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成立僅半年便迎“年終大考”,網聯能否挺過雙十一

雖然央行在2017年8月4日宣布,從2018年6月30日起,類似支付寶、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都必須通過網聯支付平台處理。但自3月份起,網聯便已落地試運行,這一直接受央行監管的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的推出,不但使互金監管得到了全面加強,也讓央行将第三方支付的控制權牢牢抓在了手中。不過,對于剛剛成立且尚未經曆支付高峰的網聯來說,即将到來的雙十一将會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網聯的全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從名稱中也可以看出其與銀聯的區别,作為為支付寶、财付通這類非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搭建的一個共有轉接清算平台,網聯并不具備銀聯的發卡、支付能力。不過網聯的推出不但終結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也極大補充了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技術、風控等多方面能力,平衡了市場競争。同時,網聯的推出也有利于實現交易透明化,在統一的資金清算模式下,監管部門對資金流向可以進行實時監控,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

不過,“成長”中的網聯能否通過即将到來的“雙十一”考驗,仍讓許多人擔憂。而就在最近,網聯完成了一次相關測試,測試結果令人欣喜。在9月26日,網聯協同支付寶和五大行及招行進行了一場“雙十一”一半業務量的壓測。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支付寶在“雙十一”當天的高峰值為12萬筆/秒,按照預估,今年的高峰值将增長到20萬筆/秒,其中涉及銀行賬戶的業務量可能為8萬筆/秒,也就是說網聯實際要達到4萬多筆/秒的标準。目前,網聯采用的模式為“三地六中心”,其中每個數據中心的處理量可達到2萬筆/秒,全負載12萬筆/秒的處理能力可以輕松應對“雙十一”。

當然,順利度過“雙十一”這樣的高峰節點,隻是讓網聯實現技術達标一步。對于本着“共建、共有、共享”理念建立的網聯來說,如何實現長遠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在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今天,阿裡、騰訊、京東等支付巨頭的激烈競争,讓市場中形成了頑固的信息、技術壁壘,不但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生存環境惡劣,市場上的風險也日漸增高。而網聯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原來的窘境,在所有支付機構都具備同等競争條件的同時,也增加了市場透明度。

由此可見,信息透明對于金融市場來說極其重要,而P2P行業尤為如此,這也是中國互金協會出台并一再加強升級《信披标準》的原因。對于投資人來說,信息披露良好的P2P平台,不但能夠清楚了解平台的架構與組成,也更容易掌握投資資金動向,資金安全更有保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