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菌後胃早癌内鏡診斷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科
窦曉壇
根除幽門螺杆菌可以減少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發生,這一觀點已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可,但除菌後仍有一部分胃癌發生。本文對除菌後胃炎、除菌後胃癌特征、危險因素、白光及圖像增強放大内鏡下特征進行闡述。
表面覆蓋低度異型/正常上皮導緻胃炎樣外觀是除菌後胃癌的典型特征,這一特征使除菌後胃癌發現困難。内鏡白光下表現為萎縮區域出現小的、發紅、扁平或凹陷性病變,放大内鏡下部分邊界欠清晰,微結構異型性低。男性、萎縮腸化、晚期除菌是除菌後原發性或異時性胃癌的危險因素。
一、HP陽性活動性胃炎與HP根除後非活動性胃炎内鏡下鑒别要點
學習除菌後胃癌内鏡特征之前,首先要熟悉根除HP前後胃黏膜特征,養成内鏡下判斷HP感染狀态的習慣。HP未感染胃黏膜被稱為正常胃黏膜,典型内鏡下表現為胃窦胃角可見集合小靜脈的規則排列(RAC),皺襞走行自然,無過多黏液附着;HP感染導緻的慢性活動性胃炎表現為彌漫性發紅,多發點狀發紅,皺襞腫大,白色渾濁黏液;HP根除後慢性非活動性胃炎急性炎症消退,黏膜發紅腫脹趨于緩和,表現為色調逆轉,中間帶的鮮明化。
色調逆轉:與地圖樣發紅實為同一個概念,在慢性活動性胃炎中,非萎縮區域比萎縮區域紅,而在慢性非活動性胃炎中,萎縮區域卻要比非萎縮區域要紅,呈地圖樣,該部位常常是除菌後胃癌高發區域。
中間帶鮮明化:F線和f線之間的區域為中間帶,f線隻能通過病理觀察方能識别,HP現症感染時F線模糊,根除HP後F線清晰可辨,部分患者出現萎縮範圍加重的假象,實則是除菌後F線鮮明化所緻。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除菌後都會出現地圖樣發紅,主要跟除菌前萎縮腸化狀态有關,如果除菌前萎縮腸化範圍小,除菌後則不會出現典型地圖樣發紅。當内鏡下有萎縮腸化,又沒有明顯黏膜充血腫脹,内鏡下也可以初步判斷為除菌後胃黏膜,如果能了解患者的HP除菌史就更加确定了。
二、 除菌後胃癌内鏡和病理特征
學會辨别除菌後背景黏膜後,就可以嘗試發現和診斷除菌後胃癌了。除菌後胃癌,又稱除菌後發現的胃癌。包括“除菌後發生的胃癌”和“除菌前發生的,但是除菌後被發現的胃癌”,需要注意的是,除菌後胃癌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病理組織學形态,隻是在常規癌特征基礎上因為除菌出現一些變化。
經過除菌後,胃癌内鏡下表現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平坦化改變:即隆起型癌的隆起變低平、凹陷性病變變平坦、癌和周圍黏膜的邊界變得不清晰、放大内鏡下微結構異質性不足。這些特征導緻漏診(沒有發現)或診斷不足(誤判為非癌)。
除菌後胃癌組織學特點:表層癌上皮和非癌上皮像馬賽克一樣混雜在一起;在黏膜深部存在非癌腺管伸長到表層的現象;低度異型上皮(ELA)覆蓋(在癌表面柱形的具有紡錘形或橢圓形細胞核的上皮,存在核極性,與周圍的非腫瘤性黏膜分離和區分);非腫瘤上皮覆蓋。
除菌後胃癌地圖樣發紅
在除菌後萎縮性胃炎C3背景上,體小彎近胃角發現的胃早癌:白光下泛黃的扁平病變(黃色在電子染色下呈現紅色,即所謂亮茶色),血管紋理不清,有邊界
幽門前區小彎側發現的除菌後胃早癌:白光下扁平隆起病竈,電子染色局部邊界不清,微結構有異質性,但差别較小
病理提示病竈表面低異型度上皮覆蓋,右圖提示癌露頭區域
三、除菌後胃癌的危險因素
HP是胃癌第一大緻癌因素,除菌能減少胃癌的發生,但一部分患者即使在去除HP這一始動因素後仍不可逆地發展成胃癌,這裡面涉及複雜的分子事件,這些患者根除HP時,癌變扳機已經扣下,癌變進程已經啟動。
除菌後原發性胃癌的危險因素除菌後異時性胃癌的危險因素
内鏡術後延遲除菌,異時性胃癌發生率增加。有報道稱,内鏡下切除術後5年内,異時性病變的累積發生率在切除前除菌組為14.0%,術後1年内除菌組為12.3%,術後1年以上除菌組為16.9%,因此,對于已經得過胃癌的患者,盡快除菌仍然獲益。其他異時性胃癌的危險因素包括男性,腸化,嚴重内鏡下萎縮,吸煙。另外,即使沒有危險因素的患者也應該密切監測胃鏡防止異時性癌發生。
下一篇
神秘的移毒療法實戰揭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