了輕傷。 

庭審時,醉漢說跟被害人沒有過節,隻是當時喝醉了無法自控。 

醉漢喝醉固然是一種狀态,但如此過激行為,可見他即使在清醒狀态,也未必能夠有多冷靜。

而馬某和劉潔,如果可以多一點冷靜,不與爛人爛事糾纏,退讓一步,也不至于有此悲劇。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酥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自古以來的聖賢之人,都是大氣之人。

越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夠做到心靜如水。 

正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受到委屈和誤解,拔劍而起的是匹夫之勇,小不忍則亂大謀。

靜,實則為人生運氣,寵辱不驚,方得始終! 

03

靜:成就非凡一生

《禮記.大學》中講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理學大師,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 

他在早年間曾說過一句話:不為聖人,即為禽獸。

也就是,做不成聖人,就是禽獸了,中間沒有緩沖地帶。

所以,他立志改掉滿身缺點做一個聖人,但下決心易,實行起來難。 

後來,他拜了2個老師,都是同時代的理學大師。

第一個是倭仁:

他給了曾國藩2個方法,一個是記日記,一個是慎獨,都是通過反思寫下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曾國藩去做了,可是他反省了,日記記下來,卻不知道如何改。

如此堅持一段時間後,曾國藩感到很彷徨很痛苦。 

此時,第二個老師唐鑒出現了(唐鑒也是倭仁的老師)。

他用一個字拯救了曾國藩,這個字就是:靜。 

唐鑒說:

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功夫要緊。

也就是,一個人,靜不下來,什麼道理都是浮的,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個問題。 

曾國藩聽了,醍醐灌頂,原來自己最大的毛病是:好動不好靜。 

從此,曾國藩開始了練靜之路:

第一個是:養成每天靜坐的習慣,這是在獨處時做的。

第二個是:臨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靜,這個是指遇到事的時候,心要先靜下來。 

所以,其實,後世人一直學曾國藩:

學他的官場行事,學他的觀人之術,學他的家書家訓。

其實,隻要能學到一個“靜”字,人生已了不得。

▽ 

 亦舒曾說過: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 

靜,它能喚醒你對情緒,對身體,對自己的認知和重視,是一種狀态;

靜,它能療愈你所經曆的心理的創傷,它是一種智慧;

靜,它能讓你身處紛繁複雜的世界而感到艱難困惑時,内心依然保持一份平靜淡然,它是一種境界。

作者:霞光滿天。深研教育,熱愛曆史,懂點心理學,喜歡碼文字,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滋味!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