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有時候是幹咳,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有痰在裡面的。
有一大坨的,一口口像吐口水,嘩嘩嘩,
也有一點點的,粘結在氣管裡,很難咳出來,
甚至一粒粒的,好像一顆顆硬的種子……
顔色上,也是各種各樣,白的黃的,紅的黑的。
還有…嗯…綠的……
這些痰在呼吸道裡面,刺激到氣管,氣管不舒服,于是大腦發出指令,噴它!
各種原因産生了痰→刺激産生排痰沖動→咳嗽。
是這麼個思路。
為啥開篇彭大夫要說些廢話捏?
因為我要引出一個治療的指導思想:就是不要壓制,幾千年前祖先就知道,治水,堵不如疏。
我把這個道理引申到治療疾病上,就是,你要想辦法把病邪化掉,散出去,遠離我們的身體,而不是壓下去。
在引申到這個咳嗽的問題上,就是,見咳休止咳。
啥意思?見到咳嗽不要止咳?老彭你又想忽悠我啊!
唉,想做個好醫生真不容易。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啥呢?咳嗽是一個表現,如果你把這個咳嗽的表現壓下去了(比如用某些藥物,我可以很快把咳嗽壓下去,讓你不咳了——先不教你們,怕你們學壞),但是,你不咳了,不代表裡面的痰沒有了啊。
咳嗽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着急去止住它。
身體本來用咳嗽的反應去排掉這些不良産物的,你這麼一弄,哦豁。
所以,對于有痰的這一類咳嗽,化痰很重要,痰化掉了,咳嗽自然止了。
二陳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好久沒說這本書裡的方子了。
一共有4味藥,半夏,橘紅,茯苓,甘草。
但是煮的時候要加生姜和烏梅。算上可以說6味。
用于濕痰證。
藥少,力專。就是怼,濕痰。
注意啊,是濕痰,痰有很多種,這個方子針對濕比較重的痰。
這樣的痰有什麼特點呢?量多,容易咳出來,濕比較重,我以前寫過的,就容易影響脾胃,所以胸悶啊,不想吃飯啊,身體困重啊,頭暈惡心心悸啊,等等。
詳細表現可以看上面小黑闆。
給大家解一下這個方子: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橘紅:理氣行滞,燥濕化痰。
茯苓:健脾滲濕。
甘草+生姜:調和,輔佐諸藥。
烏梅:酸的,收斂的作用。前面主藥都是散的嘛。
有散有收,藥少,但是效果好。
這個藥因為藥少,我經常會合到其他藥裡面去。現代人痰濕大多都重,我用的很多。咳嗽有痰的,脾胃差濕氣重的,正所謂濕聚成痰,很好用。
劑量上,半夏我一般用9~12g,半夏有一定毒性,要注意。我常用法半夏,如果惡心想吐的厲害的,用姜半夏。橘紅我用12~15,茯苓12~15,甘草6。兒童減半。
烏梅是亮點,一個。稍微有點收的意思。不能用多,用多了酸收的厲害,斂邪。生姜7片。
古法是不拘時服。随時能喝,保溫杯走起。
但是這個方用藥還是溫燥為主,所以前面說過的燥咳,甚至有些内熱盛的,陰血虛的,用起來一定要慎重。
這個方子化痰濕效果很好。不僅僅可以用于咳嗽痰多,靈活運用,各種中醫辨證屬于有痰的病證都可以,比如有些胃不舒服,嘔吐的慢性胃炎,比如頭暈眩的梅尼埃病,隻要辨證沒問題就可以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