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向東流入大海,但是黃河的走向卻不像長江那樣,基本上是東西走向非常規整,黃河在西北地區它基本上是西南東北走向。如果說把黃河比喻成一個“幾”字,那麼西北這個區域就相當于“幾“字的一撇,這樣的一撇把我國的青海,甘肅,甯夏,新疆這些省市自治區的大部分區域隔在了西北。黃河河面寬闊,水深流急,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一道天塹,是内地與西北之間交通之間的一個非常大的障礙。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的蘭州附近,曾經流傳着這樣的一則民謠:

黃河害,黃河險,淩洪不能渡,大水能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特别是在古代,橋梁建築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要渡過黃河天塹是非常不容易。我們的先民如何渡過黃河一直就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大家熟悉的唐僧,也就是唐代的高僧玄奘去西天去印度取經,他是如果渡過黃河的?根據史書的記載,玄奘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在他那個時期,黃河上曾經修建過一座橋梁。根據史書上記載,在當時的蘭州曾經存在過一個割據政權,這個割據政權叫西秦,是十六國時期鮮卑建立的一個政權。這個西秦政權就在蘭州的黃河上遊永靖縣曾經修建了一座木制的橋梁。《水經注·河水》卷二中這樣記載:

乞佛(伏)于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這個乞佛他就是當年西秦的國君,這是郦道元的《水經注》上記載的,他曾經為了兩岸通行的便利,在永靖縣黃河比較窄,就修建了一座木制的飛橋。為什麼叫飛橋呢?因為高高地飛架于黃河之上,達到50丈,三年才修成。這座橋修成以後就大大地便利了兩岸的交通。在玄奘之前,東晉有一個高僧叫法顯,法顯取經的時候史書中就明确記載他是通過這座飛橋過的黃河。玄奘是怎麼過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西秦修造的這座飛橋一直存在到北宋時期,所以玄奘取經的時候,那座飛橋應該還有,據此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唐僧也就是玄奘應該是通過這座飛橋過了黃河,踏上了慢慢的取經之路。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明代的時候,在蘭州這個區域有一座浮橋。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十八年,是公元1385年這個時間修建的一座浮橋。這座浮橋當時修建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修建這座浮橋的一個人是當時蘭州衛的地方官,官職是指揮佥事,叫做楊廉。當時修橋的位置大概就相當于蘭州現在中山橋附近,怎麼修的呢?現在兩岸豎立兩個将軍柱,粗大的用鐵鑄的将軍柱,然後在将軍柱的上面和下面連起來兩根大的鐵索,橫跨在黃河的河面之上。這個鐵索達到了400米左右,然後在河面上并列地擺上24條木船,木船它們自己相連,同時又連在這兩根鐵鍊上,然後在木船上鋪上厚厚的木闆,兩邊豎上欄杆,通行人,馬,車,這就是當時的那座浮橋。因為這座浮橋修建在當時明朝的蘭州城北鎮遠門外,所以又叫“鎮遠浮橋”。這座浮橋建成以後,對兩岸的交通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所以到清朝的時候道光年間有一位詩人叫葉禮,曾經到大西北巡遊的時候也經過這裡,經過這座浮橋到西北去,他發出了一個感慨:

天下黃河一道橋,排空船勢扼中腰。千尋鐵鍊懸高空,更系編茅纜幾條。

形容鎮遠浮橋非同一般的氣勢和帶給人們的交通的便利。不過這座浮橋并非永久性的浮橋,每年到11月份的時候,我們大家知道黃河要上凍,要封凍了。封凍的時候你這個船隻就不能放在黃河裡邊,否則的話就會被凍壞。所以這個時候把木船拆掉,那人們怎麼渡黃河呢?當時的黃河已經結上了厚厚的冰,所以人們就在冰上過河,所以稱為“冰橋”。同時在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因為黃河來水水勢非常大,所以水勢迅猛的時候就會把木船給沖走,當時的黃河上排了24條木船。木船非常大,但是你也架不住水大,所以當夏秋季節的時候,木船經常被沖走,這樣的話也導緻這個浮橋無法渡河。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逐漸地傳到我們國家,我們國内洋務運動也興起了,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頻繁起來。在這個時候蘭州有兩個地方官,也是具有非常開放的這種思想和意識的。有一個是陝甘總督叫做升允,還有一個是屬于蘭州道台同事又兼着甘肅的洋務總局的總辦叫彭英甲。他們看到蘭州的浮橋已經不能滿足兩岸的交通需要了,所以腦子裡面就在想能不能建一座鋼鐵橋梁。恰好在1906年的時候,德國有一個橋梁專家叫做喀佑斯到西北去巡遊,巡遊的時候來到了蘭州。升允和彭英甲就會見了喀佑斯,領着喀佑斯考察了蘭州這個地方的地形外貌,咨詢了建造一座鋼鐵橋梁的條件和資金的情況,喀佑斯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在這種背景下就在1906年,升允和彭英甲聯名就給當時的清朝政府遞交了一份在蘭州修建鋼鐵橋梁的報告,在這個報告裡面升允和彭英甲提出了在蘭州修建鐵橋的三點理由,第一點理由,他說蘭州城市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是西北的重鎮,第二點就是明代修建的那座浮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内地與西北之間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這個報告裡面升允和彭英甲還談到說11月份以後不能通過浮橋,進行兩岸的交通了,老百姓都從冰橋上過,但是到第二年開春的時候,這個冰面變薄,因為冰層開始融化了,很多人還在上面走。因為這個時候冰還沒有化完,你不能重新把浮橋修起來,所以很多老百姓包括牲畜都掉在了黃河裡,造成了無畏的人和牲畜生命财産的損失,把這一點也寫進了報告。還有第三點說在蘭州這個地方修建鋼鐵橋梁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并且做了一個大概的估算說需要國庫白銀16.5萬兩。

不過,升允也好,彭英甲也好,他們兩個人心裡都很明白,這份報告能不能得到批準是不可知的。我們大家知道,1906年我們國家是什麼形勢呢?前期有兩次鴉片戰争,後來又有八國聯軍占領北京,這期間還插了一個太平天國運動,所以晚晴政府可以說是内憂外患,國庫空虛。當時的晚晴政府的皇帝是光緒帝,而實際掌權的是慈禧太後,所以他們兩個人主要的人物是如何穩定風雨飄搖中晚晴的統治,保證他們的江山社稷的安定。按理說是無力也無暇顧及蘭州修橋這個小事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升允和彭英甲的這個報告竟然得到了當時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後的批準。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就批準了這個報告,而且下達到外務部讓他們進一步落實實施。這份報告的批準是晚晴時期涉及金額最大的一個民生工程項目,它給蘭州的城市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到1907年的時候,外務部就與德國的外商簽訂了正式的合同,資金也到位了,開始正式修建蘭州的鐵橋。但是修建鐵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我們國内的技術條件很不成熟,科學技術也不發達,所以當時修建這座黃河鐵橋所有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包括水泥,包括一顆鉚釘都要從德國進口。從德國通過海洋運輸到天津港,然後從天津港再用火車運到鄭州,鄭州當時到蘭州還沒有火車,隻能通過馬車,牛車,驢車再把這些零部件和機器設備運到蘭州。鄭州與蘭州之間有1000多公裡,道路泥濘難走,還要有時候上山下山,所以及其艱難,大量的牲畜死了,有些人也因此倒斃在路的兩邊。當時運輸工人主要是從甘肅到蘭州那一帶調撥的,他們當時說了一句話,說即使頭供地我們也要把這些機器設備和零部件,原材料運送到蘭州。憑着這樣的一股倔強最終把材料按時運到了蘭州。這個橋經過了三年的時間在1909年的時候順利地建成了,建成之後就成為當時黃河上的第一座鋼鐵橋梁,被稱為天下第一橋。不過當最後核算整個開支的時候,達到了30萬兩國庫白銀的左右,實際上是當時預算的将近一倍。

我們經常說地方官修橋,鋪路都是德政善舉,不過我覺得蘭州鐵橋的修建卻不是這四個字所能概括它的深意的。它不僅表明了當時的升允,彭英甲他們的開放,前衛的這種思想意識,同事表明了在大清政府眼裡西北邊疆的重要性,也顯示了當時我們的民族工業的落後,這種情況也刺激了我們民族工業後續的發展,而更加有曆史意義的是就在蘭州黃河鐵橋修成的第二年,1910年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這也是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個時間點。所以到1928年的時候,蘭州鐵橋就改名為中山橋。這個中山橋是德國商人人家設計的壽命是80年,所以到2004年的時候,這座黃河鐵橋就作為永久性的步行橋保留了下來,今天就屹立在蘭州的白塔山下,成立蘭州城一座地标式的建築。蘭州修建橋梁的這段曆史說明了什麼呢?如果說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和浮橋體現了先民的智慧和才華,那麼,蘭州鐵橋則跨越了一個時代,昭示着一個偉大民族的複興。

黃河從天塹一夜變成了通途,而鐵橋的建成也給蘭州的城市格局帶來了顯著的影響。黃河幹流全長5400多公裡,蘭州成為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那麼,黃河兩岸如此之多的城市,為什麼隻有蘭州夾河而城呢?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黃河的中下遊很多地區不适宜夾着黃河的兩岸而建立城市。特别是在下遊地區,在開封以下黃河的河道變寬,形成地上懸河,窄的地方有幾裡地,寬的地方甚至有十幾裡地二十多裡地,在這種情況下要夾着黃河的兩岸建城是不可能的。同時由于黃河容易決口又頻繁地泛濫,所以很多城市都遠離黃河而建。在上遊,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黃河的河道也是非常寬闊,也不适宜夾着黃河的兩岸建城。山西的黃土高原這個區域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也不适合。蘭州這個地方位于蘭州盆地,這個盆地自西向東有四十多公裡,南北寬有10多公裡,兩岸都是山,北岸是白塔山,南岸是臯蘭山,地質非常堅硬。河面也不寬,大概是200米到400米之間,所以它就适合夾着黃河兩岸建立橋梁形成城市。而且這個河谷盆地水草豐美,灌溉便利,既适合發展農業,又适合發展畜牧業,也可以有大量的糧食和物資供應城市,所以蘭州就成為萬裡黃河上唯一的一座夾岸而建的城市。不過蘭州城這種夾岸而建的這種格局在明代以後有了浮橋,後來有了中山橋以後才正式形成。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蘭州城最早的時候叫做金城,而金城建立的時候是西漢時期,是兩千多年以前。那個時候的金城就在現在蘭州城的主城區,在黃河的南岸。到了唐代,城池的格局也是這樣,盛唐的時候有一位詩人叫高适,到西北路過蘭州,晚上就住在蘭州城。因為第一次到蘭州,晚上聽着黃河的濤聲,自己的心情非常地激動,所以睡不着。晚上就登上了蘭州城北的北城門樓,然後留下了一首詩《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描寫了蘭州城的山水之沒,關隘之情,成了形容蘭州這座城市的名篇佳作,至今還廣為流傳。不過這首詩也給我們顯露出來當時的唐朝蘭州城也是建立在黃河的南岸,而它的城北牆就臨着黃河的岸邊,唐朝的時候仍然是這樣的格局。後來到了明朝,修成了浮橋之後,城市的格局才拓展到了黃河以北,在拓展的過程中有一個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明朝的肅王,叫做朱楧。

當時朱元璋把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來在各地負責保衛明朝國家的安全。他的第十四子朱楧就被分到了甘肅做肅王,但是這個肅王的藩邸一開始的時候是在河西走廊的張掖,在張掖待了七年,這位朱楧待不下去了,因為張掖這個地方缺水,風沙大,環境不是十分優美。到了1399年的時候,他就把肅王的藩邸從張掖轉移到了蘭州城内,因為蘭州城内環境優美,而且物産豐富,所以他非常喜歡這個城市。這個城市的山水風光非常類似于他在南京看到的山水風光。這次轉移對蘭州城的城市格局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首先一點使蘭州城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藩王來了之後有大量的官員,有大量的家眷,大量的軍隊進駐到蘭州城内,所以人口迅速增加,到明朝末期的時候有三十多萬人。

第二個影響是商業繁榮,前面我們提到蘭州這個地方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道,所以在以往的時候繁忙的商業交通,外交使節都要經過這裡,到明朝的時候這種情況仍然沒有改變,所以通過當時的蘭州浮橋大量的西域的植物種子還有珍貴的動物比如大宛的寶馬,西域的駱駝源源不斷地通過蘭州進入到内地來。同時我們内地的有些農業生産技術,一些科學技術瓷器等等也通過蘭州到達西域地區。大量的僧人使節的到來,使蘭州城的住宿都成了問題,所以在蘭州城的北門鎮遠門外專門設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就叫“萬國梯航坊”,專門負責接待這些時節和商人。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第三個影響就形成了夾岸而立的這種城市格局。在朱楧之後,曆代肅王也都以這裡為藩邸,時間長達160年左右。因為有浮橋,所以就在黃河的北岸白塔山上建了白塔寺,建了白塔,而且逐漸地有人口移居到黃河的北岸,随着黃河北岸人口的增加,夾岸而生的這種城市格局也就逐漸逐漸地形成了。後來等到中山橋修成以後,夾岸而生的這種城市格局也就被定型化了。蘭州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蘭州把絲綢之路和黃河文化緊密聯結在了一起,絲綢之路上傳播的是黃河文化,而黃河中流淌着絲路傳奇。

蘭州牛肉拉面的發明者叫做馬保子,是一個回民。他在1915年年的時候發明了牛肉拉面,這個人沒有上過學,但是非常精明,非常善于觀察。他發現蘭州這座城市是各民族雜居的一個城市,在這個城市裡面,兩個民族的人口最多,一個是漢民族,一個是回族。漢民族是農耕民族,非常喜歡吃面食,而回民非常喜歡吃牛羊肉,所以他就想如果我做一個生意使這兩個民族都喜歡,就可以把牛肉,羊肉加上面混搭。一開始的時候他失敗了,他做的是羊肉拉條子面,但是羊肉我們漢民族吃着覺得太腥膻,不太喜歡這個味道,而拉條子太硬,老人小孩不喜歡吃。他的店就開在蘭州城的東門外,一開始這個生意沒有做成功,後來他就逐漸地琢磨,想辦法才變成了牛肉拉面。牛肉比較軟,又比較爛,又不是那麼腥膻,漢民族老百姓也喜歡吃,回民老百姓也喜歡吃,而拉面比拉條子要松軟,色澤光亮透黃,非常誘人。這樣一改造,他的生意迅速紅火起來了。馬保子對他的牛肉拉面又做了一些改造,使牛肉拉面形成了一二三四五,五大特色。一紅,紅辣椒油,二綠,香菜或者蒜苗,三白,放幾片白蘿蔔,四黃,說的是他的拉面光亮透黃,五清,用的是牛肉清湯面。這樣的話不膩,所以廣受老百姓的歡迎,後來成為了風行全國的一個流行的面食,被稱為“天下第一面”了。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這可以說是蘭州的一張文化名片,除此之外蘭州還有一個文化名片,這個文化名片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花兒”。花兒是西北民歌,俗稱“花兒”,因為西北民族熱情,豪放,善于歌舞,所以他們把青年女子和青年男子比作盛開的花兒,喜歡演唱,所以就把這民歌說成是花兒。花兒是大西北之魂,在現在的甘肅,青海,包括新疆,甯夏這幾個區域都十分流行。但是追根溯源這個花兒起源于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在蘭州的西南部。在臨夏起源之後,進入蘭州有兩條傳播路線。一條是沿着絲綢之路逐漸傳向新疆,另外一條是沿着黃河上下傳播,傳到了上遊的青海,下遊的甯夏。在這個過程中黃河上曾經存在過一個特殊的群體,筏子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筏子客就是用羊皮筏子作為交通工具的那一部分人。在明清時期,在西甯到蘭州以及到下遊的銀川之間,是可以通過羊皮筏子進行貨物運輸的。因為當時黃河的落差非常大,蘭州筏子客要在上遊的西甯到下遊的銀川經過蘭州走一趟,要花費三四個月的時間,一年到頭就這麼兩三趟三四趟,常年和黃河打交道,所以蘭州的羊皮筏子客就想到了用花兒派遣他們心中的恐懼和寂寞。于是黃河的花兒就在黃河的上下遊開始響徹黃河的兩岸,當時還流行過這樣一首《筏夫曲》:

天晴天陰河灘裡爬,筏客子行戶苦最大,冰碴子劃下腿肚子痛,麻鞋帶勒着腳腫哩。

從這首花兒裡面,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這種蒼涼悲壯,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這些筏子客的這種艱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筏子客有意無意地成了花兒這種特殊的民歌形式的一種傳播的載體,使花兒從偏居甘肅的臨夏走向了大西北,成為大西北之魂,後來還被列入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了我們全中國全世界共有的一份文化遺産。

古代的蘭州人是怎麼渡過黃河的?牛肉面是誰發明的?

蘭州這座城市是非常神奇的一座城市,蘭州是個幸運兒,它獨享着黃河母親懷抱的溫情,蘭州人大氣,開放,包容,這是黃河母親贈予蘭州的文化印記。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