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暗教育”正在拉開同一階層孩子間的差距

今天是少年商學院八周年生日

本文是少商創始人張華老師的口述文章

長按掃碼領福利,拉至文末約直播


最近見到一個朋友,‌‌80後,是一家教育上市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現在比我想象中要焦慮得多。
一個衆所周知的原因自然是受“雙減”政策的影響。公司面臨巨大的困難。他頭發白了不少。但這隻是讓他焦慮的原因之一。
更大的焦慮是,家庭關系、親子關系也面臨挑戰。過去因為創業太忙,孩子和他有些疏離。好在老爸公司給兒子配了頂級的老師做培訓初習,成績還算不錯。但現在雙減後也有些慌,因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多了,但似乎也沒有什麼愛好,幹什麼都無精打采,爸爸又容易着急上火,父子關系可想而知。

他的焦慮,讓我想起十幾年前,我還在南方周末做财經記者時,在江浙采訪過的一位企業家,公司上市,身家幾十億,但内心同樣非常痛苦——兒子青春期,沉溺電子遊戲,他一回去就罵兒子,兒子有次被激怒後去廚房拿起菜刀要砍他。
彼時那位老闆對我說,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早年為了脫貧緻富,起早貪黑創業,沒怎麼管過孩子和家裡的事。現在錢是有了,但很痛苦,“如果我當初不是一心為錢,如果我懂點教育,現在孩子就不至于變成這個樣子。”
你看,相比較來說,前面提到我現在的朋友,上市公司老闆,學曆不低,當初創業也不是一心隻為脫貧,自己還是幹教培的,如今有同樣的困惑和痛苦。
十幾年過去了,看看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到底什麼改變了,什麼依舊在一代傳一代?
真正決定孩子之間的差距
其實是“暗教育”
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經濟下行,疫情反複,國際關系,“雙減”政策......世界不太平,環境不大好。既然這樣子,不如換個角度看世界:幹脆我們慢下來,自我反省更多一些,把一些問題想得更明白一些。
拉開孩子與孩子差距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我指的不是天賦、環境、名校、階層等這些詞,而是抽絲剝繭,而是假設兩個孩子的智商與學校都一樣,學校和階層也一樣,又會是什麼拉開他們的差距呢?

有個詞叫“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但可能是宇宙物質主要組成部分的東西。
我類比提出“ 暗教育”這一概念。它是家庭與家庭、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的根本因素。
千萬不要将這個“暗”理解為背地裡的雞娃軍備競賽,也絕不是指把孩子上下學路上、吃飯間、睡覺前的時間都塞滿。“暗教育”指的是在心智習慣、價值觀與邊界感等方面的教養與引導。
如果一定要将之拆分為幾個通俗的元素,那就是: 陪伴、原則、目标。這三者就像是古代的三足鼎一樣。那些優秀的孩子,根本上在于他們的父母和成長環境,在這三方面的一或多方面做的比較好。日積月累,慢就是快。種下善因,避掉惡果,不至于出現類似我那位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朋友家裡的情形。

三個優秀家庭及孩子
如何赢在“暗教育”
今天(2021年11月1日)是少年商學院8歲生日。如果你問我,8年裡接觸到的成千上萬個家庭及孩子裡,優異者的共同點是什麼?我的答案是, 他們都是“暗教育先鋒”,在陪伴、原則、目标這三方面上做得足夠好。我随手舉三個例子吧。
第1個孩子,少商老學員、天津少年孫同學,他12歲時,晉級成為當時 《最強大腦》最年輕的30強選手。大家看到的顯性的東西自然是:這是位天才少年,邏輯清晰、思維敏捷,看不見的東西是他的父母在。
(少商老學員孫同學在《最強大腦》節目現場)
如果隻看戴着不薄的小眼鏡,以及得過20個數學競賽一等獎,可能就會給他貼上雞娃之類标簽。實際上他愛好特别廣泛,圍棋、編程、遊泳、騎行、魔方、Minecraft(我的世界)等方面都是高手,他的父母習慣性與孩子“肩并肩”(譬如一起玩編程,一起來少商學博弈論),這使得親子陪伴方面的效能事半功倍,而且關系更親密穩固。
第2個例子,是另一位老學員孟同學。他們家本來家境殷實,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突然媽媽得了白血病,家庭由此陷入困頓,爸爸的公司也破産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有一陣孟爸爸帶着媽媽去日本治療了長達一年。當時孩子上初中,自己一個人在家, 他跟爸爸說,我會照顧好 自己 ,自己去上學,自己做飯的,放心好了。 但是有一天,當他媽媽從日本轉到西安的醫院時,爸爸回家看了一眼兒子,發現兒子已經辍學好幾個月了,孟爸爸很生氣,一下子就火了:你怎麼搞的,怎麼一點都不争氣? 說完之後孟爸爸就後悔了。他發現孩子書架上全是醫學相關的書,孩子天天跑圖書館,上網查資料,查很多英文文獻。他說,自己在少年商學院,學到了很多思維方式,尤其是批判性思維,他覺得媽媽的病未必是絕症,至少找到某種方法延長媽媽的生命總是可能的吧......
孟爸爸把這段話轉述給我的時候,我落淚了,很難過也很感動。但不幸的是過了半年多後,孩子的媽媽還是去世了。我希望繼續做一些小的資助,也被爸爸拒絕了, 。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與其說這位父親覺得孩子在我們這裡受到不小啟迪,不如說他們家在針對孩子獨立思考與獨立自主能力培養,以及原則與邊界感建立方面做的很好,而我們隻順水推舟進一步做了一些小事而已。

第3個孩子,成都的學員陳同學,他也是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百位同齡人,一起參加了少年商學院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啟蒙課程,主題是“拯救書店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小學生也可以成為大顧問——為自己選定的正遭遇危機的實體書店出謀劃策。
沒想到兩個月之後,陳媽媽給我們老師發短信說,孩子在項目結束後,對于實體書店轉型的好奇心和探索非但沒有結束,反正更濃烈了,他每周都會和幾位小夥伴去不同的書店調研。他甚至樹立了一個夙願—— 未來要當一位企業家或商業設計師,“創立真正适合我們這一代人的書店',名字都起好了,叫“未來公民書店”。他的父母無疑非常支持孩子這種目标感,還幫着注冊了一個微信公号。
我講的這三個案例或許你會覺得非常另類,有上節目的、有遭遇家庭變故的、也有從小樹立企業家夢想的,我隻是想通過幾個典型案例,來突出呈現“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是如何發生的:
陪伴:有效陪伴,高效陪伴,激發好奇心,做好大夥伴;
原則:樹立原則,建立邊界,引導獨立思考與自我領導力;
目标:探索理想,确立目标,全力支持,允許失敗。
聊到這裡的時候,突然發現上面三個詞對應的英文剛好是Accompany(陪伴)、Princple(原則)、Purpose(目标),首字母組合在一起剛好是“APP'。
是的,我手頭數據分析和采訪調研,都說明無論如上述典型家庭,還是如平常家庭但亦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家庭,他們大都是在“APP教養”上做的比較出色。

從我們自己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 打開最後的症結
我們說了“暗教育',并從三方面做剖析。如果你讀到了這裡,恭喜你,你已經跑赢70%的家長了。 多數人一來太匆忙、沒耐心,二來習慣把自己不想去做的事說成“條件不具備”,同時習慣在看到優秀榜樣說“人家從小就是天才”而繼續隻說不做。 ‌當然,也會有一部分家長朋友會說,我‌‌好像在陪伴、原則與目标的一方面或者三方面做的還不錯,但是‌‌情況‌‌依然不樂觀,‌‌親子關系依然不好,孩子依然是缺乏目标感,到底‌‌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有。我們還應該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維度去思考。 因為如果我們用了錯誤的理念在指揮正确的方法論,那也是南轅北轍。
舉兩個例子吧。

我們來說說遊戲和錢。如果我們小時候‌‌‌‌去遊戲廳裡面打遊戲,八成會被貼上那個壞孩子的标簽。到今天‌‌遊戲這個事情依然會被多數家長視為洪水猛獸。實際上今天電子遊戲在激發孩子創造力、療愈自閉症、引導職業夢想,甚至臨終關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遠超想象。

‌‌我們再說說錢。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士農工商'四民嘛,商是排在最末的。一直以來老百姓都是不鼓勵去跟孩子談錢,談錢多庸俗‌‌啊是吧。 但是今天拿你的孩子來說,零用錢你給不給‌‌?壓歲錢很多,怎麼辦‌‌?然後他要在‌給遊戲充值,讓不讓?‌‌更别說有的孩子會給一些主播打賞‌‌。你孩子的同學要向他借錢,借不錢?借了還不了,怎麼辦?今天的孩子你和他繞不開了‌錢啊。 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談到孩子的财商,談到理财就覺得庸俗,那麼,你可能離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的目标越來越遠,可能在孩子未來大手大腳或者與商業社會格格不入時候追悔莫及。
所以,開放你的心态,轉換觀念。遊戲不是洪水猛獸,從小理财也并不庸俗。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你在“陪伴、原則、目标”的家庭教育方法上才能與孩子同頻,才可能有共鳴。 觀念的轉變是最難的。因為我們的父輩受限于曆史和人文環境等,不太可能在給我們的“暗教育”上玩出花的。從代際傳承的角度來說,們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很簡單有兩個特點, 一個就是奮鬥‌‌——要出人頭地;‌‌第二個是道德判斷,有的時候是非黑即白。 如果你把父輩的話複制粘貼一遍我們的孩子,有的時候你會被氣死。譬如你一味地給孩子打雞血,說要奮鬥奮鬥奮鬥,要改變現狀,他回你一句: 現在咱們家不是挺好的嗎,‌‌我為什麼要奮鬥?‌你是否一時竟無話可說。沒有真正的站在他的視角,去探索為什麼要奮鬥,你本來就是去找抽。 ‌‌‌‌道德判斷不必多言,今天這個社會環境非常的複雜,價值觀也非常多元,如果你還是“運動式思維”,非黑即白評判人,孩子可能會完全懵掉,他會困惑“要不要對人善良”“要不要誠實”。 所以這裡我的建議就是,我們作為家長要補一補自己的暗教育,‌ 從時間的維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從代際傳承的維度,擺脫原生家庭,父母那一代人教我們的出人頭地和非黑即白的這種判斷‌‌習慣‌‌。

中國家長可能是 全世界最焦慮的家長
我們中國的家長總是很焦慮: 雙減之前擔心孩子補習沒有達到預期而焦慮,雙減之後時間空出來擔心别人家孩子去偷偷補習而焦慮;
沒錢為沒錢焦慮,有錢的時候為有錢焦慮;
孩子快樂成長的時候擔心學習成績耽誤了; 分數很高的時候又擔心變成一個學習機器.....
可憐天下父母心, 中國家長可謂是全世界壓力最大、最焦慮的一群父母。我們總是這樣患得患失,再這麼焦慮可能就得心病了。回到今天一開始的語境,慢下來,換個視角看問題。
我講一個你可能聽過的卡夫卡的故事:
有一天,卡夫卡走在公園裡,突然聽到一個小女孩在傷心地哭泣,小女孩告訴他,她的洋娃娃不見了。卡夫卡遲疑了半晌後,肯定地回答說:“你的洋娃娃沒有丢,她是去旅行了!”他告訴小女孩,洋娃娃給她寫信了,解釋她為什麼離開得那麼突然,隻是他把那封信忘在家裡了。他明天就會把信帶來。 第二天卡夫卡如約交給小女孩一封信,這是他花了一個下午創作的,解釋了為什麼娃娃不辭而别。小女孩聽完卡夫卡朗讀信後說,非常感動,就這樣卡夫卡寫了14封信。 之後的一天,卡夫卡帶來一個新的洋娃娃。小女孩說 這不是我的洋娃娃。卡夫卡說,她就是。因為旅行改變了她,洋娃娃得以了新生,換個樣子。 這個故事每個人有不同的解讀,此刻我們可以解讀的是—— 有一些你所失去的東西,會以另外的形式回來。 是的。譬如:雙減政策出來三個月了,與其惶惶然,不如全新向前。不要擔心孩子少了補習,天就會塌下來;更不必天天和别人家比,孩子是你的,未來的人生要他自己譜寫。 有一些東西雖然失去了,但會換種方式回來,成長型思維将使你和孩子皆獲新生。 9月份的時候我帶孩子去了一趟新加坡,‌‌回來之後要在酒店隔離21天,‌‌一開始會稍微有點‌‌小小焦慮,就是孩子的‌‌上學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還有自己的工作呀等等。但是你知道嗎?隔離期還沒結束時,我就知道未來我一定會懷念這段時光,不僅是因為經曆曆史,更因為積極的心态,讓我在隔離的時候收獲了多個好習慣, 讓我非常安靜地去思考我是誰,确認人生使命是否依舊,它也讓我和孩子在這種21×24的‌‌親密。

“學會妥協”與“ 永不妥協'分别指什麼
‌‌雖然我不喜歡用到“階層”這樣的詞彙,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暗教育”拉開了同一階層孩子的差距。我說我們說應該“做會妥協的父母,‌‌做永不妥協的教育工作者”(當然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教育企業的CEO), 如何理解這裡面的“會妥協”和'永不妥協'? ‌‌所謂會妥協的父母,‌‌核心是‌‌ 破除「‌‌都是為了你好」‌‌這個可能是最大的家庭教育謊言,而是‌‌慢下來、靠上前,‌‌蹲下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給予支持,共同成長。

‌‌所謂做個永不妥協的教育工作者,指的就是‌‌在‌‌我上面說到的,“暗教育'的三個方面——‌‌陪伴、‌‌原則‌‌和目标感,‌‌然後不斷地‌‌去學習,‌‌去鑽研,去消除被時代和被代際傳承烙下的觀念與習慣印記。 否則,有些東西失去了‌‌,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為人父母‌‌如果能夠在‌‌暗教育的這條路上,自己不斷地成長,也為孩子的成長真正種下善因。‌‌我相信10年之後,‌‌我那位教育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朋友的悲傷案例,應該不會再層出不窮并代際傳承下去了。(全文完。 點擊下方按鈕預約 今晚8點 本文作者、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直播;感謝過去8年的支持與陪伴。) 今天是少年商學院八周年生日
新項目首發和衆多福利大放送 钜惠一年僅此一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