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内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他隻是一個放牛娃,
還是個考研三次不及格的“學渣",
可他卻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他讀書笨,
别人五年讀完博士,
他讀了整整七年,
可今天,棄美、棄日回國的他,
卻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
他,就是薛其坤
1963年出生在,
山東沂蒙山區小村莊的薛其坤,
是我們絕大部分窮苦人的縮影,
從小就放牛,種地。
父母勉強送他去讀書,
他的課桌就是把一棵樹從中間劈開,
凳子是自己手工做的。
家人忙着種地,
對他的學業也沒有太大期望,
更何況在同齡人中,
薛其坤也沒有很聰明,
甚至可以說還有些笨笨的,
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
當在書裡知道“科學家的偉大”之後,
薛其坤本能對科學有了向往,
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敬仰與希望,
支撐着他以勤奮苦學,
彌補自身的并不聰明。
17歲那年,一向悶聲不響的他,
考上了山東最高學府:山東大學。
父母感到挺驚奇的,
隻不過短暫的驚奇之後,
等待薛其坤的是接連失敗。
第一年考研,他高等數學隻得了39分,
毫不猶豫選擇再戰;
可第二次,大學物理隻得了39分,
接連失敗,
流逝的是年華,渺茫的是未來。
堅持還是放棄?
薛其坤執拗地選擇了堅持:
“沒有過不去的坎。”
成功對他而言沒有捷徑,
隻有不斷地苦讀,苦讀,再苦讀,
三戰考研,這一次他終于考上了!
隻是,當他走進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
世界雙一流學府:
中國科學院大學。
腳步卻是十分沉重的,
這裡人才濟濟,而自己又頗有些“笨拙”,
光明未來,真的已來嗎?
漫長歲月給了他答案,
研究生畢業後,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隻能在科學院繼續讀博,
在導師眼裡,他不是個機敏的學生,
别人讀博5年足矣,
薛其坤花了整整7年時間,
才在中科院拿下博士文憑。
好像确實有點“笨”,
導師便建議他繼續深造吧,
1992年,中日聯合交流會之後,
導師把他送去日本東北大學,
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
對薛其坤來說,這是一次轉機,
更是一次蛻變前的煎熬和折磨。
那時他已成家,還有一個可愛的孩子,
舍下家的溫暖,一人奔赴異國,
孤獨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
他言語不通,還要面臨“魔鬼般的生活”。
導師櫻井利夫治學極其嚴格,
其實驗室,
是日本最古老的大學附屬研究所,
被稱為“瘋狂7-11”。
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
早上7點來實驗室,
晚上11點之前不許離開,
時間不能誤,風雨都得來,
一旦遲到,便遭到劈頭蓋臉的怒斥。
除了體力上的考驗,
語言不通則是精神上的折磨,
當導師和同學們一起做實驗的時候,
因為聽不懂指令,
那些儀器他連碰都不敢碰,
隻能怔怔地看着。
這樣的生活像煉獄,
每一天都折磨的薛其坤身心俱疲,
不少去日本學習的同學,
受不了煎熬“逃”了回去。
在周圍人嘲笑的目光下,
薛其坤也快到崩潰的邊緣了。
他說:“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
吃飯、睡覺、搞科研。
那是真困啊,累到眼皮打架,
就坐在公共衛生間的馬桶上,
悄悄眯一會兒。”
想國,想家,關鍵時是一通電話,
讓他決定咬牙拼了。
有一次和家人通話,
思念,讓薛其坤眼淚都快要落下了,
這時上幼兒園的兒子,
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
“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
聽着兒子稚嫩的童音,
薛其坤的某根神經被狠狠地觸碰到了:
是啊,我是中國人,
雖孤帆遠航,滿身疲累,
但絕不可愧對這滿身流淌的炎黃血液,
我豈能讓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
我怎能給祖國丢臉啊!
從此,
導師眼裡的薛其坤像“發了瘋”一般,
每天最早一個到實驗室,
最後一個才離開。
晚上11點後拖着疲憊身體回到住處,
他還要玩命地苦學英語、日語,
漸漸地,導師的話能聽懂了,
實驗儀器也會操作了。
一年半的時間,薛其坤脫穎而出,
他的一次試驗取得重要突破,
論文發表後,
日本學界為此感到不可思議,
因為在他們看來,
“笨笨”的中國人薛其坤,
拿下的,
可是“7-11”實驗室三十年來,
最大科研成果!
“不為别的,
隻為中國人在日本争一口氣!”
從被嘲笑,
到成為日本導師最得意的門生,
薛其坤做到了。
而他多年“滿是挫折”的人生,
也從這時開始,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
1996年,薛其坤被邀請,
在物理學規模最大的,
美國物理學會年會做報告,
國際馬上注意到了這個後起之秀。
第二年美國就從日本“搶人”,
薛其坤,
應邀來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做了一年訪問助理教授,
這期間,他的表面物理研究,
有一項成果及其出色,
直接做到了世界最前沿!
再也沒人說他“笨”了,
有國際權威預言,
薛其坤未來的成就,
極有可能達到摘得諾貝爾級别。
日本、美國,
都極為看重他這樣的人才,
為了留住他,給的待遇都是極好的。
很多人以為,就純學術而言,
日本多出諾貝爾獲得者,
美國的科研條件又是全球最好的,
薛其坤必定二選其一。
怎能料到,
薛其坤從始至終的唯一選擇:
是學成必歸國!
1999年,薛其坤國際聲望最隆之際,
他毫不猶豫拒絕美、日遞來的橄榄枝,
直接回國。
可那時的中國,
科研條件各方面都不如美、日,
薛其坤啊薛其坤,
他當初放棄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可他回來後給中國帶來了多少,
全中國人共睹!
他在國内掀起了一場場風暴:
年僅35歲就成為正教授,
并擔任中科院表面物理,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41歲,
他當選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2008年,他開始帶領團隊,
挑戰一項世界級難題: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個效應,
是全球公認的極困難的巨大難題,
無數科學大拿為此傾盡心血,
然而卻拿不出一點成果。
而當時這一研究競争無比激烈,
日本東京大學,
美國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
全球一流研究團隊,
都在争先恐後做研究。
薛其坤發誓要為中國拿下第一,
足足四年,不斷碰壁、失敗,
然後重頭再來。
每一次失敗後,團隊鬥志低迷,
薛其坤總是握緊拳頭,給團隊打氣:
“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
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
科學發現特别是重要發現,
隻有第一,沒有第二,
我們隻有沖,沒有退路!”
他眼裡淚光閃爍,
”我們,
真的要為中國争一口氣啊!”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經過苦苦探尋,2013年4月10日,
薛其坤團隊宣布,找到一種叫,
“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
并在對它的實驗中,
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成功了!
帶領中國團隊,跑赢了日本,
跑赢了美國,
跑赢了德國,
在全球第一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一場科學的風暴,
席卷中國,席卷世界,學界稱:
“很可能引發一次信息技術革命。”
“這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成果。”
科學家們預測,
未來這一研究成果一旦落地,
超級計算機,
很可能會做到隻有平闆電腦大小,
智能手機會實現超長待機,
運行速度超越現在産品上千倍!
相關論文發表在頂尖科刊《科學》雜志上,
引起世界物理學領域轟動,
著名諾貝爾獎物理學家,
楊振甯激動不已說,
“這是從中國實驗室裡,
第一次發表出,
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科研成果累累,
各種獎項也随之而來:2004年,薛其坤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首;
2014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6年,
薛其坤第一個獲得被稱為,
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最年輕院士之一,
又取得世界級成就,大獎拿到手軟,
薛其坤,成了世人眼中的“天才”,
可“天才”是怎樣練成的呢?
薛其坤常對學生說:
“人的能力雖然有限,
但努力可以無窮。”
自從回國以來,為了科研搶先,
薛其坤仍保持着以前的習慣:
每周工作六天,
早7點到晚11點不間斷,
大家給薛其坤起了外号,
叫“7-11教授”,
這樣的習慣不是一年兩年,
這是整整21年的堅持。
在實驗中,
薛其坤所需一種亮晶晶的小薄片,
上面有一層薄膜,隻有五納米厚,
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
每制作一個,都極其困難,
但從2008年開始,薛其坤和團隊,
制作了上千個這樣的材料進行實驗,
他們失敗了無數次,
也重新開始了無數次,
1500個日日夜夜,
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星夜兼程,薛其坤,從未止歇。
讀過他的故事,
三次考研,七年讀博,
已知他并不聰明,
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
出身普通,頭腦平凡,
可他通過,
“1%的靈感加99%的汗水”的蛻變,
最終成了“天才”。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
真正天賦異禀的人何其稀有。
常人眼中的“天才”,
不過是比任何人,
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
2017年5月6日,
薛其坤應邀來到央視'開講啦’欄目,
主持人撒貝甯問:
如何使用“未來科學大獎”的,
百萬美元獎金?
薛其坤毫無遲疑的回答:
“改善生活,
打算把這筆獎勵金的部分用在學生、
團隊成員、合作夥伴身上,
給他們改善生活。”
第一次拿到幾百萬獎金,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
卻是改善别人的生活。
其實,
從放棄國外優待歸國那天起,
薛其坤身上,
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國責任,
他說:“我希望我團隊的每個人,
都能感覺到幸福,如果我們每個人,
都能在追求極緻的過程中享受到幸福,
每個人都能用追求極緻的态度,
去對待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所思所想,家國天下。
如今的薛其坤快60歲了,
仍在科研奮鬥的路上不肯停歇,
他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
推動中國,
第一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那将是一個偉大的未來。
他說:“隻要你勤奮、執着、
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薛其坤這樣的人,
是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縮影,
沒背景沒資源,不聰明不光鮮,
輸在各種起跑線上,卻能逆風翻盤,
隻因他唯一有的,
是熱血,是拼搏,是上進,
是決不放棄,是自強不息。
他在國外什麼都有,
可他什麼都沒有要,
他唯一擁有的除了才學,
便是這一顆中國心。
今天諾獎陸續公布,
莫欺我中華無人,
正在蓬走向複興的中國,
人才正在回歸,
薛其坤作為諾獎中呼聲很高的人,
我們期待看到他為國争光的那天!
向真正心懷祖國、
心懷熱血的科學家,
緻敬!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