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太過、不及、陰陽、覆溢、關格,它們是什麼概念,是什麼關系?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正常的脈象,浮,中,沉。
下面一條線是沉取脈時按壓深度,
中間為中取脈時的按壓深度,
上面的線為皮膚。
正常的浮取,是從沉取(最下一條線)向上九分,不能到皮膚。這是正脈。
那麼從沉到浮也是九分。九分浮不是說前後,是深淺九分。
九分,有所含蓄,有所收斂,這是好脈。
這是比類,浮中沉,寸關尺,互比的。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九分是常态,十分,十一分為太過。有太過有不及。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别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善用針的人,
從陰經治療陽經之病,從陽經治陰經之病;
刺右治左,或刺左以治右測的病;
以正常推知病變;
以表象推知内在;
以微小的變化就可以知道他病了;這樣再給人治病,就不會出錯。
“見微得過”
見到微妙的變化就知道,它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這是推理的功夫。
“善診者,察色按脈,”
“先别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這是指面診,根據面部色澤的變化,判斷病變的部位。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望、聞。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望、聞、問、切這些東西都知道了。權衡規矩,用陰陽五行對應到裡邊,病根在哪兒,應該從哪兒治,用什麼藥,用什麼針,用什麼穴,不都知道了嗎。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按着尺寸,觀浮沉滑澀,就知道病根是什麼,從哪兒生的。
老愛生氣的人,不用吃疏肝丸或逍遙丸。
隻要是用舒肝丸,逍遙丸,它就要調動腎精,調動元氣,會弄的越來越虛。越虛肝火越旺。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
這是陰盛隔陽證。治宜,白通湯加豬膽汁、人尿。
白通湯方:蔥白 幹姜 附子。破陰回陽。
“關之後者,陰之動也,”
從關往後(向尺澤穴)這一寸,是陰裡邊的那個動脈。
“覆脈 - 關後脈象太過極為明顯。
《傷寒論》烏梅丸方:烏梅 細辛 幹姜 黃連 當歸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參 黃柏 。功能主治:溫髒安蛔,虛寒久瀉久利。
“内關外格”,内關是把生氣關在裡頭出不來,外格是風盛格在外,陽在外,此陽乘之脈也。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
邪氣在腑,腑為陽。邪氣要入陽,先從太陽,陽明,少陽,然後再入于陰,這是必然規律。
“陽脈不昶則氣留之,”
(不昶[chǎng],不通暢)則氣就停留在那。
“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氣不通,那麼陽氣就很盛,要通它,太陽經發熱,高熱實證。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
陽氣太盛則消損陰脈,陰脈不利。
“陰脈不昶則血留之,”
陰脈不利産生瘀血。
“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不是陰氣盛,應該是陰邪盛,這個病就是這麼傳變過來的。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榮,榮養于身。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
覆和溢都是髒之脈。
前面兩個,
一個用烏梅丸;
兩個(即陰、陽)俱盛,就不能治了。
“人不病而死也”
不是人沒病,而是沒有強烈的症狀,覺得還挺好,那是回光返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