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任性太後鬥渣男,如何引發國際大戰?||都铎玫瑰二十五

從克倫威爾被處死的1540年,至亨利八世去世的1547年,宗教改革已經基本停滞,國家大權回到國王手中,他為了對沖之前激進宗教改革措施造成的不良後果,甚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宗教改革,使得英國國教實質上變成了以國王為至尊的迷你版天主教。

此時,英國的宗教信仰大體分為三派:天主教、國教、新教。表現在議會中,出現了三個黨派:信仰天主教的保守派,信仰國教的溫和派和信仰新教的改革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對現狀表示不滿,但由于國王的壓制,宗教激進分子都有上絞架的風險,因此這種不滿隻能隐藏起來,靜待時機。

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期間,因為宗教問題被殺以及被處死的總人數高達7萬多人。要知道,當時英國總人口還不到三百萬。這種血腥殺戮下,誰還敢冒頭?

不過,也正是亨利八世的壓制,才保證了英國國内的政治穩定。

一方面,西班牙金銀輸入通脹導緻CPI高企,另一方面,人口膨脹導緻食品短缺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醞釀着動亂的種子。如果再搞激進的改革,非天下大亂不可。

這種情況下,亨利八世的high壓統治,反而是使得英國保持政治穩定、渡過難關的保證。但是,其中也蘊含着深深的隐憂: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在暗中積蓄着力量,等着老國王駕崩後,再卷土重來。

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後期,他認為國内宗教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他的目光投向國外,準備與老冤家法國算算舊賬。

但是“攘外必先安内”,在對法國動手之前,需要先平定英倫三島:将威爾士進一步消化,将愛爾蘭和蘇格蘭納入有效統治。

早在克倫威爾時期,平定英倫三島的計劃就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克倫威爾的政治改革計劃是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的前奏,1536年和1543年通過的合并法案是其尾聲,這一法案的作用就是将“郡縣制”推行到威爾士。

邊境貴族領地被劃分成郡,英國的法律和郡縣管理方法擴展到整個威爾士,這些新增的郡和自治市向英國議會提供了24名議員。重建的威爾士王庭相當于總督的角色,完全遵守英國的法律,負責管理威爾士地區的防務,而威爾士最高民事法庭負責司法事務。1543年的法案規定,威爾士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繼承方法全部廢除,由英國的方式取代。

英國的政治治理方式,連國内的派别同化都很難做好,更别說不同文化的同化了。英格蘭人将合并看作威爾士終于從野蠻進入文明,威爾士人則認為,這是殘暴的英格蘭單方面進行的野蠻吞并。

英國對于愛爾蘭的統治,長期以來一直是類似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都铎王朝對于愛爾蘭的吞并,始于亨利七世時英國所有法律自動适用于愛爾蘭的決議,愛爾蘭的議會喪失獨立,隻有在事先得到英國國會同意才能立法。

在宗教改革開始時,克倫威爾派遣倫納德·格雷作為愛爾蘭代理總督,但是他采用的高壓政策适得其反,安東尼·聖萊傑爵士接替了他,用行之有效的懷柔政策統治愛爾蘭,在愛爾蘭建立起從屬于英國的統治機構。亨利八世也就在1541年6月成功加冕為愛爾蘭國王。

早在金雀花王朝開創者的亨利二世時期(公元十二世紀,與南宋同時代),愛爾蘭就已經成為英國進行殖民統治的試驗田。英國在愛爾蘭幾百年的殖民統治,為将來大英帝國殖民擴張時期對殖民地的統治積累了大量經驗。也正因為已有豐富的殖民統治經驗,在殖民擴張時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遠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為成功。

雖然從現代人的觀點看,殖民統治都十分黑暗,但是相對于其他更缺乏殖民經驗的歐洲國家來說,英國殖民地統治算是相對開明了。所以說,英國的成功絕不是僥幸,是建立在長期試驗甚至試錯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的,摸着石頭過河才是硬道理!

就是苦了愛爾蘭人,長期作為英國殖民試驗的小白鼠。

為英王在愛爾蘭收稅的财政官員

但是就愛爾蘭本身來說,愛爾蘭微薄的稅收難以在愛爾蘭支撐全套統治體系,英王的有效統治實際還是僅限于都柏林周圍,而且愛爾蘭仍然信仰天主教,與英格蘭占統治地位的新教勢不兩立。如果一有風吹草動,愛爾蘭還是會陷入混亂。

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于英國國内安全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還是老鄰居兼老對手蘇格蘭。在亨利八世的時代,蘇格蘭還沒有發生宗教改革,仍然信仰天主教。

1513年,亨利八世的姐夫、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四世趁着亨利八世遠征法國,國内空虛之際,率領舉國軍隊入侵英格蘭,卻被殺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身死疆場,不到一歲的兒子即位成為詹姆斯五世。亨利八世的姐姐瑪格麗特·都铎升級成為太後,并代兒子攝政。

蘇格蘭國内勢力從此公開分裂為親英派和親法派。在國王死後不到一年,太後就與親英派頭目安格斯伯爵結婚。這一婚事引發了親法派的恐慌以及劇烈反彈,太後被迫放棄攝政,一度逃到英格蘭避難。攝政之位落到親法派頭目奧爾班尼公爵(Albany)手中。

此後的蘇格蘭政局,簡直就是一團亂麻的家庭倫理劇加宮鬥戲。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管不住JJ的姐夫、憤怒的姐姐以及慒逼的小舅子撕逼大戰,圍觀群衆則是不知該如何站隊的蘇格蘭群臣。

太後當年嫁給詹姆斯四世是純粹的政治婚姻,沒有什麼感情成分。她為了嫁給了自己的愛人安格斯伯爵,不惜得罪了蘇格蘭國内的親法派,付出丢掉攝政的慘重代價。

可是萬萬沒想到,她偶然發現自己的老公居然與别的女人私通!眼裡揉不下沙子的她,把自己政治使命抛到腦後,不惜與親法派大臣結成統一戰線反對自己的老公,于1522年指控他犯有叛逆罪,後者被迫逃亡國外。

這下,蘇格蘭國内成了親法派的天下。亨利八世身為小舅子,不僅不為受了委屈的姐姐主持公道,反而被姐姐氣得半死:我好不容易安插的親英勢力,就這麼被你趕跑了!

亨利八世為了國家利益,支持偷腥的姐夫回蘇格蘭作英國代理人。在亨利八世的操作下,親法派又失勢了,其頭目奧爾巴尼公爵于1524年被迫流亡法國。安格斯伯爵則在第二年掌握蘇格蘭最高權力,并在1526年将尚未成年的國王軟禁作為傀儡,蘇格蘭政壇再次變天,成了親英派的天下。

太後瑪格麗特當年被嫁到蘇格蘭,目的就是為了将蘇格蘭納入英國統治。到了這一步,這一目标已經實現了。但是太後對于自己選的男人背叛自己耿耿于懷,一定要讓這個管不住JJ的男人付出代價。

1527年,她與安格斯伯爵的婚姻被宣布無效,嫁給第三個丈夫亨利·斯圖爾特,并積極營救被軟禁的兒子。1528年詹姆斯五世成功逃脫軟禁并親政,趕跑了太後的前夫,将其現任丈夫亨利封為梅斯文勳爵。

太後終于出了心中一口惡氣,卻把弟弟亨利八世氣壞了,因為他好不容易做好的布局被任性的姐姐搞得一團糟。太後成天忙着追求自己的愛情,也沒多少時間管教兒子詹姆斯五世,他從小受到親法派的影響,也成了一個親法派。

如今詹姆斯五世親政,蘇格蘭又脫離英格蘭的控制。太後也知道自己沖動了,決定作為英國間諜,向弟弟透露情報。

1534年詹姆斯五世發現自己親媽是英國間諜,将國家機密出賣給亨利八世,将其逐出宮廷。1536年,在親法派的牽線下,詹姆斯五世與法國公主瑪德琳聯姻(瑪德琳死後,詹姆斯五世又娶了法國貴族瑪麗·德·吉斯,反正他心中認定,生是法國的人,死是法國的死人),蘇格蘭朝政由親法派頭目比頓大主教主持,開始積極備戰,對英國造成嚴重威脅。

蘇格蘭太後瑪格麗特一生,簡直就是悲劇的集合。年輕時,不能為自己的愛情做主,被弟弟做主進行政治聯姻,嫁給了不喜歡的男人。好不容易等這個男人死了,嫁給自己喜歡的男人,結果對方卻是個渣男。為了向渣男複仇,與弟弟差點反目成仇,對兒子疏于管教,成為自己的對立面,最後夾在弟弟和兒子中間,兩頭難做人。1541年,蘇格蘭太後瑪格麗特郁郁而終後,蘇格蘭與英國完全進入敵對狀态。

1542年10月,亨利八世派諾福克公爵入侵蘇格蘭以排除隐患。蘇格蘭方面則派出萬人大軍應戰,在1542年11月25日,三千名英軍将一萬名内部意見不合的蘇格蘭軍趕到索爾威莫斯(Solway Moss)沼澤,并在這裡将三倍于己的敵軍殺得慘敗。

這一噩耗使得詹姆斯五世精神崩潰,并在20天後去世,留下出生僅6天的瑪麗·斯圖亞特即位為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這位瑪麗一世,将來與伊麗莎白的命運糾纏一生,最終被後者砍了腦袋。

亨利八世将被俘的蘇格蘭高層成功策反,組成反對派推翻了比頓政府,反對派傀儡政權與英國簽訂格林威治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的規定,瑪麗一世将與亨利八世之子愛德華在1552年結婚,他們的繼承人将繼承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的王位。

如果格林威治條約得以履行,蘇格蘭王國将提前半個世紀與英格蘭王國合并。消息傳開,在蘇格蘭國内引發強烈抗議浪潮,蘇格蘭民衆義憤填膺:這就是赤裸裸的賣國啊!我們甯肯死,也絕不屈服于英格蘭人,華萊士萬歲!

因為害怕民衆造反,蘇格蘭議會在這年年末單方面解除了這項條約。

亨利八世得到消息,開始謀劃“粗暴求婚”計劃,即強迫瑪麗嫁給他的兒子。具體做法就是武裝侵略蘇格蘭,把尚在襁褓中的女王綁架過來軟禁,等到女王能自己走路了,就與兒子愛德華成親。

亨利八世之所以這麼急着當嶽父,因為他身體每況愈下,擔心自己活不了那麼久了。

與此同時,亨利八世根據與哈布斯堡帝國的同盟協定,進攻渎聖同盟中的法國。

這時候,幾乎整個歐洲都在打仗,英、法、德都面臨雙線作戰的困境:英國要同時與蘇格蘭和法國交戰,法國要同時與英國和哈布斯堡帝國作戰,而哈布斯堡帝國一方面要與法國作戰,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其實奧斯曼帝國也在進行雙線作戰,因為哈布斯堡帝國的查理五世與奧斯曼帝國背後的波斯帝國,也達成了同盟協議。

1547年歐洲形勢,綠色為哈布斯堡帝國

由此,歐洲陷入了曆史上第一次全面戰争,拉開了後世一系列歐洲大戰的序曲,将其稱為“第一次歐洲大戰”也不為過。當時隻有葡萄牙和西班牙有海外殖民地,後世的殖民強國英法還憋在歐洲沒出來,荷蘭也還沒有獨立,因此戰火沒有燒到歐洲以外。

哈布斯堡帝國已經在歐洲争霸多年,多年戰争已經打得精疲力盡、财源枯竭,急需停戰喘息。本着“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查理五世在1544年與法國簽訂克雷皮-昂萊奧諾瓦和約,單方面與法國締結合約後撤兵,把亨利八世晾在法國。

損失慘重并耗費巨大的英法戰争持續到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最終答應英國可以保留其占領的布格涅8年,同時,法國人也發揚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背棄了法國與蘇格蘭之間延續了兩百多年的“老同盟”,把蘇格蘭人也抛棄了。

1545年英法海戰

這個……說好的契約精神呢?法德兩個老狐狸見機收手了,把耿直的蘇格蘭人坑慘了。

在蘇格蘭戰場,1544年5月,愛德華·西摩率領1.2萬人的部隊打到了福斯灣,并期盼能攻占愛丁堡俘獲還是嬰孩的女王,但是蘇格蘭太後瑪麗·德·吉斯(她是法國貴族)将女王隐藏在斯特靈城堡的密室中,英國人掘地三尺,将許多地方夷為平地,也沒找到年幼的蘇格蘭女王。

蘇格蘭太後瑪麗·德·吉斯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即位後,1547年9月10日,已成為英國攝政的愛德華·西摩率軍在平啟(Pinkie)之戰中,又把蘇格蘭人打得落花流水。蘇格蘭再次陷入深深的危機之中。

法國的新國王亨利二世打算做與英國的亨利八世一樣的事情:讓蘇格蘭年幼的女王與法國王太子弗朗索瓦的聯姻,來統一法國與蘇格蘭。

作為一個列強争霸縫隙中生存的小國,蘇格蘭人隻有選擇做誰的家奴的自由,而沒有選擇獨立的自由。蘇格蘭人與英格蘭曆史夙願太深,甯死不願意屈服英格蘭鄰居,他們甯願舍近求遠便宜了法國人,于是法國人不費一槍一彈撿了個大便宜。

蘇格蘭人真是有種,不蒸饅頭争口氣啊!

如果真形成這樣的地緣結構,英格蘭是絕對不能容忍自己被敵對勢力南北夾擊的。就如同法國甯願背着“基督教叛徒”的罪名與異教徒合作,也要打破哈布斯堡王朝包圍網是一樣的道理。若是這樣的話,人口和經濟都是英格蘭幾分之一蘇格蘭,别的事都不用幹了,就天天準備對付入侵的英格蘭軍隊吧。

1548年2月,當蘇格蘭太後聽到英格蘭軍隊撤軍消息後,她将女兒轉移到達蒙波特城堡。英國人撤軍四個月之後,盼望已久的法軍救星就如同警匪劇中的警察一樣,匪徒嚣張的時候他們不見蹤影,等該殺的都殺了該搶的都搶了匪徒撤退了,他們才姗姗來遲。

年僅五歲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終于離開了危險重重的祖國,作為法國太子的童養媳來到法國王宮中。蘇格蘭國内則是太後代為攝政,蘇格蘭局勢暫時平靜下來。因為此時亨利八世已經駕崩,英格蘭陷入争權奪利引發的内亂而自顧不暇,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

(未完待續)

本文屬于英國史系列第二卷《都铎玫瑰:陰謀、豔情與鮮血澆灌的奇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