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安徽“南水北調”工程的引江濟淮,為近年來國家投資近千億建設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自安徽枞陽縣長江取水(另一路徑經無為鳳凰頸長江取水口往西河-兆河-巢湖),北送巢湖,經合肥西郊派河跨江淮分水嶺,進入淮河流域,北抵河南省周口、商丘地區,主輸水線路跨度長達723公裡,共有55個區縣計4000多萬人受益;同時,引江濟淮工程中包括的勾通安徽長江、淮河兩大水運闆塊的江淮運河,将讓“居皖之中”的合肥成為江淮航運中心。
安徽(戶籍人口超7000萬)、河南(戶籍人口超過1億)兩個極速發展中的,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中期的人口大省,其平原面積廣大的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倉”,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溫帶氣候過渡地帶,雨季集中,區域内河流徑流量不穩定,對農業生産和城鄉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是長期以來的痼疾;特别是近二十多年來,随着城市化、工業化的蓬勃發展,引江濟淮工程将要惠及的區域,一方面其缺水(水質性缺水、超采地下水導緻水位大幅下降、一些河道斷航)狀況愈發嚴重,極大的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安徽境内曆來發達的長江、淮河兩大水運闆塊,卻因長期未能聯通而呈現割裂狀态,未能形成合力。如今,這些矛盾随着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将迎刃而解!
前些年,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日新月異,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合肥“市湖”巢湖,由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出水河道上修建的巢湖閘、裕溪河閘,從而成為半封閉湖泊,其水質污染、富營養化愈發嚴重;在加快防污治污的同時,利用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引江濟巢,将長江水注入巢湖,使巢湖水體三年時間可以輪換一次,讓“流動”起來的巢湖徹底擺脫藍藻之憂!使浩淼的八百裡巢湖及周邊星羅棋布的古老人文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成為各方遊人休閑度假的名勝之地。
而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安徽省會合肥,其名首見于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謂“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合肥,正是源于古代的南淝河與東淝河交彙之地的地形優勢而成為其時的大城。隻是航運條件更具優勢的京杭大運河興起之後,在沿線逐步湧現了滄州、泊頭、德州、臨清、聊城、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湖州、杭州等一串古老的工商業重鎮,而合肥及安徽區域内的南北水運繁華不再!這也可能是安徽區域競争力其後一直無法與曾經的同門兄弟江蘇相比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作為正快速補齊各方短闆、有“中國城市發展黑馬”之譽的合肥,以國家科學中心、家電之都、芯屏重鎮、新能源汽車後起之秀及高鐵新貴的嶄新形象令人刮目相看;同時,作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合肥培育的本土及聚集而來的衆多新興産業,對圈内、省内的輻射、帶動能力日益增強!2020年,合肥港輸出格力電器、佳通輪胎、京東方顯示屏、江淮汽車等地産貨物計47萬标箱,僅次于長江大港蕪湖,位于安徽各大港口第二;貨物吞吐量達5292萬噸,位列蕪湖、馬鞍山、池州、銅陵之後,排名第五;
目前,合肥港規劃有南淝河、江淮運河、豐樂河、白石天河、兆西河、裕溪河及環湖等七大港區,岸線總長計35.97公裡。到2022年底,合肥通過2000T級航道可北上皖北、河南,通過菜巢航道南下長江水道(後期規劃的兆西河航道通航能力更高達3000T-5000T級),其四通八達、成本優勢明顯的江淮航運中心建成,無疑會讓新興一個城市合肥的發展如虎添翼,重現“建城”之初的榮光;而江淮運河的正式運營,對淮河流域的周口、阜陽、淮南及飽受“堵船”之苦的淮河第一大港蚌埠,也都是巨大利好;對整合、聯通安徽南北兩大水運闆塊,方便河南、山東、蘇北方向與長江中上遊廣大區域形成更便捷的内河水運網絡也是畫龍點睛之筆!
就大宗貨物的長距離(500公裡以上)運輸成本而言,水運成本僅為空運的約1/20,公路運輸的約1/5,鐵路運輸的約1/2。很顯然,引江濟淮工程及其所包括的引江濟巢、江淮運河,不僅僅将給合肥城市發展帶來更大的環境生态空間,也給後發内陸城市合肥增添了通江達海的發展禀賦,為合肥工業制造、商業流通帶來更為低廉的運輸成本優勢,從而能逐漸向傳統的水陸中心武漢、南京等大都市看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