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徐愛錄》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悟到了什麼?
其實王陽明開悟到的内容,當然是“心即理”、“緻良知”、“知行合一” 三大核心了。
但是,如果你認為懂得這三大核心之後就是開悟,那你就錯了。
為什麼?
因為這三大核心王陽明悟到的内容,并親身實踐而得到“真知”,而你不過是聽到,而不是悟到,更沒有實踐過,當然不可能像王陽明一樣開悟了。
所以,開悟的人是王陽明而不是你。
也就是說,你的這種懂或悟,實際上是一種假懂或假悟,而不是真懂或真悟。
那麼,何為真悟呢?
其實所謂真正的開悟,王陽明講的這八字,已經講完了,即: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在這八個字當中,所謂“知”,就是指“真知”或“良知”,而不是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假知”。
進一步的說,如果你隻是看到或聽到,抑或是從書本上學到的“知”,本質上,仍然是“假知”,也是“未知”,而唯有親身實踐出來的“知”,才能講是“真知”或“良知”。
舉個例子,如果你從未喝過酒,那麼,你就不可能知道酒的真正滋味,無論多麼有名的專家用多麼美妙的語言與文字向你陳述酒的滋味,你也根本不可能懂得酒的真正滋味。
這就是王陽明講“知而不行,隻是未知”這八個字所诠釋的道理。
關于“知而不行,隻是未知”的道理,王陽明在《傳習錄》中也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即:
(徐愛)問:'如今人盡有知 得 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陽明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大意是說,孝敬長輩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卻很少有人做得到,難道你能說,他們做不到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理嗎?
而王陽明的回答,并沒有否認徐愛的觀點,但卻指出徐愛所看到的隻是“工夫”,卻忽略了“本體”,因而會得出“知行為二”的結論。
但“知行為二”并不是對“知行合一”的否定,而恰恰是對其的肯定。
進一步的說,知與行之所以為二,就是由于“私欲”把它們隔斷的緣故。
所以,才需要強調“緻良知”,即清除“私欲”後,才有可能達到“知行合一”,即: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
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也正是有鑒于此,王陽明才講開悟就是知行合一,如果隻是“知而不行”,那就不是真正的開悟,即“未知”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