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及病死率一直呈上升趨勢,惡性腫瘤死亡已成為我國城鎮居民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由于癌症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大部分人發現患病時已經是中期或者晚期。如果癌症可以在早期及時的準确的診斷出,那麼許多癌症的治愈率也就相應提高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醫療費用、減輕家庭的負擔。
背景介紹
惡性腫瘤最基本的生物學特征是腫瘤細胞失控性增殖,而細胞失控性增殖的生物學基礎是細胞周期調控紊亂。細胞周期調控是一個精細的生物學過程,涉及了多個基因和蛋白的參與,進而形成了複雜的信号分子網絡系統。正常人靜止體細胞有46條染色體,我們稱之為二倍體細胞,而正常增殖期細胞則有不同的DNA含量。在細胞周期(靜止期G0,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後期G2,有絲分裂期M)的各個時期,DNA的含量随各時相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細胞開始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但DNA含量仍保持二倍體;進入S期後,DNA開始合成,這時細胞核内DNA的含量介于G1和G2期之間;當DNA複制結束成為4倍體時,細胞進入G2期,G2期細胞繼續合成RNA及蛋白質,直到進入M期,因此,單純從DNA含量無法區分G2期和M期;一旦有絲分裂發生,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這兩個子細胞或者進入下一個細胞周期,或者進入靜止期(G0期),而G0期從DNA含量上同樣無法與G1期區分。因此,整個複制周期可以描述為G0/G1,S,G2/M期。
人體正常細胞均具有比較穩定的DNA二倍體含量,當細胞發生癌變和具有惡性潛能的癌前病變時,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可伴随着細胞DNA含量的異常改變,有資料證實,DNA非整倍體出現是鑒别良性與惡性腫瘤的特異性指标:良性腫瘤細胞表現為以四倍體增多,而惡性腫瘤細胞則表現為非整倍體增多。實體惡性腫瘤的非整倍體出現率>70%,淋巴瘤和白血病以亞二倍體居多,出現率達50%。交界性腫瘤形态學介于良惡性之間,難于鑒别。如果交界性腫瘤出現異倍體即已具有惡性特征,盡管病理形态學尚不能證實,也應視為惡性。非整倍體的腫瘤:惡性程度高,複發率高,轉移率高,預後差。近二倍體和二倍體腫瘤,預後差。但少數腫瘤的DNA分析對預後無判斷價值。
DNA倍體分析的應用方向
目前臨床應用染色和圖像識别技術對實體瘤标本或穿刺标本、胃鏡、食管鏡、腫瘤沖洗液、尿液等少量組織進行DNA含量測定,分析細胞周期,測定腫瘤細胞異倍體,作為鑒别良惡性腫瘤以及對腫瘤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時也對腫瘤細胞DNA倍體異質性分析,腫瘤細胞DNA倍體異質體的檢出率與腫瘤的擴散、轉移等臨床生物學行為關系密切。異質體檢出率随腫瘤病理分級和瘤細胞浸潤深度增加而增高,而患者生存期卻相反。
總之,臨床應用腫瘤細胞周期和DNA倍體分析,可作為腫瘤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