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一:牛××,女,38歲,教師。
不管冷熱,終日流淚不止,神疲少氣,動則氣短,面色㿠白,至今逾5年之久,曾多方治療不效。
檢查:經沖洗,淚道通暢,淚液清稀,舌質淡白,脈象虛弱。
辨證:肺氣虛弱,治節失調。
治則:補肺益氣,收澀止淚。
處方:(烊化)12克 炙馬兜鈴10克 10克 12克 炙冬花12克 炙10克 子15克 雲苓15克 15克 炙3克
二診:用藥15劑,方見起效。酌加15克,10克,15克,以收澀止淚。先後用藥共60劑,神爽力增,流淚始止。
醫案二:徐××,女,40歲,工人。于1975年10月24日就診。
雙眼流淚10餘年,先為遇風流淚,而後3~5年内無定時流淚。屢醫不效,并伴見腹脹納差,面色不華。
檢查:舌淡、苔白膩,脈象濡緩。
辨證:脾氣虛弱,運化失職。
治則:健脾祛濕。
處方:20克 6克 土10克 10克 10克 6克 密蒙花12克 五味子12克 甘草3克
服藥3劑後,淚止病愈。囑繼服原方3劑,以資鞏固。
按:《靈樞·五癃津液别》指出:“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清朝張隐庵提出:“五髒受五谷之津,淖注于外竅而化五液”,而淚為人體五液之一。眼“内包諸液,液出則為淚”,依此而知流淚的多少,每與髒腑的盛衰有關,所以臨床不能一遇流淚症,不加以審證求因就一味收澀止淚。應根據具體情況,審證選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