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哥與美食
沈嘉祿
湛江,不應成為被遺忘的美食寶地
上海之大,總是給美好的事物留下了足夠的空間,飲食男女也是一樣。近年來,許多以前聞所未聞的美食,穿越萬水千山,從不知名的城鎮村落裡來到魔都,延展了上海的美食地圖,找到了新的展示平台。“漁哥·湛江”在這樣的文化氣氛中來到上海,值得喝彩。
年終的一個暖陽,我與幾位朋友終于聚集在美麗園大廈底樓的“漁哥·湛江”,隻為證實一下傳說是否真實。僅有的幾間包房早被其他客人訂走了,我們隻好坐在大堂裡,但也因此看到了更加真實的場景。
(潮州酸菜炒豬大腸)
以湛江風味立身揚名,在魔都獨此一家。
(湛江清水雜魚湯)
老闆之一,兼行政總廚宜哥(與漁歌諧音),早在三個月前就邀請我去華山路上的第一家“漁哥·湛江”品鑒,無奈我俗務纏身,一直拖拖拖。這倒好,第二家就開到延安西路來了,再不去捧場就不夠朋友了。一幹吃貨團團坐定,吃了幾筷,眼睛放光,魔都餐飲江湖真是山外有山啊!
關于湛江菜,相信許多吃貨都不甚了了,這幾年去湛江旅遊度假的上海人與日俱增,不斷帶回南國粵海的消息,特别強調海鮮如何如何的好,而且便宜,但是具體的描述則有點虛幻。風味美食必須親口嘗過才知濃淡。
(白切湛江番鴨)
從小在湛江海邊長大的宜哥用他那口太不标準的普通話對我說:“湛江菜屬小幫菜,相比粵菜中的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湛江菜似乎微不足道,一直被人定義為漁家菜。其實湛江的海鮮以新鮮、質優、價廉聞名遐迩,隻是長期來交通不便,新鮮的海産品保鮮和運輸都比較困難,上海人對它就比較陌生。随着近年來物流水平的提升,湛江的名氣越來越響,‘要吃海鮮到湛江’這一說法慢慢深入人心。但是上海沒有湛江風味的餐廳,這就給了我機會”。
(海魚幹五花肉煲蘿蔔絲)
湛江東連南海,西枕北部灣,岸線漫長,海域廣闊,灘塗衆多,是魚、蝦、蟹及一衆花式貝殼的溫柔鄉。湛江的海蟹非常肥嫩,别具一種野性的美。湛江下面的不少鄉鎮漁港都有“名蟹”,比如吳川的芷寮米蟹、麻章太平和東海島民安的竈蟹等。湛江水域特别适宜蝦的生長,現在湛江已是全國最大的對蝦種苗繁育、養殖、飼料生産和加工出口的基地。故而海蝦是湛江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式,在湛江的漁市上一年四季都能買到價廉物美的各式海蝦,白灼、椒鹽、油焗、串燒等味道是湛江飯店酒樓吸引四方食客的亮點。
湛江還有各種小海鮮,比如海虹、香螺、泥螞、扇貝、牡蛎、生蠔等。宜哥說:“生蚝是湛江的城市名片嘛,全國燒烤攤上的生蚝一大半來自湛江。湛江人還喜歡用肥蚝煮湯來招待客人,蚝湯鮮美甜口,呈奶白色,有‘海中牛奶’的美譽。還因為生蚝有滋陰養顔的功效,被人稱為‘海上人參’”。
(腌蚝仔)
當蛤蒌葉撞到了湛江安浦雞
煮茶溫酒,華燈齊放,冷菜中有湛江腌蔥、甜酸蘿蔔絲、腌蚝仔、油煎鳗鲨仔、爽口湛江海蜇、白切湛江番鴨、頭翅掌拼等。腌蚝仔看似生腌,其實是汆過沸水的,掐分掐秒的時間掌控,又加了自制的蘸料,吃起來就有了生腌海鮮的鮮潤與爽滑。湛江腌蔥看上去就像韭菜,其實是用當地的野蔥稍經海鹽腌制就可上桌,吃起來很香。甜酸蘿蔔絲與上海人家冬天常吃的蘿蔔絲差不多,但廚師加了一些花椒油,就打開了味蕾。湛江番鴨與海南島的番鴨應該是同宗,海南島一貫是畫風濃郁的煲仔,做成白切,彰顯的是本味。
在他家的菜譜中熱菜很多,我們當然要吃從未吃過的。
(脆皮蛤萎湛江雞)
在湛江,逢年過節的家宴首先會上一盤雞,這道雞又必定是用當地的土雞來做。農民家裡的雞都是散養的,果林裡有的是蟲子和果子,一般要養足九個月。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和微生物豐富的土壤,使湛江雞有了與衆不同的品質。公雞一般是白切,在加了五花肉的高溫原湯裡浸至斷生,一口咬下,汁液飽滿;個體小一點的母雞就用來煲。“漁哥·湛江”選用當地最好的安浦鎮散養土雞,做成紅白兩款,白切雞限量供應,賣光算數,這次我們去晚了,就先吃一吃脆皮蛤蒌雞吧。蛤蒌葉在湛江農村是唾手可得的香料,它特殊的香氣能讓雞肉變得美味無窮。
根據宜哥的描述,此菜的做法頗具民間趣味:治淨後的整雞先腌一下,腌料中有切碎的蛤蒌葉、蒜、姜、芹菜、洋蔥和醬油、沙姜、五香粉等,四小時後再沖洗一下,瀝幹水,刷上脆皮水,吊在風口吹幹,然後下油鍋炸熟,再換口鍋,将滾油不停地淋在雞上使其緻脆,斬件後鋪排在預熱過的砂煲内,下墊适量的蛤蒌葉增香。
色澤金黃、皮脆肉嫩的湛江安浦雞,在碧綠生青的蛤蒌葉襯托下,款款散發出迷人的香氣,一口咬下,鮮汁湧來,是抵擋不住的美味。
宜哥說,在湛江農村,蛤蒌葉随處可取,不要錢。端午節那天要用蛤蒌葉包粽子,在平時蛤蒌葉也被用來炒飯,最好用柴竈燒,蛤蒌葉的香氣,是其他植物不可代替的。
(雷州紅焖黑山羊)
同桌的國斌兄在南方工作過二十年,對粵閩一帶的風土人情有很深的了解。他說湛江的徐聞港,是通向海南島的必經之路,那裡一年四季都有海鮮,許多魚蝦蟹的名目都說不上來,但随便一烹就是美味。徐聞的羊肉也十分出名,我們就以冬令進補的名義點了一鍋雷州焖黑山羊。它與海南島上的黑山羊大概是表兄弟,身材一樣的修長健美,散養吃草,無憂無慮,養足一年也不過20多公斤。焯水待用,煸香當地特有的黑豆醬、姜片等,再加蚝油與糖等調味,煮45分鐘即可上桌了。
羊肉無膻無臊,鮮嫩無比,不輸上海崇明的白山羊。會吃羊肉的人,一定要連皮一起入口,肥而不膩,體味它韌糾糾的彈牙粘性。
宜哥說:“徐聞的羊肉沒有膻味,因為水土好,更因為宰殺後處理得當,需要吊幹後才能運輸到上海。徐聞羊的養殖曆史已有兩千多年了,所以當地人烹羊有一套。還有一種白切的,吃起來有一股奶香味。吃白切羊肉要蘸湛江特有的醬料,加了花生碎和芝麻,味道超好。湛江街頭還有羊肉粥賣,是老百姓冬天進補的首選。一碗下肚,渾身冒汗。”聽宜哥這麼一說,下回一定要他給我預留一鍋了。
作為徐聞特色的另一道菜也被我們嘗到了,它就是醬油水焗徐聞馬友魚。馬友魚與我們平時吃到的馬鲛魚有點差異,它的學名叫四指馬鲅,四指大概指它的起碼的寬度吧。事實上馬友魚最大可長到一米多長,肉質緊緻而鮮美,吃在嘴裡有魚油特殊的香味。
(醬油水焗徐聞馬友魚)
“馬友魚大多生長在南海一帶,東海舟山漁港偶爾也能見到,但湛江的馬友魚品質最好,在市場上每公斤賣到五六十元不稀奇,最貴的一條馬友魚賣到一萬多元一條呢,這是我親眼所見。”這又是宜哥的家鄉情結吧。宜哥急于表白:“不是我偏愛家鄉,當地人早就這麼說了:賣田賣屋,也要吃馬友魚。”
馬友魚的一般烹饪是香煎、清蒸、紅燒。宜哥選擇了醬油水焗,收汁後稍稍讓魚肉結皮,骨刺少,魚肉肌理清晰,筷頭一撥就散。那種若有若無的焦香簡直讓人難以抵擋。
以前我廣州吃過馬友魚炒飯,那是港式茶餐廳的必吃。腌制過的馬友魚肉質微紅,鹹中帶鮮,經過高溫與豬油的錘煉,賦予米粒特别的鮮香味。
“漁哥·湛江”何以成為廚師俱樂部
焗,是西菜的烹饪方法,但在南粵的館子裡也是常見的手段。在“漁哥·湛江”這裡,有好幾道菜就是焗出來的。比如這道原味焗鮮鱿,也是在砂煲中完成整個“魔幻”過程。砂煲内下豬油,煸炒姜米、蒜粒和五花肉片出香,噴一點白蘭地,讓香氣“飛一會”,隻有在做家禽菜時才會加點廣東米酒。然後将三四頭切成圈圈的鮮鱿放下去,在豬油的滋潤下,鮮鱿的本香被激發出來,氤氲而起的那種甜鮮氣息令人癡迷陶醉。
(沙姜炒八爪魚)
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做油鹽水焗海釣大黃魚,但必須用湛江農村油坊裡榨出來的花生油,它有一種特别的肥厚和脂香。
作為湛江菜的小炒代表,沙姜炒八爪魚在他家點擊率始終位列前三。湛江的八爪魚在個體和形态上與浙江象山的望潮相似,也是海灘上的精靈小弟。湛江人從小吃到大,是終生難忘的媽媽味道。“這款小吃,難度不小啊。炒不好的話,肉質就很硬,咬不動。得花時間用手打,讓它的缺肉組織完全松開。廚師的手勢很要緊,有打有摔,時輕時重,至少一刻鐘的伺侯是不能偷懶的。如此這般,猛火快炒的八爪魚才足夠嫩滑,并有脆脆的口感。即使在湛江,一般飯店的廚師也不敢做這道菜,容易砸鍋。”
這道小炒的靈魂也是花生油,事先要加入沙姜茸後慢火煉過,假如用别的油炒,香味就不夠。
說到小炒,還有一道大豆芽韭菜炒海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豆芽就是黃豆芽,上海人家一般用來炒油豆腐,家常味道妥妥下飯。這裡是黃豆芽與韭菜一起猛火快炒,加蒜茸和辣椒醬,噴薄而出的镬氣激發了我的食欲。關鍵是加了湛江的海蜇皮,表皮毛糙的那種,大刀闊斧地切粗條,焯下水再入鍋快炒,高溫中倒也不見收縮,而且異乎尋常的鮮嫩。
(大豆芽韭菜炒海蜇皮)
有朋友說,湛江廚師不僅善用各種醬料和香料,還善用蔥和韭菜,看來有道理。
品嘗湛江風味,當然少不了五花八門的海魚。我們品嘗了江香煎白鲳魚和清蒸湛江曹白,曹白魚與東海常見的鳓魚一回事,鳓魚腌制後就叫鹹鲞魚,魚汛時,市場裡也有新鮮的鳓魚,一般取清蒸,欣賞它的本味,在鮮嫩度上,我與不少朋友一緻認為比養殖的鲥魚更佳。湛江的鲳魚個體不大,但肉質緊實,以香煎之法,同樣也是加了幾片五花肉,可以吃到鲳魚的本味,比上海人愛吃的幹煎帶魚更勝一籌。宜哥還送了一盆香煎沙尖魚給我們,尖嘴巴的小魚,脆脆的,骨頭都能吃。
(田艾餅)
廣東的米面食品總是令人期待的,它們都有散發出幽幽的古早味,曆經數百年也初心不改。這次嘗到的田艾餅,又一次讓我驚喜莫名。田艾餅,雷州話俗稱“田艾棉餅”。以前每到逢年過節之際,當地農民就會從田間采摘足夠的艾草(益母草)搗爛取汁,與糯米粉和糖水揉成團,包入花生碎、白芝蔴、椰絲和白沙糖等制成的餡料,上下兩層墊以樹菠蘿葉上籠屜蒸熟。這樣餅子就不會粘手,還可以貯放長久。臨吃前蒸熱,撕開葉子就能吃了,軟糯香甜,老少鹹宜。如果做成鹹味的,餡料就以臘腸、芝麻、花生、陳皮、椰絲為主。農民下地時帶着當午餐,旅人走遠路也可以當幹糧。如果在夏天吃的話,就不必回蒸了,冷食口感緊緻,别有一種風味。
我喜歡吃甜味的,比之上海沈大成的雙釀團,毫不遜色。
最後還要推薦一道在湛江和潮汕的大街小巷裡都能見到的一種小吃——糯米雞。宜哥感慨地說:“那時候,放學時間一到,校門口就擺起了油炸糯米雞的攤子,那股香氣誰擋得住啊?我們一擁而上,兩三分錢買一個,黑黜黜的小手捧着,也顧不得燙了,邊走邊吃,嘻嘻哈哈,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光。”
(糯米雞)
現在湛江的街頭還有這種小吃,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售價應該翻幾十倍了吧。湛江人在外打工,年底探親回到家裡,媽媽就會做一道糯米雞慰勞遊子。也有些人等不及,出了火車站就直奔小攤先飽餐一頓糯米雞才回家。糯米雞是湛江人的童年記憶。
為了做好糯米雞,宜哥還回老家尋訪在母校門口擺攤的老師傅。糯米浸泡一夜蒸成米飯,攤涼後拌入雞肉碎、香菇丁、蝦米、胡蘿蔔丁等田輔料,捏成乒乓球大小的圓子,裹上脆皮漿,下油鍋炸至色澤金黃就成了,外脆裡軟,香氣十足。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山土養一方人……這些道理都蘊藏在湛江的一湯一羹中,讓我們在品味時湧起遊子還鄉般的感動。我們一桌人吃到九點半,店堂裡又掀起一波高潮,幾乎同時湧進了好幾撥客人,他們是從外灘、靜安寺、虹橋過來的飯店廚師,下班後歡聚于此喝一杯,交流信息,溝通感情。
他家一直要營業到次日淩晨兩點才打烊,此時此刻,與其說是深夜食堂,不如說是廚師俱樂部。有位大廚說:上海灘的廚師如果沒來過“漁哥·湛江”,那就要檢讨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身懷絕技的廚師總是高傲的、自負的,上海人所謂的“老卵”,即“我說自己老二,誰敢稱老大?”更自負的廚師,也不會輕易去同行的飯店吃飯,而發生在“漁哥·湛江”的一幕,正在悄悄地修改遊戲規劃。作為尋味者,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江香煎白鲳魚)
沈嘉祿,《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曾獲1990年《萌芽》文學獎,1994年《廣州文藝》獎,1996年《山花》獎,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學》文學獎。2004年出版《時尚老家具》和《尋找老家具》,展現經典老家具的不朽魅力,引領讀者在古典與時尚之間穿梭往返,開啟了西洋老家具的文化鑒賞之窗,成為那個時代喜歡西洋老家具人們的必讀之書。他也愛好收藏,玩陶瓷與家具,但他更願意被人當做一位美食家,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沈嘉祿繪畫作品
沈嘉祿繪畫作品
特别鳴謝老有上海味道公微号支持
歡迎關注繁花巷網店試營業
有少量存書
先到先得!售完為止!
樂藝會免費延伸閱讀
沈嘉祿:呆萌的河豚們不知道,不怕死的老饕此時正在醞釀一個陰謀
沈嘉祿:豬腳黃豆湯
沈嘉祿:《塑料鈔,互聯網時代的“天鵝絕唱”》
沈嘉祿:面拖紅燒都是肉
沈嘉祿:在翁同龢瓶隐廬拜觀方介堪印譜
沈嘉祿:興福寺蕈油面
沈嘉祿:我與周作人一樣重口味
沈嘉祿:搞笑版“三國宴”
沈嘉祿:家具是你沉默的朋友,要對它好一點
沈嘉祿:海派第一是唐雲
沈嘉祿:劉海粟和夏振亞,老卵碰到老卵
沈嘉祿:沉埋在碗底的嬰戲圖
沈嘉祿專欄《謝之光:是真名士自風流》
沈嘉祿:美食是五味雜陳的鄉愁
沈嘉祿:一隻大閘蟹的艱難成長史
沈嘉祿:羊雜碎與伯爾頓的雙重人格
沈嘉祿:老上海的茶館
沈嘉祿專欄《八寶:舌尖上的八卦精神》
沈嘉祿:藏寶樓淘寶憶往
沈嘉祿:沒爬過屋頭頂,就不算上海小鬼頭
沈嘉祿:“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紅樓緣
沈嘉祿:江南好,最憶蘇幫菜
沈嘉祿:師母沈嘉華
沈嘉祿《裡、弄、坊、村,上海弄堂的區别你知道嗎》
沈嘉祿:初夏時節,應有鹹菜大湯黃魚
沈嘉祿:暖風吹來焐酒釀
沈嘉祿:魯迅吃過草頭圈子嗎?
沈嘉祿:作為軍糧的美食
沈嘉祿:一個上海小男孩的品牌意識
沈嘉祿:殺牛公司的豬頭肉
沈嘉祿:月季:常開不敗的和平之花
沈嘉祿:鹹魚白粥,人生有味
沈嘉祿:海派川菜的前身今世(上)
樂藝會付費延伸閱讀
善自約束 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鈎藝術欣賞中篇
老趙談花錢:方的是花錢,圓的也是花錢,花錢到底是啥?!
請聽花錢大藏家陸昕老趙:解密一枚驚世好錢的背後
老趙說銅人:明清蹲踞銅人闡發之執荷篇
李鶴坡:《許仙與白娘子》
善自約束 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鈎藝術欣賞下篇
老趙談銅人系列:持短劍的銅人,你到底是哪個大神?
老趙說銅人:蹲踞銅人闡發之發冠篇
老趙說銅人:蹲踞銅人闡發之發冠篇
“蘇州姐姐說吉祥”之一《開篇的話:中國符号》
“蘇州姐姐說吉祥”之二:《荷花與牡丹》
蘇州姐姐說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龔劍:毗沙門天王與遼武備
龔劍:大元八思巴聖旨金牌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鑒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微信公衆号轉載請聯系後台。
歡迎關注布衣豆腐
在喜馬拉雅說水浒
歡迎關注布衣豆腐
在喜馬拉雅說水浒
點擊以下鍊接可以直接進入
布衣豆腐醉眼戲說四大名著
也可以掃碼進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