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下時節,恰如民諺所說那般:“自打秋分起,一夜涼一夜。”所以在當下的環境中,相信不少的小夥伴基本都能感受到氣溫和濕度等方面上的變化;而除了溫度與濕度以外,随白晝漸短而夜晚漸長的趨勢,處在體感之外的陰陽二氣也正在這一時節内發生着悄然地轉變。
所以在此陰陽相變之際,正是重新補養之時,所謂“秋分不養,一年百忙。”那麼在具體的方面上,我們又該如何調養好自己的身體呢?
秋分三候,健康忌宜見詳解
秋分首候:雷始收聲
至于為何秋分以後不再天雷滾滾,古人認為是因為秋分過後,陽氣收斂,陰氣轉增的緣故,而雷電正是一種需要大量陽氣方能産生的自然現象,因此當雨天不再出現雷聲,便意味着暑氣的徹底消散和秋冬的正式來到。
此時适宜:拔白頭發;原文:《纂要》雲:“十九日拔白,永不生。初二初四、十五二十五同。”
此時忌諱:大醉大悲;原文:《千金月令》曰:“秋分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帷,勿吊喪問疾,勿大醉。君子當齋戒靜專以自檢。”
秋分次候:蟄蟲坯戶
因而秋分以後,天氣逐漸收涼變寒,因此蟄蟲們就會開始一輪新的冬藏,據說蟄蟲入土之時,會先挖洞築巢,故而這一過程便被稱為“坯戶”。
此時适宜:多吃百合;原文:《雜纂》曰:“是月采百合,曝幹蒸食之,甚益氣力。”
此時忌諱:飲食肥膩;原文:《雲笈七簽》曰:“起居勿犯賊邪之風。勿多食肥腥,令人霍亂。”
秋分尾候:水始涸
此時忌諱:飲食生冷;原文:《雲笈七簽》曰:“季秋節約生冷以防寒症,勿食小蒜,傷神損壽。勿食雞肉,損人神氣,魂魄不安。”
秋分養生,“平”字為重
在秋分後的十五天裡,自然大體尚還處于陰陽各半而晝夜、寒暑均平相等的狀态中,因而秋分便天然地帶着一個“平”性。因此秋分後的養生,自然也得順應“平”的趨勢,以此來平和身體髒腑、血氣方面的轉化。而所謂“平”養之法,需得注意下述“三平”
一平:作息要“平”
關于秋季的作息理應如何,《遵生八箋》曰:“秋季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别看文字繁雜,但核心意思便在一個“平”字身上,大體來講,因為秋季天急地明的緣故,所以此時心态宜保持平和,而在作息方面最好保持“早卧早起”的好習慣。
二平:補益要“平”
在秋季的補益方面,尤其是在飲食的講究上,因為“秋氣燥”的緣故,飲食“宜潤而不宜熱”,因此《遵生八箋》便有秋季“不宜吃幹飯炙煿并牛肉、生鲙、雞豬、濁酒、陳臭鹹醋、粘滑難消之物。”的警告。
說起山藥,其中當以“懷山”為最佳,而所謂懷山,即是對産于懷慶(今焦作)山藥的别稱,且同普通山藥對比,懷山不僅質地更加堅韌,口感細膩,而且在食養補益方面更是遠超普通的菜用山藥。
例如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就這樣誇過懷山藥,原文說:“山藥唯懷山最佳。”此外如國醫張錫純老先生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不乏有懷山藥的贊美:“(懷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澀氣化,甯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
且因為懷山藥肉呈雪白的緣故,所以依照“白色入肺”的養生理論來看,多食懷山,便還能幫助身體補養肺氣、滋潤降燥和固氣凝神;所以在當下的秋分時節,不妨多炖點山藥,或是泡些山藥粉來補養一番。
且與同一般品質的懷山藥粉不同的是,我們家這款山藥粉在制作的時候,絕不添加任何香精、甜蜜素、色素等化學物質,而唯有這樣的山藥粉,沖泡飲用起來才能真正品出獨屬于懷山藥的真正馨香。
且在技術上,我們家懷山藥的制粉技術皆采用篩選、切片、晾曬、磨粉等三十二道工序,成品均得曆經28小時左右的制作方才能夠合格出産。其中在晾曬環節,原先懷山75%左右的含水量會驟然縮至10%上下,且在炒制的過程中,懷山的含水量還會進一步縮減到3%以下。
因此我們家這款山藥粉,每一斤粉,需以六斤正宗的懷山鐵棍山藥來制作而成,故而其中的補益食效自然非常之高,并且還能品出獨屬于懷山藥的那份醇香與濃厚。
最後如果要是此前沒有嘗試過山藥粉,那麼這裡提一下山藥粉的兩個沖泡方法,首先如果你有時間手動沖泡,那麼請先在杯中加入3~5勺山藥粉,然後先加入等量冷水攪拌成糊,而後再适量加入熱水沖泡,這樣泡出來的山藥粉,味道偏重于“濃香”
其次,如果想節省時間,那麼便可以嘗試快速攪拌沖泡的方法,即在杯中先加入熱水,而後直接加入山藥粉進行攪拌沖泡,這樣泡出來的味道味道雖然輕了一些,但是味道依舊馨香隽永。
三平:運動要“平”
等到秋分以後,天氣漸轉寒涼之時,在運動方面我們就得稍稍“松懈”一下,例如《遵生八箋》便言:“秋間不宜吐并發汗,令人消爍(瘦弱),以緻髒腑不安。”但如果一定要堅持運動,那麼不妨在家做一做《靈劍子》中的兩個養生動作。
其一《靈劍子》導引法記載道:“(秋分)宜以兩拳腳胫下十餘遍,閉氣用力為之。能開胸膊膈氣,去脅中氣;行完,叩齒三十六通以應之。”其中“宜以兩拳腳胫下十餘遍”類似于彎腰伸臂這樣的拉伸動作,《靈劍子》認為秋時拉伸,可以排解兩肋腋下所積攢的邪氣,進而使人能保持一個更好的狀态。
平安度秋,注意3點
首先:需知“貼膘”有度
每當到了秋季,随着氣溫的下降和脾胃氣血的逐漸充盈,屆時“貼秋膘”的風潮便将要從北到南漸漸席卷開來;但是,即便“貼秋膘”的過程很令人愉悅,但是其所帶來的結果卻并不适合每一個人,其中如體重本較重、體脂率較高的人群就并不适合盲目跟從這股“風潮”。
此外,在貼秋膘的時候,也不應該一味地追求以大魚大肉為美,例如從健康養生的角度來講,像秋季所産的蔬菜、蛋奶、果實其實更能擔起“貼膘”的重任。
而如果小夥伴們要是苦于脾胃虛弱不能暢快貼膘,那麼不妨試試我們家的這款健胃八珍糕。說起這八珍糕,它最早出自明代禦醫陳實功之手,相傳這道八珍糕是專門給當時需要調理胃氣的王子皇孫所研制的。
而當這八珍糕傳入民間以後,還催生出了《湯頭歌訣》這樣的藝術作品,其中這《湯頭歌訣》便有詞這樣唱到:“八珍糕與小兒宜,參術苓陳豆薏依。懷藥芡蓮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開始好奇這八珍糕的味道,畢竟一般好吃的食物不能調養身體,而能調養身體的食物往往味道又不太行,但據現代人的複原,這依照古方古法制作出的八珍糕不僅入口令人覺爽,而且細品之下還能嘗出各種類谷物、果實的芬芳。
其中山藥主補,茯苓主疏通;蓮子主清熱,山楂主疏通;麥芽主補益,雞内金主消化。薏米主祛濕,最後砂仁起溫和;而在這八珍的加持下,這款八珍糕不僅營養均衡,而且還可以起到補而不膩,補中有疏的食效。
最後再經過低溫烘焙技術的處理,這八珍所蘊含的食物清香不僅會被更徹底地釋放出來,同時因為低溫烘焙技術的緣故,這一咀一嚼間還能品出不一樣的酥脆與那悠長的清香;就這樣每天吃上兩三塊,護好脾胃顯已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其次:需分“兩燥”之别
提到秋季,都會提一嘴“秋燥”,可是具體來講在秋季尚未真正寒涼以前,這個“燥”其實另有兩幅面孔,其中之一即是白露以前天氣尚未轉涼時的“溫燥”,這種燥氣至今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尚有留存。
而其二便是秋分左右,在天氣徹底轉涼之後時所出現的“涼燥”,按當下時節來看,越往北方則“涼燥”的燥氣便愈發濃厚,另外比起令人上熱下寒、容易誘發上火的溫燥而言,涼燥的表現以咽喉癢痛、幹咳寒燥和舌苔白幹為主。
因此,若想在平日裡使涼燥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小,那麼不妨吃些杏仁、山藥、蜂蜜、山楂、紫蘇等可以潤燥的食物,并适當增加喝水的總量與頻率。
最後:需懂“秋凍”之要
雖說适當秋凍,可以幫助身體提前适應好寒涼的變化,并起到提高耐受力的效果,但是如果“凍”錯了地方,那麼就非常容易使寒邪、濕邪與風邪一同找上門來。所以對于“凍”的具體部位,我們必須詳細地加以斟酌。
其中如《雲笈七簽》所說:“秋宜凍腦,有所利益。”但凍腦的同時,也需記住孫真人那句“(秋凍時)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的告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