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仿佛就在說一些有用的廢話,就像家長時常教育小孩,你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出息一樣,沒有一個人可以否認閱讀帶來的益處,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把閱讀堅持下去,其實閱讀這事,當你決心捧起一本書,你就能超越至少60%的人,畢竟,很少能有什麼事情,又舒服又能讓你受益。
對絕大多數底層人來說,培養一個長期的愛好,是不大可能的,因為愛好是需要砸錢的,唯獨閱讀,是成本最低的一個愛好,閱讀絕非“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隻要願意去做,誰都能做到。
任何能讓你養成良好習慣的事,剛開始都是極其艱難的,就像每天早晨按時起床,你隻需要聽見鬧鐘立即從床上彈起,穿好衣服去洗漱,就這麼簡單的事情,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因為在床上多癔症一會兒,簡直不要太爽。
閱讀的起步階段,也是一樣,雖然所有人都明白閱讀的益處,但當真正拿起書的那一刻,真的非常難受,然後翻上不到五分鐘,就得把仍到一邊。
更多的人其實還停留在思想層面,總是想着很忙,沒有時間閱讀,以忙碌當做借口,即便下定決心想閱讀,心裡暗下決定,這周末有時間我一定閱讀,這就跟“有時間聚聚”是一個道理,等你有空再去閱讀,那會一直沒時間閱讀。
堅持閱讀第一關的誤區,其實就是是否有時間,對廣大上班族來說,從一天裡面拿出來一塊空閑時間來閱讀,說實話是不容易的,這也被當成絕大多數人的借口,也是最大的攔路虎。
為啥說這是誤區?難道閱讀一定要整塊時間嗎?又不是讓你抽出完整的兩小時去做一套考試題,甚至相反,閱讀應該用零碎的時間,從堅持看一頁書開始,你可以嘗試用你的零碎時間去看一頁書。
零碎時間,絕大多數人都有,早到公司的五分鐘,臨近下班的五分鐘,空閑摸魚的五分鐘,吃完晚飯的五分鐘,睡前的五分鐘……為啥你感覺不到這些五分鐘,因為這些零碎的時間,都在你的癔症中流失掉了。
這些零碎的時間加起來真的很多,在這些時間,你一秒鐘就可以拿起書閱讀,半天時間,但凡有零碎時間,看6頁書是沒任何問題的,早中晚三個時間都去做這個事,一天就是20頁書,這20頁閱讀的時間,還不是你刻意騰出來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零碎時間,即便你不閱讀,這些零碎時間你也幹不了更多的事。
一天看20頁書,平均一本書300頁左右,半個月就能悄無聲息看完一本書,你可以試想如果抽出整塊時間去看完一本書,會是多久?
零碎時間的能量,真的不容小觑,很多厲害的中學,都讓課間跑步之前的幾分鐘讓學生背單詞,同樣的時間,你抓住了,你就能比别人擁有更多的時間,幹更多的事,你用零碎時間看幾頁書,可比高中生課間背單詞容易太多了。
魯迅大家都熟悉吧,他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哪有什麼天才,我隻不過是把别人喝茶的時間都用來寫作”。
閱讀的第一步,用零碎時間,堅持下去,沒時間絕對不是理由。
刷抖音給大腦帶來的快感,遠超閱讀,這和大腦反饋有關,不管是短視頻、小說、遊戲,都能在極短的時間給大腦提供反饋,不斷刺激你的快感神經,持續興奮的大腦,促使你的身體一直刷下一個短視頻。
遊戲也是如此,在你打怪升級的路途中,時不時給你爆一件裝備,時不時給你一個好看的寵物,誘使你的進一步玩下去;小說和電視劇,更為過分,有些劇情就是不揭曉,吊着你的胃口,讓你堅持看下去,開局一個誤會,演了八十多集才解除,每到一集末尾,要麼話不說話,要麼突發意外,誘使你不斷看下去。
而閱讀對大腦的反饋,時間是漫長的,隻有當你閱讀的東西,真正讓你感覺受益,你的大腦才會為你分泌快感,讓你堅持下去,但是,閱讀在短期是無法讓你受益的,甚至你閱讀一年,都不會對你個人有明顯的益處,閱讀的益處,在于長達數年的沉澱,大腦是等不了這麼長時間的,所以你總會覺得閱讀太無聊,遠沒有刷抖音快樂。
就像高考一樣,你得寒窗苦讀,堅持度過三年的日日夜夜,當你查分的那一刻,你的大腦才能獲得快感,在這三年時間,你的大腦無法獲得快感,所以很多人的高中,都在随波逐流的混日子,無法堅持三年如一日的做卷子。
能讓大腦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絕大部分,都不是什麼好事,比方說短視頻、看網文、追劇、睡懶覺、打遊戲這些事,除了消磨時光以外,你得不到任何東西。
能讓大腦獲得長期快感的事,絕大部分,都不是什麼壞事,比方說考試、閱讀、寫作,甚至是,學一項技能,能讓你獲得長期快感的事,短期都是枯燥的,這些事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未來某一日,可能會給你一個爆發性的益處,給你一個足以改變人生的益處,這種長期快感,是多少短期快感都比不上的。
習慣于獲得短期的快感,就會上瘾,越發沉迷于讓你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然後就越來越看不上能獲得長期的快感的事,久而久之,意志就被消磨殆盡,躺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幹任何事情,都要塑造相應的環境,什麼環境幹什麼事,躺在沙發上一會兒就可以睡着,但是在身邊都是人的圖書館,你就會有看書學習的欲望,對于很多在職備考研究生的人來說,他們沒有大學圖書館的環境,在家難以全神貫注學習,真的算有心無力,所以現在有很多“自習室”,大城市更多,就是讓想學習的人聚到一起,在這種安逸的學習氛圍下,人自然是想學習的,效率也比自己在家學習要高很多。
就連打遊戲也是一個道理,為啥你總感覺,不管給自己添一個配置多高的電腦,打遊戲總是沒有去網吧有感覺,因為在網吧打遊戲,周圍全是打遊戲的人,敲擊鍵盤的聲音此起彼伏,時不時都會有吵鬧聲,如果能再約上好友一起,聯機打遊戲,你就會覺得特有感覺。同理,一個人在家喝悶酒,肯定不比叫上三五好友坐地攤撸串更盡興,更沒有去酒吧邊蹦迪邊喝酒盡興。
事情和環境相匹配,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事情和環境不匹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像你不可能在網吧準備考試,也不可能在酒吧閱讀,更不可能在圖書館把酒言歡。當你決定閱讀,不光要有勇氣去做這個事,當你坐在書桌前,點一盞明燈,旁邊放一杯茶,那閱讀效果肯定要比你窩沙發上好上許多。
想閱讀,确實沒必要刻意去圖書館或自習室,你不妨為家裡的家具賦予做事的定義,比方說,沙發就是用來休息的,飯桌就是用來吃飯的,書桌就是用來學習的,你想做哪件事,就到相應的環境,不僅可以讓你做這些事更順手,更重要的是,你的身體會産生習慣,類似于生物鐘,你進入相應的環境,你的身體就會自動調節成相應的模式,你坐到餐桌上,身體就知道要開飯了,你趟沙發上,身體就知道要休息了,你坐到書桌前,身體就知道要學習了。但你如果作息紊亂,或者總讓環境錯配,身體也不知道你究竟要幹啥,慢慢你就要死機,陷入渾噩的狀态。
想長期堅持一件事,信心固然重要,但信心畢竟是短期的雞血,要形成良性的閉環,才能讓你長久堅持下去。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方說上班,每個月按時給你發工資,即便上班像上墳,但是為了看到每個月固定一次的銀行卡進賬,你還是可以堅持上班。
那你不妨設想,忽然有一天說工資發不下來了,也不知道啥時候能發,但你領導告訴你,你還得繼續上班,堅持個三五天可以,但三五個月呢?你肯定就不想幹了。
說白了,你上班就是為了發工資,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閉環:上班-發工資-上班-發工資……因為每個月都能領到工資,所以你能堅持上班,如果不發工資,這個閉環就斷了,就變成一直上班,你又不是靠愛發電,不發工資,鬼才去幹。
其實,攢錢這件事,也是很難的,不然不會有“月光族”這個詞,但真正攢錢的群體,對攢錢這個事,特别上瘾,其實能堅持攢錢,這也是一個閉環:攢錢-餘額變多-更想攢錢-餘額更多……當你每個月都能省盡省,看着不斷變多的餘額,這種快感就會刺激着你一直做攢錢這個事。為啥很多人堅持不了攢錢,也是因為無法形成閉環,要麼還欠着債,要麼剛開始看着很短的餘額,沒有攢錢的欲望。
那閱讀要怎麼建立閉環?不妨也像攢錢那樣,當你硬着頭皮看完三五本書,就把它們放到書架上,這些看完的書,就像你攢錢時的銀行卡餘額,每讀完一本,你就多摞一本,這就能形成良性閉環:閱讀-摞的書高-更想閱讀-摞的書更高……當閱讀這件事能堅持半年,你看着不斷摞起來的書,或許會越來越有成就感,你就越有動力堅持下去。
你能堅持一件事,其實和“量化”有很大關系,啥叫量化?說白了就是把一件具體的事,轉化為一個數字,這樣就能特别直觀的感受到它,這其實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
比方說等電梯,現在的樓層動辄二三十層,你等電梯的時候,應該都可以看到電梯目前所在的樓層以及運行方向,從數字上,你可以立刻得知大概還有多久可以等到電梯,那如果不顯示電梯樓層,你無從得知電梯所處樓層,隻能一味幹等,那你一定非常焦慮。
再比方說,進廠打螺絲,從進廠的那一刻就開始打螺絲,到下班時間會統一通知,但是不讓你看時間,那你一定會瘋掉的。
人不是機器,隻有看到具體的量化,才會感到心安,量化意味着确定,沒有量化,人就沒有預期,就會焦慮,做事也能心平氣和做下去。如果閱讀也走馬觀花,今天看這部分,明天看那部分,過一段時間也不知道自己看多少了,那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用攢錢的思維去對待閱讀,讓閱讀量化,讓閱讀形成良性閉環。
閱讀也很怕一件事,也就是走馬觀花式閱讀,雖然有時候閱讀也很認真,對書中内容偶爾也會拍案叫絕,但更多情況是,看完一本書,過兩天就不知道它講的是啥,後面看着,前面忘着,閱讀相當于白讀。
閱讀其實是輸入的過程,輸入并不代表你就能擁有這些東西,你得把閱讀的内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那才能真正達到閱讀的效果,一邊輸入,你還得保證一邊輸出,輸入多少不算你自己的東西,輸出多少才真正算你自己的東西。
這就像學生學習的時候一樣,老師講課不可能把課本從頭到尾給你講完,一定是每個章節講完以後開始做章節練習題,通過做題來鞏固本章内容,鞏固完成之後,再開始下一個章節的内容,除此之外,還有月考等考試,都是通過不斷做題來鞏固之前學習的内容,做題其實就是輸出,你聽多少講課,并不代表可以理解,你能把題做出來,才算真正理解。
學生時代,就一直在重複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最終不斷強化知識點,以至于畢業很久,你依然可以脫口而出“奇變偶不變,符号看象限”這樣的知識點。
如果你學過高中生物,那你一定也對“突觸”不陌生,簡單來說,突觸就是在不同神經之間傳遞信息的部位,很多事情你能記得住,全都是突觸的功勞,但前提是,你要一直重複做一件事,讓突觸不斷加深這件事的記憶,那這件事就很難忘掉了,比方說學生時代很多口訣,你現在想忘都忘不掉,那就是因為這些東西,重複太多了,突觸已經形成永久記憶。
輸入和輸出要不斷重複,才能讓突觸加深記憶,才能真正讓知識轉化為你自己的東西,看一本書,還得思考,加上你自己的理解,甚至還需要寫筆記,通過你自己真正去寫,你才知道你到底學到多少,寫的過程,你又會很自然的去反複閱讀,查資料,最終寫出一篇結構完整的筆記,這樣差不多就算有效閱讀了。
和上面提到的閉環邏輯一樣,輸入和輸出,也是一個閉環,你可以專門買一個筆記本,來記錄下你的閱讀心得,或者用自己的話把閱讀的内容寫下來,也可以在電腦寫,久而久之,你看着自己不斷堆起來的字數,也會非常有成就感,這樣又能建立良性閉環,促使你更能把閱讀堅持下去。
這篇文章寫出來,我甚至有點感覺像雞湯文,仿佛就像對小孩說,你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出息,又仿佛像對打工族說,你要勤奮工作,早日升職加薪,像在說這些人盡皆知的廢話。
但很多東西,聽人說和自己去真正做,絕對是兩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相當于一個圈,身處廣袤未知的大地上,但是每個人的圈,起初隻有50米,再向外就看不見了,你從網絡上可以看到别人所處的圈有多麼多麼豐富多彩,但你終究是沒有真正見過的,即便網絡把我們拉的很近,但你的圈子始終隻有50米,你也看不到更遠的地方。
閱讀,就是為了增加個人閱曆,了解不同時期的曆史,了解不同人物的心路曆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當你決心通過閱讀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你的能見度會更多,從50米拓寬到100米,再拓寬到1000米,你看的東西多了,你就會想了解更多的東西。
當你閱讀的數量足夠多,視野會越來越廣,或許你會真正理解,什麼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