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營造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

所謂學校心理環境是指在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産生了心理影響的社會、經濟、自然和人文等環境因素,即指校園這個特定的環境被反映到教師和學生的心理世界中來,又以某種觀念形态出現的環境,我們稱之為學校心理環境。這種觀念形态一般以學校群體活動的目标、規範、内聚力和認同感等心理現象呈現,它不僅影響着校園内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而且影響着集體活動的水平和成效。因此,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是提高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條件。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認知心理環境。

社會認知是指人們對社會對象的了解、判斷、分析和認同。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态、行為動機、意向等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認知的過程既是根據認知者的過去經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又必須通過認知者的思維活動(包括某種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類和歸納)來進行。校園内的認知心理包括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對學校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的心理态度、對社會實踐中自身價值體現的心理追求,是在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時以及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形成的一種心理表現。

在學校生活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處理好各種關系。正确引導師生的社會認知心理與追求,激發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熱情,讓他們的人生價值能得以充分體現,并向正确、健康社會認知方向發展,就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認知心理環境。

理想的社會認知心理環境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的約束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一種生動活潑的氛圍和局面。在社會認知中要營造這樣一種環境,就要求學校領導推行民主管理思想,将依法治教、按規辦學和以德治校、民主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将目标管理、計劃管理、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有效地運用到管理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主人翁意識。另外,還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廣大教師在思想上進行引導和培養,采取強有力的德育手段和生動活潑的德育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師生人人具有堅定正确的社會認知思想,人人具有能正确控制自己、正确評價自己的自我意識,從而在社會認知上形成一種校園内部的群體規範、群體認同感和群體内聚力。

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環境。

人際關系是在一定的群體背景中,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個體的個性進行調節,并伴随着情感上的滿意或不滿意狀态的人與人之間比較穩定的一種心理關系。

一個群體、一個單位是否和睦、是否團結、是否同心同德,人際關系的好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人心齊,泰山移”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家和”、“心齊”就是一種心理環境,這裡的“萬事興”、“泰山移”就是“家和”、“心齊”這種心理環境所發揮的作用。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複雜性。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競争、友好、團結、協作、嫉妒、猜忌等各種健康與不健康關系因素并存,而隻有友好、團結、協作和良性競争的關系因素才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催生劑”,一個學校辦得好與壞,一個班裡的學生發展得快與慢,就要看人際關系這個“催生劑”作用的大小。

一個學校理想的人際關系心理環境應是學校這個團體内的所有成員之間形成的一種認識一緻、心理相融、情感和諧、行為合作的美好情景,這種人際關系最核心的“催生劑”是信任和愛心。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總結帕夫雷什中學辦學的經驗時說,“整個學校是一所愛的樂園,因為愛,這裡沒有一個落後的教師,因為愛,這裡沒有一個後進的學生”。因此,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心理環境,學校領導要信任和關愛他的每一個教職工,老師要信任和熱愛他的每一個學生。要用信任和愛心化解各種矛盾,消除猜忌、嫉妒、敵視和排斥等不健康心理;要用信任和愛心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新型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環境。

三、營造良好的道德心理環境。

倫理道德在政治思想上和上層建築領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現實,可以控制個人情緒,可以調節社會關系,在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上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正如英國詩人丁尼生所言,“自尊、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行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這個文明中就有豐厚的倫理道德積澱。因此,一個群體、一個單位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建設。一位哲人說過,“學校是一方淨土,淨土需要弘德”,因此,營造良好的道德心理環境,對學校建設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用共同認可的倫理道德規範全體師生的各種行為,而且在學生的道德形成過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良好的道德心理環境的營造要以公民的基本道規範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的真、善、美為中心,從道德理想、道德行為、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和道德評價等方面營造一種心理氛圍,使全校師生自覺地用道德規範和真、善、美來認識社會,來調節領導和教師、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各種關系,做到講道德、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同心同德地為共同的事業而奮鬥。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和享受的各種文化形态的總和。廣義的校園文化包括校園觀念文化形态,校園制度文化形态,校園物化文化形态和校園活動文化形态。狹義的校園文化僅指形成校園環境的物化文化形态和活動文化形态。我們這裡所談的是狹義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

校園文化心理環境具有傳遞文化信息,怡情娛樂,養德育人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又是通過潛移默化,暗示性和自我教育性等形式發揮其作用的。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一是要為學校創造出寓意深遠的校訓或校歌,梁啟超先生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生,後來清華大學以此為校訓;二是要精心布置好教室和各種功能教室,如懸挂名人畫像,張貼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守則,以及格言警句等;三是建好和辦好校園文化長廊,辦好校園廣播和校園闆報以及校園文化社團等;四是按花園式的标準搞好校園綠化美化,做到讓每一塊牆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微笑”。

優美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心理學家和醫學專家們将它譽之為“精神營養”和“不吃藥的醫院”。我們的學校一定要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心理環境,讓校園時時處處“悅目清心怡精神,養德勵志催奮進”。

此文2014年發表在《中小學校長》第1期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