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高考文言文專項訓練

斷句、翻譯、文化常識精選習題彙編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1.【解析】 “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是個狀語後置句,“于郡中”是“聞”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吳廷尉”是專有名詞(“廷尉”是官職名,“吳廷尉”的意思是“姓吳的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召置門下”是一個事件,應與後面斷開,排除B。因此答案為C。

【參考譯文】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把他召到自己門下,非常寵幸喜愛。孝文帝剛即位時,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是天下第一,以前還和李斯是同鄉,并曾向李斯學習,于是就征召他擔任廷尉。吳廷尉于是說賈誼年紀很輕,非常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孝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将修缪公之業,東複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2.【解析】 由語境可知,“年雖少”與“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薦商鞅的話,“有”的賓語是“奇才”,不能斷開,排除A。“願王舉國而聽之”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此句語意連貫,中間不需要斷開,排除D。“聽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因此答案為B。

【參考譯文】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恰逢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說:“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公叔座死後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複失地,他就西去秦國,依靠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将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将,擊秦,拔五城。

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3.【解析】 畫線句中,“而有戰勝之名”中的“名”(名聲)與“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而君用起則是棄衛”中的“而……則是……”是一個固定結構,在“則是”前要停頓,與“棄衛”不能斷開,排除C。“疑之”的主語是“魯君”而不是“君”,排除A。因此答案為B。

【參考譯文】吳起,衛國人,侍奉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吳起率領軍隊抗擊齊國,大敗齊軍。魯國就有人說:“魯國是個小國,卻有着戰勝國的名聲,那麼各國諸侯就會圖謀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于抛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吳起這時聽說魏文侯賢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将,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餘衆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複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4.【解析】 解答時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根據其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和所起的作用,可以判斷出斷句的正确劃分。

【參考譯文】等到宣帝起兵要殺曹爽的時候,魯芝又率領他的手下過關斬将,沖了出去趕赴曹爽處,并勸曹爽說:“先生您處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獲罪被罷免,即使想拉一條狗又怎麼可以辦到(更不要說統領人)!如果能挾制天子保住許昌,倚仗帝王的威儀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馬,誰敢不聽從您呢!如果放棄這些離去,欲赴刑場,難道不令人痛心嗎?”曹爽懦弱疑惑沒有聽取魯芝的意見,于是身受殺戮。魯芝也受到他的牽連而被捕入獄,論罪當死,但他不争辯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很喜歡他,于是赦免沒有殺他,不久被起用為并州刺史。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

A.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B.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C.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D.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5.【解析】 比較四個選項,從斷得不同的地方排除選項。第一處“渙少好俠尚氣力”,“渙”作主語,“好俠”“尚氣力”結構一緻,并列關系中間要斷開,故排除C、D。再比較A、B,“儒學”是專有名詞,作“敦”的賓語,後面不應該斷開,故選B。

【參考譯文】王渙字稚子,是廣漢郪縣人。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王渙年少時喜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崇尚武力,多次與強悍輕捷的少年交往。後來才改變了自己的志向,鑽研儒學,學習《尚書》,研讀律令,大緻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擔任郡太守陳寵的功曹時,對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敢于決斷,即使對豪強大戶也絕不留情。陳寵因而名聲大震,被提升至朝中任大司農。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純禮字彜叟以父仲淹蔭知陵台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韓琦,琦曰:“範純禮豈不知此?将必有說。”他日,衆質之,純禮曰:“陵寝皆在邑境,歲時繕治無虛日,今乃與百縣均賦,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時用乎?”琦是其對。

A.純禮字彜叟/以父仲淹蔭/知陵台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B.純禮字彜叟/以父仲淹/蔭知陵台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C.純禮字彜叟/以父仲淹/蔭知陵台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D.純禮字彜叟/以父仲淹蔭/知陵台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6.【解析】 解答此類題目,最好能在初步理解該段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有時,若對該段文言傳記中的有些詞語不理解,則要根據一些特殊虛詞和句式,特别要根據文段中的動詞及其賓語進行斷句。在考場上,最節省時間的方法是排謬法。如“純禮字彜叟”是文言傳記常見格式,寫傳主的名時帶上字,四個選項斷句情況完全相同,故知此處斷句正确。“以父仲淹蔭”的意思是“因為父親範仲淹的恩蔭”,由此可知此處應斷句,于是可排除B、C。“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興建(時)”,這是一句話,應該斷句,所以排除A。由此得出答案是D。

【參考譯文】範純禮字彜叟,因為父親範仲淹的恩蔭,任陵台縣令兼永安縣令。永昭陵興建(時),京西轉運使把木材、石料、磚和工匠役徒攤派給一路,唯獨永安縣不接受命令。使者把事情告訴了陵使韓琦,韓琦說:“範純禮難道不知道這事嗎?一定會有解釋。”後來,衆人責問他,範純禮說:“陵寝都在永安縣境内,年年修繕管理,沒有閑着的時候,現在竟然讓各縣分攤賦役,怎麼比得上将賦役擱置,用它來供奉平時的用度呢?”韓琦認可了他的回答。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内諱,故以字行。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遺财祿秩,一不關豫。

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7.【解析】 首先,通讀選文,了解大意。其次,理清畫波浪線的句子中的人物關系。(1)謝弘微“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2)過繼後的叔父謝混有知人之名。(3)謝混向謝思誇贊謝弘微“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同時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童幼時”,提示語“曰”,虛詞“之”。

【答案】 D【參考譯文】

謝弘微,是陳郡陽夏人。父親謝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謝峻,是司空謝琰的第二個兒子,謝峻自己沒有兒子,就把謝弘微作為嗣子。謝弘微本名謝密,因為犯了嗣母的名諱,所以就用字來替代名。謝弘微孩童時期,精神端莊謹慎,遇上适當的時機才開口說話。過繼後的叔叔謝混以了解人聞名,見到謝弘微,認為他不同于尋常之人。謝混對謝思說:“這個孩子深沉早慧,将來定會成為才能出衆之人,能有這樣的兒子,可以心滿意足了。”謝弘微自己家裡一向貧窮、節儉,而嗣父家産業都很豐盈,但他隻承繼了嗣父的幾千卷書,其他遺産俸祿,全不過問。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後遂往複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8.【解析】 根據語境,“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軍李寶降之/不肯”,是說李氏不肯投降,“雲”後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趙氏有孤孫”的意思是“趙氏有獨孫”。“孤孫”指趙憙,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答案】 A【參考譯文】趙憙字伯陽,是南陽宛縣人。趙憙年輕時有節操。堂兄被人殺害,沒有兒子,趙憙當時十五歲,時常想着報仇。于是帶着兵器約好朋友,後來終于前去複仇。但是仇人們全部生了病,沒有人能抵抗。趙憙認為趁别人生病報仇殺人,不是仁愛的人所應做的,就暫且放過他們而離開了。臨走前回頭對仇人說:“你們如果病好了,應遠遠避開我。”更始帝劉玄即位,舞陰大姓李氏占據縣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軍李寶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說:“聽說宛縣趙氏有個孤孫趙憙,以信義聞名,我願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見趙憙。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許将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初選人調拟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将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A.初/選人調拟/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将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B.初選人調拟/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将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C.初選人調拟/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将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D.初/選人調拟/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将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9.【解析】 “初”為時間副詞,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應在其後斷開,據此排除B、C。“又不得訴長吏”的主語為“選者”,意思是“被選調的人又不能向上級官吏訴說”,因此“選者又不得訴長吏”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A。

【答案】 D【參考譯文】許将字沖元,福州閩縣人。考中進士第一名。宋神宗召許将入對,任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當初,選拔調動人才,先要經過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績。綜合考查時沒有法規,官吏得以改動文書做奸邪的事,被選調的人又不能向上級官吏訴說。許将上奏撤銷南曹,開放官舍用來接待前來上訴的人,士人沒有無理阻撓刁難的。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鬥門,洩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诘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诘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诘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诘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诘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0.【解析】 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首先,通讀選文,大緻了解整個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據畫波浪線的句子中主語的變換初步斷句,如“為政有能聲”的主語是公亮,“悉竄他境”的主語是“盜”,“不閉”的主語是“戶”,“亡橐中物”的主語是“使客”,“報”的主語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斷開,虛詞“耳”後面要斷開。這樣将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結合選項做出判斷即可。

【答案】 B【參考譯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晉江人。考中進士甲科,做了會稽縣的縣令。百姓的農田在鏡湖旁,常常擔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閘門,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管理鄭州,治政有能幹的名聲,盜賊都流竄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閉戶。曾經有使者丢失袋中東西,下公文追問盜賊,公亮上報:“我們境内沒有窩藏盜賊,大概是随從之人偷藏的。”(對随從)進行搜查,果然如此。

高三文言小專題複習——翻譯

1.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韋貫之,名純,避憲宗諱,遂以字行。舉進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貫之名薦于京兆尹李實者,實舉笏所記曰:“此其姓名也,與我同裡,聞其賢,識之而進于上。”說者喜,驟以其語告于貫之,且曰:“子今日詣實而明日受賀矣。”貫之唯唯,數歲終不往,然後竟不遷。永貞中,始監察禦史。有張宿者,有口辯,得幸于憲宗,為左補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為請章服。貫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其恩寵耶?”其事遂寝。宿深銜之,卒為所構,誣以朋黨,罷為吏部侍郎。 (據《舊唐書》《新唐書》删改)

1.[參考答案] (1)少(年輕時)、示(給……看)、素(一向)、願(希望)、是(這)、除(授予官職)、擢(提升)、使(出使)、假(授予,給予)

(2)(向李實)推薦(韋貫之)的人很高興,急忙把李實的話告訴韋貫之,并且說:“你今天到李實那裡去,明天就能受到慶賀。”要點:說者:推薦的人。驟:急忙。子:您。詣:到。

(3)這件事就停止不辦了。張宿對此懷恨在心,(韋貫之)最終還是被張宿陷害,誣陷他結朋連黨,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做了吏部侍郎。要點:寝:停止。銜:懷恨。構:陷害。卒為所構:被動句。

〖參考譯文〗

韋貫之,名純,避憲宗名諱,以字行于世。年輕時就考中進士科。德宗末年,有人把韋貫之推薦給京兆尹李實,李實舉起笏闆給人看他所記下來的名字,說:“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鄉,一向聽說他很賢能,希望認識他,然後引薦給皇上。”(向李實)推薦(韋貫之)的人很高興,急忙把李實的話告訴韋貫之,并且說:“您今天到李實那裡去,明天就能受到慶賀。”韋貫之維諾而已,但幾年中始終不肯前往,這件事之後他的官位也沒有升遷。永貞年間,韋貫之才被授任為監察禦史。有個叫張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憲宗的寵幸,被提升為左補阙。張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請求章服。韋貫之說:“此人已備受皇帝寵幸,為何還要再給他優厚的寵幸呢?”這件事就停止不辦了。張宿對此懷恨在心,(韋貫之)最終還是被張宿陷害,誣陷他結朋連黨,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做了吏部侍郎

2.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盧恺,字長仁,涿郡範陽人也。武帝諸屯老牛,欲以士。恺進谏曰:“昔田子方贖老馬,君子以為美談。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仁政。”帝其言而止。轉禮部大夫,為聘陳使副。先是,行人多從其國禮,及恺為使,一依本朝,陳人莫能屈。開皇初進爵為侯。歲馀,拜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事。會國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平,奏威陰事。恺坐與相連,上以恺屬吏。于是除名為百姓。未幾,卒于家。 (選自《隋書·盧恺傳》,有删改)

2.[參考答案](1)敕(命令)、簡(挑選)、享(犒勞)、以為(把它作為)、向(剛才)、虧(損害)、美(贊賞)、攝(代理)、未幾(不久)

(2)在這之前,使者多依從陳國禮節,等到盧恺擔任使者,全按本朝禮節,陳國人不能使他屈從。關鍵詞:先是(在這之前)、行人(使者)、從(依從)、及(等到)、一(全)、屈(使……屈從)

(3)适逢國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和,何妥揭發了蘇威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盧恺因與(蘇威)事牽連而獲罪,皇上把盧恺交給下屬官吏(治罪)。關鍵詞:會(适逢)、平(和睦)、陰事(隐秘的事情)、坐(因為)、屬吏(下屬官吏)

〖參考譯文〗

盧恺,字長仁,是涿郡範陽人。周武帝命令各營寨挑出老牛,想用來犒勞戰士。盧恺進谏說:“過去田子方贖買老馬,君子把它作為美談。剛才得到明令,想用老牛之肉犒勞戰士,恐怕有損仁政之名。”武帝贊賞他的話就作罷了。盧恺轉任禮部大夫,為出使陳國的副使。此前,使者多依從陳國禮節,到盧恺任使者,全按本朝禮節,陳國人不能使他屈從。隋開皇初晉爵位為侯爵。一年多後,盧恺任禮部尚書,兼管吏部尚書的事。适逢國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和,何妥揭發了蘇威一些隐秘的事情。盧恺因與(蘇威)事牽連而獲罪,皇上把盧恺交給法吏(治罪)。于是将他削職為民。不久,盧恺死在家裡。

3.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隴上,挾冊以誦。登嘉靖八年進士,授行人。帝崇飾禮文,爵使王府還,上言:“臣奉使湖廣,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食之。假令周公制作,盡複于今,何補老羸饑寒之衆!”奏入,被旨。久之,擢禦史,母老乞歸養。母喪,服阕,故官。先是,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屢疏請賀,禦史鄞人周相疏言:“河未清,不足虧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張大文飾之,佞風一開,獻媚者将接踵。願祭告,止稱賀,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時以。”(選自《明史·楊爵》,有删改)

3.[參考答案](1)辄(總是)、方(正)、因(趁機)、使(出使)、殍(餓死的人)、俞(答應,允許)、以(因為)、服阕(服喪期滿)、起(被起用)、使(使者)、屢疏(多次上書)、抗(抗拒,反駁)、罷(停止)、聞(報告上級,奏報)

(2)即使讓周公制定的禮儀在今天全都恢複了,對這些衰老、瘦弱、饑餓、寒冷的百姓又有什麼補益呢!要點:假:即使。制作:制定。補:補益。盡複于今:狀語後置。何補老羸饑寒之衆:賓語前置。

(3)黃河沒有變清,不值得虧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谀喜事的大臣誇大文辭美化這件事, 谄佞逢迎的風氣一旦開始,獻媚的人将接踵而至。要點:張:擴大,誇大。飾:裝飾,美化。佞:谄佞逢迎。

〖參考譯文〗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20歲時才開始讀書。家裡貧窮,燒柴來代替蠟燭。到田間耕作時,總是帶上書來誦讀。嘉靖八年他考中進士,被授予行人的職務。皇帝當時正崇尚禮儀,楊爵趁着出使王府回來,向皇上進言:“臣奉命出使湖廣,看到百姓滿臉饑色,提着筐子拿着刀,割取路邊被餓死的人的屍體吃。即使讓周公制定的禮儀在今天全都恢複了,對這些衰老、瘦弱、饑餓、寒冷的百姓又有什麼補益呢!”奏書呈上後,得到皇上同意。過了很久,提升為禦史,因為母親年老請求回家贍養母親。母親死後,守孝期滿,回朝擔任舊職。在這以前,嘉靖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變清,皇帝派人祭祀黃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多次上書請求祝賀,禦史鄞人周相上奏書反駁說:“黃河沒有變清,不值得虧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谀喜事的大臣誇大文辭美化這件事,讒佞的風氣一旦開始,獻媚的人将接踵而至。希望取消祭告,停止稱賀,下令天下的臣子和百姓不要奏報祥瑞,水災旱災蝗災随時奏報。”

4.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範延光,字子瑰,臨漳人也。明宗時,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陽,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見,若緩之使得為計,則城堅而難近。故人之未備者,莫若急攻,臣請騎兵五百,馳至城下,以神速之。”乃騎兵五百,自暮疾馳至半夜,行二百裡,戰于城下。守殷死,汴州平。明年,遷樞密使。明宗問延光馬數幾何,對曰:“騎軍三萬五千。”明宗曰:“吾兵間四十年,在太原時,馬數不過七千,今有馬三萬五千而不能天下,吾老矣,馬多奈何!”延光曰:“臣嘗,一馬之費,可養步卒五人,三萬五千匹馬,十五萬兵之食也。”明宗扶髀歎曰:“肥戰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選自《新五代史》)

4.[參考答案] (1)幸(到)、乘(趁)、莫若(不如)、駭(使……害怕)、以(率領)、幾何(多少)、奈何(怎麼樣)、因(趁機)

(2)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剛剛顯現,如果延緩對他的進攻就會使他能夠做好安排(實施計謀),那麼就會城防堅固難以接近。關鍵詞:見(顯現)、若(如果)、緩(延緩進攻)、得(能夠)、則(那麼)

(3)明宗拍着大腿感歎說:“使戰馬肥而讓士兵瘦,這是我慚愧的地方。”關鍵詞:髀(大腿)、肥(使……肥)、瘠(使……瘦)

〖參考譯文〗

範延光,字子瑰,是臨漳人。明宗在位時,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視,走到荥陽,朱守殷反叛,範延光說:“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剛剛顯現,如果延緩對他的進攻就會使他做好安排(實施計謀),那麼就會城防堅固難以接近。因此,趁着敵人沒有防備,不如急速攻城,我請陛下撥騎兵五百名,疾馳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騎兵五百名,從傍晚驅馬飛奔到半夜,跑了二百裡路,與守殷的軍隊在城下作戰。朱守殷被殺,汴州平定。第二年,範延光升任樞密使。明宗問範延光戰馬有多少匹,他回答說:“騎兵三萬五千名。”明宗說:“我在軍隊中四十年,在太原時,馬匹的數量不超過七千,現在有戰馬三萬五千匹,卻不能統一天下,我老了,馬匹再多又怎麼樣呢?”範延光乘機說:“我曾經計算過,一匹馬的耗費,可以養活步兵五人,三萬五千匹馬的消耗,相當于十五萬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歎說:“使戰馬肥而讓士兵瘦,這是我慚愧的地方。

5.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繼試,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時丞相史彌遠以爵祿縻天下士,德秀慨然曰:“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遂力請為江東轉運副使。嘉定十年,以右文殿修撰泉州。泉多大家,為闾裡患,痛繩之。海賊作亂,将逼城。官軍敗衄,德秀祭兵死者,乃親授方略,之。複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要害處,以備不虞。 (選自《宋史·真德秀傳記》,有删改)

5.[參考答案] (1)累官(多次升官)、方(正)、去(離開)、出(出京)、知(主持、管理)、大家(豪富之家)、痛繩(嚴厲地制裁)、敗衄(挫敗)、禽(擒獲)

(2)我們這類人應該趕快離開這裡,讓朝廷知道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屬的人。關鍵詞:吾徒(我們這些人)、去(離開)、廟堂(朝廷)、從官(屬官、下屬)

(3)(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詳細察看地形地勢,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駐守,來防備意外的情況。關鍵詞:審(詳細)、形勢(地形、地勢)、屯(駐紮、防守)、虞(意料、預料)

〖參考譯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宋甯宗慶元五年(1199)考中進士,接着又考中博學宏詞科。他逐步升任至中書舍人,兼太常少卿。當時,奸相史彌遠正用高官厚祿籠絡天下的讀書人,真德秀感慨地說:“我們這類人應該趕快離開這裡,讓朝廷知道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屬的人。”于是極力請求離開朝廷,出京任江南東路轉運副使。宋甯宗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憑借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擔任泉州知州。泉州有許多豪富之家,為患鄉裡,真德秀嚴厲地制裁他們。海盜在泉州近海作亂,将要逼近州城。官軍遭受挫敗,傷亡慘重。真德秀祭悼陣亡的将士,并親自傳授應敵策略,終于擒獲賊首,戰勝了海盜。(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詳細察看地形地勢,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駐守,來防備意外的情況

6.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馬默,字處厚,單州成武人。登進士第,調臨濮尉,知須城縣。縣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府,之客,阖府皆驚。後守張方平貴,掾屬來前,多閉目不與語。見默白事,忽開目熟視久之,盡行其言,自是诿以事。治平中,薦為監察禦史裏行,遇事言無顧。刑部郎中張師顔提舉諸司庫務,繩治不法,衆吏懼搖,飛語去之。默力陳其,曰:“惡直醜正,實繁有徒。今将去積年之弊,以興太平,官必先舉其職。宜崇獎師顔,以忠勤,則屍素括囊之徒,知所勸矣。” (選自《宋史·馬默傳》)

6.[參考答案] (1)趨(到)、取(抓捕)、杖(用棍棒打)、次(處所)、素(向來)、掾屬(下屬官吏)、辄(就)、提舉(掌管)、繩治(懲治)、讒(說壞話陷害)、故(……的原因)、厲(鼓勵)

(2) (張方平)看到馬默來報告事情,忽然睜開眼睛仔細地看了他很久,都按照他說的實行,從此把事情委托給他。關鍵詞:白(禀告、報告)、熟(仔細地)、诿(通“委”,委托交付)

(3)嫉恨陷害正直之人,實際上有很多。現在要革除多年積累的弊端,來振興太平,必須首先讓官吏履行自己的職責。關鍵詞:惡(嫉恨)、醜(厭惡)、正、直(形名,正直的人)實繁有徒(成語,意思是實在有不少這樣的人)、去(革除)、積年(多年)、舉(履行)

〖參考譯文〗

馬默,字處厚,單州成武人。考中進士,調任臨濮縣尉,不久又任須城知縣。須城是郓城的治所,郓州的小吏犯了法不能拘捕,馬默到官府,把他抓起來在會客的地方用棍棒打,全府的人都震驚。後來的知州張方平向來顯貴,下屬官吏來到他面前,他大多閉着眼睛不搭理他們。看到馬默來報告事情,忽然睜開眼睛仔細地看了他很久,都按照他說的實行,從此把事情委托給他。治平年間,張方平回到翰林院,推薦馬默為監察禦史裏行。(馬默)遇到事情就直言無所顧忌。刑部郎中張師顔掌管各部府庫,懲治不法之徒,衆官吏恐懼,以流言蜚語陷害他使他離去。馬默盡力陳述其中原因,說:“嫉恨陷害正直之人(的人),實際上有很多。現在要革除多年積累的弊端,來振興太平,必須首先讓官吏履行自己的職責。應該獎勵張師顔,鼓勵忠正勤勞的人,居其位而不理其事者,就知道應當勤勉了。”

7.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為沙園所百戶先生。父貧,不聽就外傅,時提其耳命之曰:“兒識字記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檢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馬,或擘弓作霹靂聲,招搖江市中。時沿海寇舶出沒,遠近震駭。諸将領集戟門下,議戰守策。或或否,首鼠兩端。先生時闌入扺掌陳說,仰指天而俯畫地,語剌剌若燭照數計。衆皆目之,尋先生去。宿将之,曰:“酒徒耳,何足成敗事,奚以喋喋為?”居無何,而先生所論畫皆中的,于是衆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選自何白《邱雨川先生傳》)

7.[參考答案] (1)故(原來)、外傅(老師)、安用(何必要)、兀兀(勤奮刻苦的樣子)、震駭(震驚)、日(每天)、唯(同意)、闌入(擅自闖入)、扺掌(拍着手掌)、攝(使……懾服)、宿将(老将)、直(認為……正直)、策(謀劃;策劃)、奚以(憑什麼)

(2)先生生性不檢點約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們一起手握長矛騎着馬,有時拉琴弓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聲響,在瀕江的市集上誇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關鍵詞:檢束(檢點約束)、槊(長矛)、或(有時)、招搖(張揚炫耀以引人注意)句式:招搖江市中,狀語後置句

(3)沒過多久,先生所談論籌劃的事情都應驗了,在這時衆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卻世情之人。關鍵詞:無何(沒多久)、中的(應驗)、于是(在這時)、忘世(忘卻世情)

〖參考譯文〗

邱雨川先生,字羲瑞,家族世代擔任沙園所百戶先生。邱雨川先生的父親原來很貧困,不允許他接受老師的教育,時常提着他的耳朵命令他說:“小孩識字隻要記住姓氏就可以了,何必要勤奮刻苦地學習成為老博士呢?”先生生性不檢點約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們一起手握長矛騎着馬,有時拉琴弓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聲響,在瀕江的市集上誇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當時沿海地區倭寇的船隻出沒,遠近地區的人都很震驚害怕。各位将領每天聚集到軍門下,商議戰和守的策略。有人同意有人反對,遲疑不決。先生這時擅自來到軍門下,拍着手掌陳說自己的辦法,仰頭手指天空又低頭在地上畫着,言語铿锵準确好像用燭照着,按數計算着一樣。大家都用嚴厲的目光使他懾服,不久先生走了。老将不認為他是一個正直的人,說:“他隻是一個酒徒罷了,怎麼能夠談論成敗之事,為什麼他還喋喋不休呢?”沒過多久,先生所談論籌劃的事情都應驗了,在這時衆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卻世情之人

8.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公姓陶氏,名永恕,字廷德,系出晉淵明之後。永恕生于正統丙辰十月二十八日,為人性仁厚,笃于孝友遇有乏則周濟之,力弗克償,取券還之,人感其行惠,率稱為長者。官道經銅梁山麓約一裡許,地多卑窪沮洳,一雨則泥淖胫,公為鸠工伐石,土築堤,栉比方石修砌之,道路遂平,行者便。他若名山福地,有所興造,辄捐資助力,以其成。其樂善好施又如此。弘治戊申大旱,出白金若幹兩,助官籴谷以濟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選自《大明故義官陶公墓志銘》)

8.[參考答案] (1)孝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卑窪(低窪)、沮洳(潮濕)、沒(淹沒)、鸠工(召集工人)、畚(用簸箕)、栉比(排列整齊)、稱(稱贊)、相(幫助)

(2) (陶公)遇到窮困的就周濟他們,沒有能力償還的,就取出借據還給他們,人們被他所做的好事感動,都稱他是有德行的人。關鍵詞:乏(形名,窮困的人)、克(能夠)、券(借據)、率(都)、長者(有德行的人)

(3)(陶公)拿出白金若幹兩,幫助官府買進糧食來救濟百姓,按慣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關鍵詞:籴(買)、奉例(按着慣例)、拜(被授予官職)

〖參考譯文〗

公姓陶,名永恕,字廷德,是晉代陶淵明的後人。永恕生在正統丙辰十月二十八日,為人性情仁厚,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方面是切實淳厚的。遇到窮困的就周濟他們,沒有能力償還的,就取出借據還給他們,人們被他所做的好事感動,都稱他是有德行的人。經過銅梁山麓的官道大約有一裡,地面大多低窪潮濕,一下雨,泥淖就淹沒小腿,陶公為這條路召集民工開挖石方,用簸箕運土修築堤壩,将方石排列整齊進行修築,道路于是平整了,行路的人都稱贊方便。其他像名山福地,有所興造,就捐錢出力,來幫助他們完成。他樂善好施也像這樣。弘治戊申大旱,(陶公)拿出白金若幹兩,幫助官府買進糧食來救濟百姓,按慣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

9.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公諱錫,字昌齡。曾祖钊,祖易從,父再榮,皆弗。公以天聖二年進士家和州曆陽、無為巢二縣主簿。改鎮江軍節度推官。杭州仁和縣。籍取兇惡,戒以不改必窮極案治,而治其餘一以仁恕,故縣人畏愛之。知舒州,常平、廣惠倉以陳、許流人。計口量遠近給食遣去,者率錢買香焚之府門以公,至或感泣。初,提點刑獄恐聚流人為盜,又惜常平、廣惠倉,數牒止公,不聽。佐屬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門留之,薄暮,與争門乃得出,遂以老告緻事。 (選自王安石《宋尚書司封郎中孫公墓志銘》)

9.[參考答案] (1)仕(做官)、起(被起用)、發(打開)、活(使……活命)、去(離開)、祝(為……祈福)、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2)孫公按照名冊抓捕行兇作惡的人,告誡他們不改變一定極其嚴厲地核查懲治,但是對于其他事務都用仁愛寬容的态度治理,所以縣裡的百姓都敬畏愛戴他。關鍵詞:籍(名狀,按照名冊)、取(抓捕)、兇惡(形名,行兇作惡的人)、戒(告誡)、案(審查)、一(全)、故(所以)

(3)等到被替代離去,州裡的百姓關閉城門挽留他,傍晚時,與百姓争搶着才出了城門,便用告老還鄉的方式退休。關鍵詞:比(等到)、阖(關閉)、薄暮(傍晚)、乃(才)、遂(就、便)、緻事(退休)

〖參考譯文〗

孫公名為錫,字昌齡。曾祖叫孫钊,祖父叫孫易從,父親叫孫再榮,都沒有做官。孫公憑借天聖二年進士的身份被起用做和州曆陽、無為巢縣二縣主簿。後來改任鎮江軍節度推官。擔任杭州仁和縣知縣。孫公按照名冊抓捕行兇作惡的人,告誡他們不改變一定極其嚴厲地核查懲治,但是對于其他事務都用仁愛寬容的态度治理,所以縣裡的百姓都敬畏愛戴他。任舒州知州,打開常平、廣惠的糧倉發糧,使陳、許兩縣的流民活了下來。根據流民的人口數量、路途遠近分發糧食打發他們回鄉,離開的人都用錢買香火在府門前燒香以為孫公祈福,有的人甚至感動得流淚。起初,提點刑獄害怕聚集的流民會成為盜賊,又愛惜常平、廣惠倉的糧食,多次派送文牒制止孫公的做法,但孫公沒有聽從。下屬官員都争着說:“不可以這樣做。”但孫公依然如故。等到被替代離去,州裡的百姓關閉城門挽留他,傍晚時,與百姓争搶着才出了城門,便用告老還鄉的方式退休

10.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文中加标注的詞句。

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學,好屬文,性敏惠,博覽子史。肅宗即位,急于軍務,諸道廉使随才擢用為度支郎中。載智性敏悟,善奏對,肅宗嘉之,委以國計,俾充使江、淮,都領漕挽之任,尋加禦史中丞。内侍魚朝恩負恃權寵,不與載,載常憚之。大曆四年冬,乘間密奏朝恩專權不軌,請除之。朝恩驕橫,天下鹹怒,上亦知之,及聞載奏,适會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載謂己有除惡之功,是非前賢,以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選自《舊唐書》一一八卷)

10.[參考答案] (1)屬文(寫文章)、子史(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曆史方面的書籍)、擢用(提拔任用)、入(入朝)、負恃(依仗)、權寵(權勢、恩寵)、協(合作)、間密(暗中)、适(恰逢)、會(符合)

(2)元載天生聰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對答,肅宗嘉獎他,把有關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辦理。讓他充任使節赴江、淮,總領漕運職務,不久加官禦史中丞。關鍵詞:對(回答)、嘉(嘉獎)、委(委托、交付)、俾(讓)、充(充任)、都領(統領)、漕挽(水運和陸運)、尋(不久)(3)魚朝恩伏法。元載以為自己有清除惡人的功績,(元載就)貶低前賢,認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關鍵詞:伏法(判處死刑)、謂(認為)、是非(偏義複合詞,非議、貶損)、以為(認為)才略(才能、謀略)、莫己之若(賓語前置句式)

〖參考譯文〗

元載是鳳翔岐山人,家境本來寒微。(他)自幼嗜好學習,喜歡寫文章,性情敏捷聰慧,廣泛閱讀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曆史方面的書籍。肅宗即位後,急于處置軍務,(命令)各道廉使量才提拔屬官。元載入朝任度支郎中。元載天生聰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對答,肅宗嘉獎他,把有關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辦理,讓他充任使節赴江、淮,總領漕運職務,不久加官禦史中丞。内侍魚朝恩依仗權勢、自負恩寵,不與元載合作,元載常常怕他。大曆四年冬,元載趁機密奏魚朝恩專權,行為不軌,請求将他除掉。魚朝恩驕縱霸道,天下人都憤怒,皇帝也知道,等聽到元載的上奏,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大曆五年三月,魚朝恩伏法。元載以為自己有清除惡人的功績,貶低前賢,認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沒有誰比得上自己

高三語文小專題複習——古代文化常識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别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B.诏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後,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治管理。

1.【答案】 A【解析】 “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錯誤,在諸子百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号或文字并塗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2.【答案】 B 【解析】 “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錯誤,文中的“湯武”是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殷纣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斂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合衆多部族與商激戰,滅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令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掌全國的軍政大權。

3.【答案】 C【解析】 “韓、趙、燕”錯誤,應是韓、趙、魏。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後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B.“阙”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稱,赴阙也指入朝觐見皇帝。

C.“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台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裡指魯芝的謙讓行為。

4.【答案】 C【解析】 “'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台階”錯,應是“踏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寝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因稱即位行事為“踐阼”。同時“踐阼”沒有“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的含義。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

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後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5.【答案】 D【解析】 命題者從文本中選出四個詞語,并對它們加以解說。此類詞語大多或在課本中常見,或在現代生活中也有使用,加之隻要求選出一個錯項,因此難度适中。D“師”單用沒有國都之意。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後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後,還需設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

B.“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

D.禦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禦”字,如禦玺指皇帝印信。

6.【答案】 C【解析】 A“陵寝”出現在文本“陵寝皆在邑境”中,此外還有“知陵台令”中也有所涉及,由此可知此項解說正确。B“株連”出現在文本“命釋其株連者”中,根據前文所講範純禮的寬容,可推斷此項解說正确。C對“尹”的解說找不出錯誤,但後面所舉“令尹”的例子則和《屈原列傳》中的相關内容不合,在《屈原列傳》中,“令尹”是楚國執政官名,相當于宰相,可知此項解說錯誤。D“禦名”出現在文本“诜誣其辄斥禦名”中,既然因為“辄斥禦名”而罷官,便不難知道此項解說的正确性。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隻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裡強調未用東鄉君家錢财營葬。

7.【答案】 B【解析】 對于文化常識類題目,考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順利完成。有時也可以根據文本意思進行推斷。B姻親,是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血親,是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以具有共同祖先為特征的親屬關系。從原文“中外姻親”一句看,這裡的姻親應包含血親,血親隻是姻親的一部分。所以,“它與血親有同有異,隻是血親中的一部分”說法錯誤。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職,後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關進監獄,然後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代泛指首都。

8.【答案】 B【解析】 “收考”指拘捕拷問。“考”是拷問的意思。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号,指在最高級别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9.【答案】 C【解析】 “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說法不準确,皇帝近侍的職位一般都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對帝王的影響也不一定很大。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内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确定儲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後來改國号為遼,先後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争端。

10.【答案】 C 【解析】 本題涉及古代官職、君主制度、古國情況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