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上有一味名藥,不僅能治療飛蚊症,還能治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生翳内障等。這味名藥就是駐景丸。
藥物組成:菟絲子5兩(酒浸3日,曬幹,另外搗為末),車前子1兩,熟幹地黃3兩。
主治:肝腎俱虛,眼常昏暗,多見黑花(飛蚊症),或内生障翳,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等。
功效:久服補肝腎,增目力。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每天兩次,早上空腹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一次。
該方中菟絲子辛甘平,入肝入腎,為陰陽雙補妙藥。既能養陰通絡,又能如和風送暖,布散陽光,流通百脈,由此益精明目,治目暗視弱。 車前子甘寒,肝腎肺小腸均入,能以利尿作用将肝火往下拉,讓眼目所需之肝氣肝血柔和上注,目得肝血而能視。 熟地黃甘溫入肝腎,能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是補血滋陰,養肝益腎的名人。肝腎充則目明。 相比而言,菟絲子善攀爬,陰陽雙補,主動。熟地黃生土中,補陰而主靜。車前子,個子矮小,風從上方掠過,種子悠悠成熟,與上二味配,得天地之性,開合有度。可使肝腎得充,增強視力。方中楮實子、枸杞子、熟地黃、肉苁蓉、菟絲子等,多數均為滋補肝腎之品。目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視,腎精上注則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腎得充,目翳消除,從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夠常駐于目,故名駐景丸。中醫認為:肝氣通于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目為肝之外顯,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腎。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朦眩暈。該方在理肝血補腎陽的同時還能健脾胃,而脾為後天之本,與腎互為根本。且脾好也可化生氣血為肝所用與藏,從而與共起益精明目作用。駐景二字,即有讓景色永駐的含義。
加減駐景丸的制作,上藥各等份打為細末後,把蜂蜜放入鍋中加熱,等到蜜開始沸騰的時候把藥末放入鍋中制作成丸劑。如綠豆大,每次服10g,空腹溫黃酒送下,不喝酒用鹽湯也可。 若覺得制作丸劑較繁,亦可改為湯劑:去目川椒5g,餘藥各10g,水煎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