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郄穴的特性及應用

摘自2022-11-16中國中醫藥報
王紅民 北京市盲人學校
·郄穴位于肌肉縫隙較狹窄部位,對于控制及調節經絡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在病理上是髒腑經脈病證的反應點。對本經所屬絡之髒腑及循行部位病證,可以切、循、扪、按郄穴,察其“應動”,以協助診斷。
·由于各經的氣化功能不同,各經郄穴的具體功效亦有差别。手三陰經郄穴有止血作用,足三陰經郄穴有疏理作用,手三陽經郄穴有降逆作用,足三陽經郄穴有止痛作用等。
郄穴首載于皇甫谧《針灸甲乙經》,後世醫家對其應用和研究頗多。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郄穴作為經絡氣血輸注較深之處,具有很強的降逆、疏利、行氣、止痛功效,可用于治療内科、外科、骨傷科、婦科多種疾病。
郄穴特性
郄,同“郤”,也作“隙”。王居易老師曾作過比喻:“郄”相當于蠟燭發光,光線本來向四周發射,如果用木闆擋住它,再切一個小縫,就隻有一部分光線可從此縫隙透射出來。寓意為郄穴是人體經脈縫隙窄小之處,是該經脈循行中肌肉、筋脈聚結的狹小孔縫處。
結構特點 郄穴存在于經脈縫隙較狹窄的地方,縫隙寬度都不盡相同。有些位于較豐厚的肌肉縫隙處,如梁丘、地機等;有些位于肌腱與肌腹移行交接處,如孔最、郄門、溫溜、中都、築賓等;有些位于骨縫處,如陰郄、水泉、養老、金門等;有些位于肌腱與骨所形成的縫隙處,如會宗、陽交、外丘、交信、跗陽等。
功能特點 郄穴位于肌肉縫隙較狹窄的部位,對于控制及調節經絡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如果針灸刺激使郄穴部位的肌肉變寬,等于松弛了經絡縫隙,氣血流動的速度和流量都會增加。例如,胃痙攣劇烈疼痛,針刺梁丘後稍微撚轉,有感傳後胃痙攣立刻松弛。總之,郄穴可以理解為城市的交警或紅綠燈,可以控制交通流量,對氣血的運行起重要的調節作用。由于各經的氣化功能不同,各經郄穴的具體功效亦有差别。有些具有降逆作用,有些具有疏通作用,還有一些郄穴突出行氣之功,有的則表現為較強的止痛作用。
臨床應用
診斷作用 郄穴在生理上為氣血深聚之處,在病理上也是髒腑經脈病證的反應點,對本經所屬絡之髒腑及循行部位病證,可以切、循、扪、按郄穴,察其“應動”,以協助診斷。如心絞痛、胸膜炎患者,往往在患側手厥陰經郄門穴出現結節、結塊、壓痛;支氣管擴張導緻的咳血或痔瘡出血患者,可以在手太陰經孔最穴處出現縫隙變窄、硬結或壓痛反應;肝氣郁結、肝炎患者,在足厥陰經中都穴常可觸及硬塊或張力異常增高;痛經患者常常在足太陰經地機穴或足少陰經水泉穴有明顯結塊、壓痛。
治療作用 手三陰經郄穴有止血作用,可治療血逆上溢所緻出血症,包括衄血、咳血、吐血,也可用于氣機拘急引起的痛症。如孔最治療咳血效果非常好;郄門治療牙龈出血、鼻衄;陰郄治療咳血、盜汗、自汗等。足三陰經郄穴有疏理作用,可治療陰分水液、血液運行不暢而出現的病症,諸如小便不利、淋痛、痛經等。臨證治療痛經常用地機、中都,治療淋證尿血用水泉,女子崩漏用交信等,均因其有疏理作用。手三陽經郄穴有降逆作用,可治療氣逆、喘、呃逆,還可治療經筋拘急緊張疼痛病症。如《針灸甲乙經》記載“熱病腸澼,臑肘臂痛,虛則氣膈滿,手不舉,溫溜主之。腸鳴而痛,溫溜主之”;太陽經筋拘急引起的腰痛、頸椎痛取手太陽經養老等。足三陽經郄穴有止痛作用,可治療胸滿、脹痛、攣急作痛等。如胃脘痙攣性疼痛取梁丘,膽絞痛取足少陽膽經的外丘;尿道及膀胱結石造成的痙攣性疼痛取足太陽經的金門等。奇經八脈中陰維脈、陽維脈、陰跷脈、陽跷脈各有一個郄穴,其氣化涉及多條經脈,如陰跷、陽跷主要與人體運動功能相關,保持人體運動、平衡功能,陰跷郄穴交信和陽跷郄穴跗陽治療四肢關節疼痛不舉等症;陰維脈與任脈、沖脈、陰跷、足三陰經和足陽明經相聯系,聯絡維系全身諸陰經,陰維郄穴築賓治療陰血滞澀、嘔吐涎沬等症;陽維脈與督脈、陽跷以及手足之陽經相聯系,維系聯絡全身諸陽經,陽維郄穴陽交治療面腫、胸滿等症。
常用配伍
王居易老師臨證常單獨使用郄穴,在特殊病症中也會與其他腧穴配伍應用。
原郄配穴 适合由邪氣壅盛而使經氣郁結不通的急性痛症等。原穴(腕踝附近)可以從三焦經調動原氣,以增強本經氣化功能。郄穴是本經經氣深聚的位置,具有強大的疏通氣機作用。兩者配合可以治療正氣不足、邪氣盛的虛實夾雜病症。如肺氣虛弱引起的咳血,可用太淵配伍孔最;心氣虛引起的自汗、盜汗,可用神門配伍陰郄。
郄穴與五輸穴配伍 如陰郄、複溜是王居易老師臨證常用的一組對穴,陰郄為手少陰心經郄穴,可益心行氣、約束腎陰。複溜為足少陰腎經經穴,五行屬金,為腎之母穴。兩穴配合可益氣滋陰,使水火相濟,心腎相交,常用于心氣腎陰虛引起的自汗盜汗。如小兒髒腑失調而緻心腎陰虛的多汗、多動,可用此組對穴為主進行調治。此外郄穴還可以與合穴、井穴配合,起到宣通氣機、調節氣血運行的功效。
同名經郄穴配伍 臨證可以使用同名經郄穴配合協同增效,提高其降逆、疏利、行氣之功。如孔最、地機配伍,治療脾不統血所緻崩漏;郄門、中都配伍,治療厥陰郁結所緻乳房脹痛等。
郄會配穴法 筆者在臨床中還常用郄穴與八會穴配伍,稱為“郄會配穴法”。如哮喘發作,取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配氣之會穴膻中;咳血頓作,取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配血之會膈俞;急性胃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配腑之會穴中脘;頸項強痛,取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養老配筋之會穴陽陵泉等。
驗案舉隅
患者女,56歲,肺癌晚期,2012年4月6日初診。主訴:胸膈悶痛2個月。病起于晨起提物過重牽引胸部緻劇烈背痛,咳嗽,不能活動。後經醫者重拍背部,導緻胸膈閉塞不能呼吸。3天後拍片顯示:右肺門外上方有團塊狀密度增生物,密度不均,邊緣不清,後經專科醫院診斷為肺癌晚期。刻下:胸膈内灼熱感、乏力、嗜卧。餘可。苔白,舌淡,脈沉弦。
經絡診察:手太陰、任脈、手太陽、足少陰經異常。
治療:揲中府;針刺雙側孔最、膻中、複溜。
4月11日二診:症略減,治療同前。
4月21日三診:前日做氣管鏡檢查,症狀加重,症見氣短、呼吸困難、胸憋胸痛。針刺孔最、尺澤、太淵、太白。
5月3日~5月12日四至五診:胸痛不能平卧減輕,遇冷咳嗽,幹咳少痰。苔白舌淡。手太陰異常。針刺尺澤、列缺、照海;揲中府。
5月26日六診:右胸部脹痛,吸氣時刺痛已3天。伴咳嗽(無痰)。胸悶病已1周,自述遇寒加重,夜不能平卧。手太陰、少陰異常。揲中府;針刺右側肩貞、曲垣、太沖、尺澤、陰陵泉,雙側支溝、陽陵泉。
5月29日七診:遇寒則咳,無痰,胸脅痛,胸悶。苔白,舌胖,脈沉。點刺膈俞;針刺雙側孔最、列缺,右側支溝、陽陵泉。
6月2日八診:服抗生素點滴4天,咳已緩解,胸憋亦消失,手太陰陽明異常。針刺尺澤、手三裡、陰陵泉、足三裡,并處中藥四逆散加減,以疏肝理氣。
病患九診之後,胸悶、幹咳等症狀平穩,2個療程以後症狀基本緩解,但患者腫塊和淋巴結腫大仍存在。觀察至2013年3月30日,症狀穩定,諸症均不明顯。
按 該案選自《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是王居易老師經治病例。患者主訴是胸膈内有灼熱感,伴有乏力、嗜卧。經絡診察發現手太陰、任脈、手太陽、和足少陰異常。治療目的先止痛,清胸膈灼熱感。先揲肺經募穴中府,調節肺髒功能,孔最是手太陰經的郄穴,能止痛,膻中可理氣寬胸,治療胸膈的灼熱感。郄會配穴宣通胸肺氣機,複溜為足少陰腎經經穴,可滋腎陰。治療1次,胸膈灼熱已減輕。
從三診開始治療呼吸困難、氣短、胸憋悶脹痛等症。患者舌淡胖,屬太陰氣化不足,故取太陰經原穴太淵、太白,溫補肺脾,孔最止痛,尺澤調理本經氣機。第四到五診其他症狀已減輕,以治療幹咳為主。以列缺、照海為主穴加減。後又增加調暢肝膽氣機的處方,并處湯藥配合治療2個療程,取得了不俗的療效。
本案主要針對治療胸痛的腧穴配伍進行分析,王居易老師主要選取了手太陰肺經腧穴,并靈活運用了郄穴孔最的配伍方法進行治療。首診以孔最、膻中(郄會配穴)取得行氣止痛之效;後續以孔最、列缺(郄絡配穴)止胸痛、宣肺止咳;尺澤、孔最(合郄配穴)行氣止痛、宣肺止咳,并取太陰經原穴太淵、太白(原郄配穴)溫補肺脾,溫經止痛。揲法是一種推拿治療手法,操作時以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掌面相對捏提腧穴部位的軟組織,由深及淺分離皮脈肉筋骨組織縫隙,消除瘀滞,促進經脈氣血運行。在後期治療中,胸痛偶發時,以揲中府加針孔最(募郄配穴)治療,若胸痛位于任脈處,則取局部穴位如揲璇玑,都取得了顯著的止痛效果。可見掌握郄穴特性,針對病機靈活配伍,是臨證取得實效的關鍵。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