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稻盛和夫: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這9種底層能力

法國作家蒙田說:

“我們都比我們自己以為的更富有。但我們都忘記了我們身上的力量,所以我們總會去别處乞求。”
而這種讓我們富有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底層能力”。
底層能力,就是那些明明很重要,卻又總被你忽視的能力;應對時代的變化,在哪裡都能夠用得上的能力。

本文結合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學》《活法肆》《鬥魂》《企業家精神》中的内容,分享給大家:


一、何謂底層能力?


什麼是底層能力?

底層能力還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下意識的行動反射,且這個行動對解決問題、改善關系、讓事情變得更好有幫助。

換句話說,那些真的變成你身體一部分的認知或知識,才能被稱作是“底層能力”。

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作為一個哺乳動物,人體的這個初始設置就已經包含了一些底層能力了。

比如,别人打你一拳你會下意識躲閃;比如,遇到危險的情景,你會分泌腎上腺素,讓自己随時準備戰鬥或逃跑。

這些底層能力的效用是:讓你可以保護自己。

對應到工作中,什麼是底層能力呢?

比如你是做文案的。你學了怎麼拆解文案,怎麼撰寫文案,這不算底層能力。

但當你下班坐地鐵,看到平面廣告的時候,你第一反應就是分析這個文案背後的目标人群、用戶需求、轉化點。

當你在不由自主的看文案背後的這些邏輯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作為文案人,應該具備的底層能力了。

面對不确定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競争,決勝的關鍵就在于你的底層能力。


二、為什麼底層能力非常重要?


底層能力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底層能力是在任何場景都能夠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你的邏輯分析能力能夠讓你在工作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比如,如果你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那你就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識,并且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和總結,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

底層能力還包括探索能力,審美能力,概率預測能力等等,你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求去打造你的“底層能力圈”。

一旦你有了很強大的底層能力圈,那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會比别人更高效,也更容易達成你的目标。

一個人的底層能力,是一個人不斷提升自我、不斷進步的基石,其他能力都是建立在底層能力之上。
一個具備優秀底層能力的人,即使沒有好的時代環境、沒有充足的資源,也能靠時間和汗水的積累量變引起質變獲得進步,但是如果一個人缺乏底層能力,無論給他多好的環境、多豐富的資源,他總會搞得一團糟。

三、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這9種底層能力


1、正确判斷的底層能力

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要對各種事情做出判斷和決斷。就業、婚姻、家庭等等,我們被迫不斷地做出選擇和決斷。

可以說人生就是判斷的積累,就是決斷的連續。



就是說,過去判斷累積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今後如何選擇,将決定我們今後的人生。

因此,有沒有一個明确、正确的判斷基準,我們人生的結果将完全不同。

沒有基準的判斷,就像沒有燈光而在漆黑的夜裡行走,就像沒有航海圖而在茫茫大海裡航行。

這個判斷基準是我們生命的基軸,當我們迷惘時,它能把我們領回事物的原點。

所以,在成立京瓷後不久,我就将“作為人,何謂正确”當作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一基準太幼稚、太簡單了,但我認為,事物的本質就是單純、明快的東西。

所謂正确的為人之道,就是“要正直”“不騙人”“要關愛他人”,等等,這些小時候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極其簡單的道德,或者說倫理。

對于當時很不成熟且沒有任何經營知識和經驗的我而言,除此之外,沒有可以借以立足的基礎。

如果将判斷基準的根本置于人的心中,經營者至少不會把公司導向錯誤的方向,我這樣确信。

這個單純的判斷基準,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堅守,并努力将其付諸實踐。

在企業經營中,我也努力堅持貫徹正确的為人之道,經營企業要無愧于天。我信奉這一思想到了愚直的程度。

迄今為止,我的經營判斷之所以不出大錯,能一步步紮紮實實走到今天,可能就是拜此所賜。

2 、抑制本能,用理性思考

人生來就兼具本能和理性兩個方面。

要吃要喝,要争要鬥,有占有欲,有妒忌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追求家族繁衍,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

人們往往基于這種本能對事物進行判斷,這就與動物沒有區别。如果能夠對狀況進行客觀的觀察,人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

抑制本能非常重要,有意識地抑制本能,人的心中才會産生理性可以進入的空隙,人才能進行邏輯思考。

問題在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為。抑制本能并非易事,人缺少本能就無法生存。

我并不主張完全排除本能,重要的是:人不能受本能的支配,我們應該用意志的力量抑制本能。



人服從本能是自然的事,所以抑制本能非常困難,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

我們應當在利己的欲望剛剛冒頭的瞬間就察覺到,并為抑制它而有意識地做出努力。

我們必須學會控制本能心,這樣會使理性活躍,提高對事物做出正确判斷的能力。


3、保持高尚人格的持續學習力 “提高心性”的一個關鍵表現就是人格發生變化。一個人要想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态,也必須勤于精進。
人格并非一旦形成便恒久不變。
特别是若想追求高層次的人格,并想長久保持高尚的心靈境界,就必須付出苦行僧般的努力。
這就要求我們反複學習,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反省自身,看自己是否存在作為人不應當有的行為。
通過反省,反複告誡自己“應該這樣做”,否則就很難保持高尚的人格。
我認為,人格是由天生的性格與後天在人生中所學的哲學共同構成。
盡管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人會遭遇種種幸運或災禍,但隻要不斷努力提高心性,完善自我,就能通過後天努力,塑造出崇高的“第二性格”,取代天生的個性。
常言道,人到了某個年齡,就應該對自己的相貌負責。這并不關乎相貌的美醜,而是指人的心靈境界。
通過提高心性,培養道德,人的相貌和表情都會發生變化。因此,自古以來就有“面慈心善”的說法。
沒有人生下來就擁有優秀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優秀的人格是在人生的種種考驗及艱苦磨煉中逐漸形成的。
員工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企業,因此企業經營者肩上的責任尤其重大。
一生不懈鑽研,日日刻苦努力,不斷提高人格,是一個事業有成的經營者應盡的義務。

4、把所學知識提升到“膽識”的底層能力

東方哲學的大家安岡正笃先生教給我們“知識”、“見識”、“膽識”這樣的詞彙。

人活在世上,必須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但僅憑知識,在實踐中幾乎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必須把知識提升到“知識要這樣運用”的“信念”的高度,即提升到“見識”的高度。

但是,這還不夠。必須把這種“見識”提升到“膽識”的高度。

所謂“膽識”,就是不管發生何種情況都要絕對實行、毫不動搖地堅定決心。

我認為,能帶來這種膽識的就是勇氣。

缺乏排除萬難、堅持到底的勇氣,任何知識都用不上。但許多人明知這麼做是對的,但實行時卻猶豫不決,就是因為缺乏勇氣。

那麼為什麼許多人鼓不起這種勇氣呢?因為他們把“自己”看得太重。

“不會遭人诽謗吧?”“不會惹人讨厭吧?”盡顧慮這些,因要自我保護而不能付諸實踐。

把自己看得輕些,抛棄個人得失,“被諷刺為糊塗蛋也好,遭人蔑視也好,都不在話下”,隻要有這種氣度,那麼不管困難多大,定能付諸實行。

常言道“讀《論語》而不知《論語》”。我們大都讀過聖賢的書,聽過聖賢的教誨。

有人提及,就會答道:“就這個道理啊,我知道。”

但是僅僅知道,沒有任何意義,必須将它上升到“見識”,再進一步,拿出真正的勇氣,将“見識”轉化為“膽識”,才能付諸實行。

5、正确分辨大善于小善的能力

人際關系的基本要點是:要抱着愛心與人相處。但那不是盲目的愛,也不是溺愛。
上司和部下的關系也一樣。上司缺乏信念,隻知迎合部下,不嚴格要求,看上去很有愛心,結果卻是害了部下。這就叫小善。
有句話說“小善乃大惡”,意思是表面的愛會導緻對方的不幸。
相反, 抱有信念、對部下嚴格指導的上司,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夠親切,但是從長遠來看卻能培養部下,促使其成長,這就是大善。
真正的愛,是指無論何事,都要認真想清楚是否确實有利于對方。
如果從小溺愛自己的孩子,任其放肆,那麼孩子成年後往往會成為品行惡劣之人。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由于喜歡孩子而對其嬌寵溺愛的小善,最後成了毒害孩子的大惡。這正是“小善乃大惡”這句警語的含義,即小善之舉等同于大惡之行。
與之相對,還有一句俗話叫 “大善似無情”。它的意思是, 從表面上看,大善之舉往往讓人感覺薄情寡義。
日本人常說:“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要買。”“獅子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隻養育能獨自爬上來的小獅子。”
在旁人看來,這樣的行為可謂殘忍冷血,但其實是為了促使孩子茁壯成長的“愛的鞭策”。這種看似冷酷無情的行為,正是大善的體現。
所以說,所謂真正的“愛”并非表面化的小善,而是真正的大善。一般人眼中的“愛”,其實大多是誤人的“大惡”。
所以說,我們要有一雙慧眼,用來分辨何為大善。
6、情與理兼備的底層能力
開展事業的時候如果依感情判斷、憑感情行動,勢必亂套,以緻不可收拾;
如果依感情判斷,再憑理性采取行動,仍會走錯方向;那麼依理性判斷、憑理性行動又會怎樣呢?結果是誰也不願追随。
我認為, 在事情的開始階段,必須用理性思考。在實際執行階段再融入情感因素,這才是恰當的做法。
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需要這兩種性格兼而有之。
光是感性使然,難以将工作做到完美無缺;隻靠理性邏輯,無法産生挑戰新事物的勇氣。
在需要豪爽時做到豪爽,需要細緻時做到細緻。
一個細心而敏銳的人,在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産生了真正的勇氣之後,才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人才。
生來就兼備兩種性格的人很少,但是,不管原來是哪一種性格,隻要通過有意識的努力,就可以兼備兩種性格,并且讓它們實現完美平衡。
感性也好,理性也好,為彌補和完善自己天生的氣質,人必須做出相應的努力。
7、以“有意注意”磨煉正确判斷的能力
有句話叫“有意注意”,有意識地去注意,就是說, 抱着明确的目的,認真地将意識和神經集中到對象身上。
比如,聽到聲響,條件反射式地轉過頭去,這是無意識的本能反應,叫做“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圖的”将自己的意識凝聚起來,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細節上。
所以上述事例中講到的“觀察”這一行為,本來必須是這種有意注意的連續。 隻是漫不經心地看着對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風先生十分強調“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說:“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沒有價值。”
我們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終将意識集中于某一事物相當困難。
但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慢慢養成有意注意的習慣,這樣我們就會具備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斷的能力。
所謂有意注意,打個比方,類似于使用錐子,錐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點上,從而有效達到目的,其特點就是“集中力”。
像錐子一樣,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個點上,就能把事情辦成。
所謂集中力,來自于思考的強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強烈的願望、認真的思考是起點。
這種願望、思考強烈的程度、持續的長度,以及在實現過程中貫徹的認真程度,是一切成敗的分水嶺。

8、磨煉先人後己的利他心

“利他”這個詞的意思本來就很簡單。“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後己,把“為自己”放後面,優先“為他人”。

比如,思考為了鄰居可以做些什麼,盡己所能做一些關愛對方的事情。利他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絕不是什麼需要大張旗鼓的行為。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讓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為職場同事、為客戶做力所能及的事。

隻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麼細小,都是利他的行為,在利他的行為中萌生的利他心,像花朵一樣綻放,由此,再向着人最高尚、最美好的行為進一步擴展。

他人優先,将自己放在後面,這是做人的樸素而單純的行為。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宇宙中俨然存在這樣的因果法則。

這個法則還可以用下面的語言來描述。
宇宙中吹拂着利他之風。隻要揚起巨大的風帆,借助這陣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駛入美好命運的潮流,就能被導向幸福的方向。
這時,接受這陣風的風帆就是利他之心。用親切的關愛之心做事,人就能充分借到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動力十足,朝着幸福和成功前進。
在企業經營的世界裡,當我們強調“利他之心很重要”時,我們一定會聽到批評和反駁的聲音:在嚴酷的商業社會裡,靠“利他”、靠“關愛之心”之類的東西,能經營好企業嗎?
然而, 正因為是在熾烈競争的商業世界,所以“體諒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别重要。
這是因為,以利他之心發起的行動,早晚會結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9、不斷地追問自己
在做任何事時,必須問一問自己“動機善否?”通過自問自答來判斷自己動機的善惡。
所謂善,就是普遍認為好,所謂普遍,就是無論由誰來看,都認為是好事。這裡的善也是指純粹、美好、正直、助人、溫良、體諒的美麗心靈。
更進一步來說,就是純粹無邪的利他之心。這種美德和品格的集合體,便可以用“善”這個字來表達。
換言之, 我的自問自答,問的其實是“自己的動機是否美好、是否光明、是否助人、是否溫良、是否體諒、是否純粹”。
因此,不是隻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就可以,而必須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
動機至善,又無私心,那就不必追問結果,結果必定是成功。

四、結語:底層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電影《教父》中有句台詞:

“在一秒鐘内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隻要你耐心修煉上述九種底層能力,就能成為迅速看到本質的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