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我們尤溪有“補冬”的習俗,城鄉家家戶戶都忙乎于大劑量的熬制草根湯,吃上幾天,進行食補。說是人在這個時候“進補”為最佳時期,特别是立冬這天“進補”最有效,隻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莊稼人靠的是體力吃飯,辛苦勞作了一年,在冬令進補,是為了來年有更強的體力。如果說過去農村人經濟收入少,洋參、鹿茸是他們不敢奢望的奢侈品,隻能利用房前屋後的山前山後野生野長的草根來強身健體。而如今,對手裡有錢的城裡人和富裕起來的農民,各種補品保健品不再是買不起的奢侈品,但是他們還是對這真正純天然的草根湯情有獨鐘。在本地能用來熬制草根湯的草根品種衆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從口味上來說,洋中鎮的“洋中草根湯”最受大衆喜愛,其使用草根多達10多種,與之同煮的動物性原料有4種以上,因此草根香氣濃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膩。
冬至日,本地稱之“冬節”。冬節丸(尤溪也叫“糍仔”)是冬至應節食品。到冬節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濕糯米粉團(糯米經浸泡磨成漿後擠幹成濕粉團,或将糯米粉加水調成粉團),吃過晚飯,家中的主婦就張羅着把一隻大竹籮(淺沿的)擺好,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大竹籮周圍,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節丸,粒粒珠圓玉潤,放進笠裡,象征着一家子團圓完滿。大竹籮中間放一個福桔,象征着福至滿門。冬節日天亮之前,先煮一碗祭拜祖先和竈君,而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節丸,就算增加了一歲。
立冬後,在飲食上應多吃滋陰的食物。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應多吃新鮮蔬菜,如牛肉、羊肉、豆漿、木耳等。冬令有效的進補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天冷影響人體的内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同時也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所以,立冬後要适當進補對禦寒很有好處。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适應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比如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小麥粥可以養心除煩,芝麻粥可以益精養陰,蘿蔔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養胃。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适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立冬後進入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對于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存在動脈硬化症狀的老年人,要提高防範意識。許多老人喜歡天不亮就起床出門晨練,這在冬季是不适宜的。早晨氣溫低,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阻礙增加,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練易引發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适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溫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适宜。出汗過多既損傷人體之“陰”,又耗心陽,因此,在冬季鍛煉身體,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為度。
冬季保健對于女性來說非常重要,驅寒、保暖、防燥等都是女性應關注的問題。如女性經常出現冬天手腳冰涼的情況,可以多吃黑食,如黑米、黑棗、黑豆、黑芝麻等;如女性患風濕性關節炎,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要低糖、低鹽,少量多餐。此外,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也很重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