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博士講解:身體氣血充足的一個重要特征,很多人都忽略了 音頻:
00:00
12:49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六百二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洩,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久風為飧洩。”風氣進入中焦,時間長了之後就會變成飧洩。飧洩是什麼意思?就是指我們的吃什麼東西,保持着食物的原樣,大便又拉出來了。之前我們講《四氣調神大論》的時候講過∶“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如果是秋季沒有收好,到了冬季就容易腹瀉,這個時候東西收藏又收藏不好,這就是咱們之前最開始講《黃帝内經》逐字逐句跟大家講的時候,詳細的解釋了飧洩是什麼含義。
這個地方的飧洩其實就是完谷不化。張志聰認為∶“風乃木邪,久則内幹脾土而成飧洩,故曰春傷于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洩。”木代表肝,風氣要時間長了之後,肝木橫克脾土,脾胃為肝木所傷,時間長了之後就容易腹瀉,就容易完谷不化,脾胃氣就不足。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多不多?其實挺多,叫做肝脾不和。有些現在的都市人經常的肝郁,肝氣郁滞叫做肝郁,肝郁多了之後就傷脾胃,脾胃逐漸就弱,氣不足之後就腹瀉,完谷不化,就成為這種情況。
“脈風成為疠。”這個值得好好講講,疠指的是疠風,就是現在我們說的麻風病,其實已經沒有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風寒客于脈中,久而不去,就會變成麻風病,現在這種病不多了,咱們就不多講,但是在古代來講,麻風病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病,緻死率也非常高。在唐朝這種病人都非常多。所以“疠”在這個地方專門指麻風。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也就疾病變化多端,甚至是數不清的,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這段話就帶大家從頭到尾捋順到這裡,實際上這些内容都是我們在門診上經常會遇到的,除了最後一個“脈風成為疠”以外,其它都是經常遇到,風、瘅、厥,還有久風、脈風,這些病因所導緻的疾病在臨床上的體現,咱們現在在臨床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三條,第一個是“風成為寒熱”,一旦被風邪所傷之後,風邪本身不會變成什麼,它直接會化寒化熱,所以感冒了之後,經常有人問彭博士我感冒我吃點什麼?(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感冒分的非常細,從中醫來看,就分為寒和熱,寒當中還分為風寒和寒濕。熱分為内熱和虛熱,還是風熱,也不同,所以治療起來不一樣。有的時候寒當中夾着濕,熱當中還加着濕。這種情況就更多了,所以一定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所以我有時候一遇到微信當中問我怎麼治,我就非常頭疼。為什麼呢?僅通過文字、語音、圖片,很難判斷患者的具體情況,所以我們就需要進行嚴謹的判斷,最好能當面診斷,把脈,看舌苔,再詳細的問他的病情,看他的氣色,然後判斷出他的寒熱屬性,虛實、陰陽、寒熱、表裡,給他進行辨證才行。
第二個就是“厥成為巅疾”,氣往頭上走就變成巅疾,在這裡大家就理解,氣逆是不健康的狀态,氣順是健康狀态,所以人要是上了年紀之後,手腳都特别有力量,手腳都特别溫暖,這代表着身體健康。為什麼有時候我提倡大家練練内家拳、八段錦、易筋經,有一個原則是什麼呢?就是鍛煉四肢經絡的時候,它是怎麼樣?它叫梢節,樹梢的梢,把梢節的勁打通了之後,練完之後手都發熱發脹,這就是好事,說明氣血已經到梢節了,你再一看手指肚都脹起來了,氣血滋養手,手指肚都特别飽滿,指甲特别光滑紅潤,這說明練對了。練錯了變成什麼呢?有一些人練功的時候喜歡憋氣,憋氣的時候頭發脹,手腳還發涼,然後一看他手指肚都是癟的,你就知道這人肯定沒練對。所以中國的功夫有的時候一定是老師在旁邊看着,中國功夫不見得都是屬于競技,有的時候就是養生,讓身體健康長壽,是達到這樣一個目的。
經常這樣運動的話,他就不會高血壓,頭疼,腦子發脹,頭暈。因為氣血都到了梢節,但是有一些人一生氣,手腳冰涼,這就叫逆,氣血往上走,頭就開始疼,開始暈,這就叫厥。我以前專門講過造病,把這種病制造多了之後,變成癫疾,就是頭頂上出問題,經常高血壓,頭暈頭脹,無論是偏頭疼,還是神經血管性頭痛,原因是什麼?就是氣經常往上走,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古代人練功收功的動作都是從上往下合下來,就是讓氣順下來,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久風為飧洩”,可能我們現在遇到的久風很少,但是内風很多,肝木一旦抑郁了之後,就容易産生木郁,木郁成為邪風,内在的邪風,肝木橫克脾土就會讓脾氣受傷,脾氣受傷之後就經常腹瀉。有的人脾虛不是腹瀉,就變成渾身乏力,臉色蠟黃,還有脾虛的一系列症狀,語聲低微,食欲下降等等這些情況就會出現。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亞健康的狀态。亞健康不見得就是身體的問題,我們生活這麼好,風也吹不着,雨也淋不着,溫飽已經解決,所以跟古代那個饑寒交迫不一樣。李東垣就遇到了很多這樣饑飽勞逸的患者,這種患者的傷脾是真的傷了,吃不上飯也沒法休息,還疲勞和累。
現在人不是這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病呢?大多數都是情緒做怪,心理壓力大,焦慮。尤其是這幾年焦慮的患者越來越多,很多是來源于工作的,有的是來源于家庭的,有的是來源于孩子的,總而言之,每個人焦慮點不一樣,但是都比較焦慮。焦慮在古代叫做什麼?一個是憂思,憂思本身就傷脾胃。另外一個是肝郁,心情得不到舒暢,一天到晚總皺眉頭,總是不開心,皺眉頭都皺習慣了,他自己都覺察不到。
我曾經在臨床上提醒過好多患者,我說你沒事别總皺眉頭,他說彭博士,我皺了嗎?我說你可以拿鏡子自己照照,你從坐下來跟我說話到現在至少皺了十次,說一件事就皺一下。他說我自己怎麼沒感覺。實際上就是下意識,下意識這說明什麼?心裡不舒展,好久沒有舒心的笑一次了,他心裡一直有塊石頭在那壓,肝氣不舒暢,肝氣不舒暢之後就會橫犯脾土,木郁克土,土受克之後就腹瀉,《黃帝内經》叫微言大義,雖然說這叫久風為飱洩,實際上講的就是這種亞健康的表現,不見得一定是飱洩,但都是脾胃出了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我們聯系到現在的社會就會發現飱洩是一個表現,更多的是脾虛的表現。
所以我們看了《黃帝内經》,黃帝和岐伯對答,大家就知道,黃帝的這番發問∶“病成而變何謂?”其實就是講病機,我們把現代人的這種情況跟病機一結合就會發現,現代人的病機跟古代沒有太大的差别,隻不過是時空進行了轉化,名詞進行了轉化,實際身體的疾病都差不多,當然最後一個沒有,“脈風成為疠”,就是現在的麻風病,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就是這段話的含義以及一些細節跟大家的解釋。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六百二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