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龐茂琨、李瑩
内容摘要: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美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總結了四川美術學院在鄉村美育方面的經驗和思考,探究未來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徑。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以鄉村美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新時代藝術院校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以鄉村美育優化鄉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生态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以鄉村美育浸潤農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鄉村美育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格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深化鄉村美育,助推鄉村振興是建設美麗鄉村、續寫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四川美術學院近年來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學科專業優勢,深入推進拓展社會美育,以鄉村美育促進鄉村振興,将美育與鄉村社會現場相結合,實現鄉村美育對農民群衆的引領,幫助農民群衆更好地發現美、感知美和創造美,探究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思路。
2020年,改造後的重慶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的藝術稻田
一、以鄉村美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新時代藝術院校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
1917年,蔡元培首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之後,梁漱溟将美育拓展到覆蓋整個生活的“禮樂”。晏陽初呼籲藝術家們走入農村田間地頭,提出“以文藝教育救愚”。陶行知創辦學校開展美育課程教學,提升審美知識水平,并以彙報展等形式回饋鄉土。改革開放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思想教育,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文化下鄉等活動豐富農民精神生活。鄉村美育發展已逾百年,新時代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藝術實踐回饋鄉土,也是鄉村美育的應有之義。
四川美院在八十餘年的辦學曆程中,具有立足時代、紮根人民、植根鄉土的傳統文脈。20世紀80年代前後,四川美院引領了“鄉土現實主義”風潮,以羅中立的《父親》為代表的一批“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的經典之作,塑造了改革開放以來“鄉土繪畫”的人文主義時代豐碑。新時代以來,四川美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将鄉村美育作為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出台之際,成立藝術與鄉村研究院,代表着以學院為主體的鄉村美育實踐主動對标國家需求、社會需求,從描繪鄉村、讴歌人民向激活鄉村、共建鄉村維度拓展。
鄉村美育在未來當以一種落地的、俯身的、大衆化的姿态,從藝術家、知識分子的精英化“表征”的藝術轉變為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協商合作、在社會場域以社會問題為導向的“參與式藝術”。鄉村不是藝術家留住鄉愁的理想鄉村,而是村民想要的鄉村。鄉村不是展示當代藝術的另一個現場,而是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家園。村民是鄉村美育的主體,增強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是鄉村美育的旨歸。因此,藝術家應主動融入村民生活,發展在固有的鄉村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創新,同農民群衆一道感受時代脈搏,共同創造一種符合村民生活目标的藝術,以“綜合性”“參與性”的“大藝術”,拓展植根在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鄉土藝術”。
2022年,改造後的重慶璧山區七塘鎮蓮花穴村落
二、以鄉村美育優化鄉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生态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
2018年,四川美院在重慶北碚柳蔭鎮東升村建立柳蔭村社藝術基地,實行藝術參與鄉村改造的“柳蔭計劃”。将廢棄的糧倉改建成藝庫,東升村也從過去人煙稀少、房屋老舊的小山村舊貌換新顔,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學校先後建設了藝術院落、藝術稻田、藝術水渠、藝術市集、藝術糧倉等藝術空間,打造了鄉村美育的“柳蔭樣闆”。
2019年,由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政府、四川美院、重慶市雕塑學會等機構共同打造的蓮花穴院落藝術活化項目啟動。藝術改造堅持就地取材,在保留原有木架結構和川東民居特色的基礎之上,将破敗的房屋重生為美術館、咖啡廳、露天劇場等,讓昔日房屋破敗的“空心村”蝶變為美麗鄉村和熱門打卡地。通過藝術活化鄉村、帶動鄉村産業振興,為傳統村落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鄉村美育在未來需要藝術家深入鄉村現場,尊重當地鄉村生态、鄉土文化習慣和村民審美趣味,将鄉村傳統農業業态轉變為“藝術 農業”“農 文 旅”融合發展的農業新業态。新鄉土社會空間的開放性應面向現代化,尋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着力打造鄉村文化新地标,吸引政府、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的關注和資金資源的注入,基于特定社會處境和村民的利益訴求,将村民的富裕增收美好生活融入整個鄉村美育的闆塊鍊條之中,吸引村民回鄉創業。從而打通城市與鄉村的内循環,助推實現鄉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2019年,改造後的重慶酉陽縣疊石花谷生态園
三、以鄉村美育浸潤農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脫貧摘帽不是結束,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才是我們的目标。美麗鄉村需要打造産業興旺的活力鄉村,還需要打造鄉風文明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酉陽鄉村藝術季”是自2019年開始啟動的一個為時三年的藝術項目。四川美院(酉陽)藝術與鄉村研究院的成立,開啟了旅遊扶貧、文旅融合、校地合作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通過為鄉村提供藝術指導、藝術創業等服務,同步實施具體鄉村提升項目,深入挖掘酉陽曆史資源、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繁榮鄉村文化。助推酉陽縣疊石花谷生态園扶貧獲評“2020年度旅遊扶貧典型案例”,是興旺鄉村文化産業的一次重要嘗試。
四川美院植根成渝雙城經濟圈,覆蓋西南,近年來大力建設渝東南、兩江新區川東片區、成渝藝術走廊三大鄉村藝術鍊。聚合校内外資源,牽頭發起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鄉村藝術季、大地藝術季等行動集群。以柳蔭藝庫為基地先後舉辦“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展演、“與人民·中國新鄉土藝術季”等藝術活動,發展藝術研學産業,形成“文 旅 藝 學”的産業化發展模式。通過在鄉村廣泛建設藝術創新社會實驗室,以社會作為孵化藝術創新的場域,以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創新的載體。
随着中國鄉土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鄉村美育在未來不能隻是将城市美育、學院美育的模式移植到鄉村,呈現一個鄉村場域中的美術館,而是立足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視野,厚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傳統文化美育的寶貴資源和價值支撐。通過藝術的方式讓文明浸潤鄉土,得以實現鄉風文明的重塑。立足現實的人文關懷和村民的精神情感訴求開展鄉村美育,呈現新鄉土、新鄉民、新鄉風的新氣象,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的背景下,在鄉村研學教育過程中探索鄉村藝術療愈創新路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發展文化産業與創意經濟,助推實現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歸去來兮——2019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現場
結語
“十四五”期間,在全民美育和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作為地處中國鄉村振興主戰場的四川美院,理應以更高遠的曆史站位、更深邃的戰略眼光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發揮學校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專業支撐和智力支持作用。未來,四川美院将持續深化推進鄉村美育,以“鄉村美育”複活鄉村空間,突顯鄉村價值。以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傳承、修複與改建,提升鄉村生活品質。通過藝術激活鄉村,藝術賦能鄉村,打造精神高地,重塑鄉村品質,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村民審美能力,增進鄉村文化自信。以鄉村美育助力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時代鄉村圖景,探索深植于中華傳統同時連接世界的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的行動新路徑。
龐茂琨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
李瑩 四川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3年第1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