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以形補形的理論,類似的說法比如吃豬肺可以“清補肺經”;吃豬肚可以“溫中和胃”。
自古這個說法就有争議,蘇東坡也還嘲笑過濫用以形補行的概念。
但是的确有些是靈驗的,很難解釋,補血這個事情上就很典型。
貧血很常見,世衛組織統計:全世界約30億人不同程度貧血,尤其女性。中醫認為
紅棗是補血聖品,但其實紅棗鐵含量少,糖分含量很高,站在中醫角度,是補氣大于補血。
它也可以緩解焦慮、緊張、抑郁、失眠等症狀,是個好東西,但是補血真的沒那麼神。
中醫認為吃什麼補血?
1
,吃肝補血:
中醫認為肝藏血,宋代就用豬肝羹來養血。
唐容川在《血證論 吐血》 中指出:“肝為藏血之髒.司主血海,沖、任 帶三脈又為肝所屬,故補血者,總以補肝為要”。
按照中醫邏輯,吃肝補肝補血看來是沒得跑了。
偏巧,西醫也這麼看。
尤其豬肝,西醫發現每100克豬肝鐵含量高達30mg,非常豐富,動物食物的鐵更易吸收。不過西醫研究來、研究去,又發現:治療惡性貧血不是因為有鐵,而是因為富含的維生素B12。
為此這項研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要說和中醫碰上了純屬巧合,我也沒辦法。
2,吃血補血:
動物血是很好的補血來源之一,每百克鴨血中高達30.5mg的鐵、每百克雞血中高達25mg的鐵,血都是紅色的,之前也都說過以形補形不靠譜,但從補鐵上來看,動物
血确實是很好的補血食材,大家别誤會。
也許又是巧合吧,這類紅色的真能補血。
3,花生衣補血:
花生衣也紅色,補血還特别厲害。
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衣能夠補脾胃之氣,中醫理論認為脾主血,氣虛的人就容易出血,所以能夠達到養血止血的作用,在中醫上叫做補氣之血。
西醫也認為,花生衣能夠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闆的含量,改善血小闆的質量,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機能,促進骨髓的造血機能。
所以對于各種出血及出血引超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有明顯的效果,女性朋友尤其是處于經期、孕期、産後和哺乳期的女性更應該常吃多吃。因為這個時期的女性的失血和消耗營養比較多。花生衣對她們養血補血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花生衣還有生發、烏發的效果。
這是因為
中醫認為發者血之餘,脫發白發是因為血虧,發不得滋養所緻。而花生衣能夠養血、補血,所以能使人的頭發更加烏黑靓麗。
這次又巧合,碰上了。
有個不符合的案例是
紅棗。
中醫認為這個是補血聖品,但其實紅棗鐵含量少,糖分含量很高,站在中醫角度,是補氣大于補血。
紅棗可以緩解焦慮、緊張、抑郁、失眠等症狀,是個好東西,從西醫角度這個補血是不行的。但是中醫的血和西醫的血又不完全是同一個東西,你不能簡單拿西醫說的補血概念來衡量效果。
中醫補血經典方劑
除了上述中西醫公認的補血藥、食材,中醫常用的補血方劑其實在很多西醫也得到認可,都認為對改善代謝、恢複體能有很好的效果。
最常用的有以下幾個:
歸脾丸,
宋,嚴用和《濟生方》
黨參80g,白術
(炒)
160g,炙黃芪80g,炙甘草40g,當歸160g,茯苓160g,遠志
(制)
160g,酸棗仁(炒)80g,龍眼肉160g,木香40g,大棗
(去核)
40g。
制成水蜜丸口服。
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廣泛用于治療心脾兩虛和脾不統血所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四物湯,
唐,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熟地黃12g,當歸10g,白芍12g,川芎8g。
水煎服。
被譽為“婦科第一方”,是補血方劑之首。月經不調,血下不止。
聖愈湯,
元,李杲《蘭室秘藏》
生地20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人參
(一般用潞黨參20克)
,當歸15克,黃芪18克。
水煎服。
治療諸惡瘡血出過多、心煩不安、不得睡眠,月經提前,四肢乏力等等。
當歸補血湯,
元,李杲,《内外傷辨惑論》
黃芪30g,當歸6g。
水煎服。
主要治療血虛陽浮發熱證。
表現是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産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愈合者。
八珍湯,
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炙)
各30g。
水煎服。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民間的調補更加花樣繁多,什麼枸杞烏雞,當歸羊肉之類的不再一一贅述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