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得道的人就像是水。水總是利益萬物而不求索取,并且處于人們不屑一顧的低窪之地,這些品質都是與“道”性相合的。

有一句話叫“木秀于林,風必吹之”。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顯赫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重要的人,殊不知,這是自取滅亡之路,是離道彌遠的舉動。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什麼叫居善地呢?是不是找個好的地方去居住呢?不是的。地,無所謂善與不善,關鍵是人,善人居于何處,何處便為善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為什麼有名?水為什麼有靈?不是因為那山,那水,而是因為那仙,那龍。

人一善,必定公,一公則必定心胸寬廣淵博。那麼貢獻于世的也必定是沒有偏私的慈愛。這便是“心善淵;與善仁”的深意。

言善信,是指出言必實。也就是佛教十善業中說的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指得道之人為政必治,百姓瞻仰;行事合于中節,合于大道;舉動總能把握時機。

夫唯不争,故無尤。

隻有不争奪,不占有,所以就沒有煩惱。

唯不争,故無尤。用佛教的義理解釋就是看破放下,不執取,不貪求,也就可以離苦得樂。

這個世界上誰最富有?不是位居高官者,不是家産萬貫者,而是一無所有者。“有”總是有限的,而“無”是無限的。你有一處房,房子再大,總有定數;我無房,但天就是房,地就是床,你說孰大孰小?孰有孰無?

再說,所有的“有”無不是“争”來的,有“争”就有“尤”之苦,有“有”就有“失”之患。

所以老子認為,得道的聖人,要處于卑下的地位,與世無争,并且用水作比喻,水總是保持一種謙卑的态度,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争。因此,老子倡導人們要向水學習,不争名利,方能保全自己,逍遙自在。  

            (來自)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