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出靈精解下葬全書》

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裡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着的人安甯。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着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内涵。
《喪葬習俗》
現在的東北市縣農村的喪葬習俗可謂十分複雜,舊的禮儀和行拜是相當于部分年輕人都不懂,就是有點年紀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親人也得現學現賣。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說風俗不一樣,這可能也與古時的齊魯禮儀之邦有關。舊時新泰喪葬有停靈,戴孝,潑湯,入殓,出殡,下葬,圓墳,過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現在更重視,親人去世,告知(請)家族人員前來幫忙,在去請執事客,舉重頭,廚師人員,到齊後與家人商量和決定出喪日期,然後安排報喪人員,安排趕集人員,租賃喪事用的爐子,凳子,茶壺茶碗,酒盅筷子,紮蓬的架子,碟子(盤子),預計多少個席,在誰家坐席。安排買煙.白布.和日常用品等。安排做衣服等。
出喪那天有治喪人員名單(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負其責做好)
總負責人員:
執事人員:
内櫃人員:
外櫃人員:
領升人員:
安客人員:
廚房人員:
刷碗人員:
摘菜人員:
領客人員:
舉重人員:
茶爐人員:
湯酒人員:
堂職人員:(負責酒席桌)
茶屋人員:
茶桌人員:
供轉人員:(端菜)
看車人員:
家族人員:
女同志幫忙人員:
主要工作:撕三升。
縫香帽子。
縫孝衣。
裱鞋。
撕包頭。
縫罩衣。
給去世者按民間風俗準備辦理帶走的物品。
事先沒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組織人員做。
停靈:就是将去世的親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頭朝南)
潑湯(攉湯):就是去世者兒女們和送喪的親戚到土地廟攉
湯。
行拜:出喪那天來的親戚要去世者“行”(九個頭)。這個行拜當中禮節很講究,是根據親戚的遠近而定“行”的禮節,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給去世者鏡面。
出殡:親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車上,事先安排人員護送去世者到火葬場火化。(來送喪的親戚可以回去了)
下葬:就是火化後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幫忙人員坐席,家族人員伺候。(家族人員對明天圓墳和送進行安排)
圓墳:就是出殡的第三天,安排家族人員早上一早先到林上遊墳,吃了早飯後去世者的兒女們和家族人員到林上圓墳。吃了中午飯,安排家族人員送去世者閨女(已出嫁)回婆家。晚上承老:内外櫃人員,舉重頭,執事客等重要人員在去世者家裡坐席,稱為承老。
守期:從一七到四七都燒紙,五七那天到林上燒(提前安排紮劄彩),
五期那天 《一》親戚 《二》家族人員《三》幫忙人員到林上上墳,中午坐席,并告知明天回敬。
五期的第二天回敬:就是去世者的兒子和家族人員分工去五期來上墳的親戚家裡,稱為回敬。
百日:就是去世者100天,前一日99天'短百日'到林上上墳。
祭日:就是去世者的周年過一天'長周年'到林上上墳。
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着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着聲音歸來。
=================================================
===
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吊唁儀式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針挂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緻'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入殓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殡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停 屍 儀 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則,就是'光着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滿漢族叫做'送終'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裡,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複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裡,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後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着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颠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裡,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征意義。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這種錢隻有在陰間才有價值,隻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隻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幹幹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隻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着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後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北方叫做'倒頭雞'。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屠夫,那麼他臨死之前,家裡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僞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陰間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東北隻有接生婆臨死之後手要用一塊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同時,家裡人還要在死者的嘴裡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北方即壓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東北叫'三斤六兩紙'。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鮮族人叫'壓口米'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着空嘴、餓着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報喪儀式
停柩一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後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紮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号。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内,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裡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後,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鬥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後馬上回家。當外婆家裡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着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
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挂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确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這就是 '倒頭紙',也叫'過頭紙'。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别的不同來決定懸挂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挂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挂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隻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後,讨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後就馬上回去。
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着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後,問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後,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隻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時終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幹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殓,遵禮成服,謹擇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後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類的文字。
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雲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号'來報喪。竹号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隻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後兩種則是屬于後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裡拄着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在漢族的觀念裡,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入斂儀式
吊唁舉行完畢之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殓儀式。
入殓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門裡。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裡,然後鋪設好斂床,接着舉行着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發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後,親屬用被子把屍體裹上,然後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後,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屍體上,然後蓋上被子,覆蓋好屍體。
在民間的習俗裡,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殓衣又忌諱用皮毛制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于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屍'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屍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别。殓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殓衣帶有'陽'的意思,對于在陰間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後,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後,'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裡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詐屍。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屍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意味着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一别,所以舉行大殓儀式非常隆重。
收屍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諱用柳木。松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緻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後,擱在那裡不能移動,俗說随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
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後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然後在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闆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闆上鋪黃绫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鏽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托了這種意思。
當主人'奉屍斂于棺'的時候,是最能表現也最需要抒發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間的講究是讓死者左手執金,右手握銀。多是讓亡人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或銀#子;而窮人就隻好放些銅錢,或當時社會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銅子、小鋼闆之類。最不濟也得給亡人手裡放一塊手絹。所以,曆代的陵墓都有過盜掘的現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來無數觊觎者。
為了保證亡人能夠落個屍首完整,據說,凡是亡人生前從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都應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時,脫落的牙齒,以及小殓沐浴時所剪下來的指甲。這時,家屬必須把它們放入棺内。還有,過去有太監因為'淨身'而割下來的生殖器,也要在這時候放入棺内,說是'來生要脫生個整身子'。
屍體、殉葬物放妥後,接着要釘棺蓋,民間稱為'鎮釘'。鎮釘一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說這樣能夠使後代子孫興旺發達。
入殓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入殓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吊唁儀式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吊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迎送如禮。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針挂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緻'字樣的紙條。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挂白桌衣,桌上擺着供品、香爐、蠟台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殓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隻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
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隻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後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後院高頂為'殿',前院低頂為'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卷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曆來都用數層席箔裡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模大小不一。由于在這期間,吊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生擁擠,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吊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裡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
在浙江一帶,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吊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親屬聽見鼓聲就嚎哭迎接。來吊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然後垂淚痛哭。有的地方就隻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隔一會而敲一記,說是銅磬響一聲,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靈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連連敲,不然死者亡魂就會匆匆踉跄。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洋溢着整個靈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吊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稱為'拜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親屬除了香、紙外,必須備豬頭、鵝為祭禮,當送祭禮前來吊唁的人到來時,有些還哭唱出來生前與死者的友好關系,囑咐亡魂應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豬頭、鵝兩樣為一幅,到時一副供奉靈前,然後從上輩到小輩按順序拜祭。死者的子孫全體跪于靈前,拜吊痛哭。而甯波一帶的吊唁禮儀則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風趣。靈前擺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豬頭作頭,熟豬肺和豬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飾着彩帶的白鲞,用熟豬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雞制作成的鳳凰,悲悲切切的靈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藝博覽,是家眷對亡靈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願。吊唁開始,爆仗齊鳴,禮儀程序非常有講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親疏尊卑為順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後,專門設一贊禮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東面。另外設一個贊禮生立在西面。最後,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禮儀的結束。
現在城市,吊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别和開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身着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緻哀,而後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主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哭喪儀式
擇日儀式之後便要哭喪。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殡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出殡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裡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确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曆代孝子賢孫們得慣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職業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收入不菲。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績,勸導後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并有哭喪歌舞儀式。彜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屍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着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邪。最早由執绋者唱挽歌送喪的風俗,起源于漢代。确切地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裡》。而且分别規定了《韭露》是為王公貴人出殡時唱;《蒿裡》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時唱。這兩首通行西漢的挽歌,相傳是田橫門客的作品,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詞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複活,人死一去何時歸?'《蒿裡》的歌詞是:'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挽歌入禮,在漢晉時代興起,到南北朝時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習俗流行起來之後,唱挽歌的場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達心中的痛苦,對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種宣洩。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随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着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歎自己的苦難身世。至于套頭,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别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着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僵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隻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着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财的意思。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麼樣,入殓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殡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後唱'床祀經'。唱'亭子經'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台的時候,要唱'靈台經'。
這種唱經的習俗大多由女性來主持,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平安的到達陰間。
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複生。三天還不能複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于當時喪禮繁缛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殡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并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隻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别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注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争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争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甯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隻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裡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紮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竈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忏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借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着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招魂、送魂儀式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着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于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着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着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後從屋的後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着'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着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裡,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用大幡來作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風飄飄,取其纏綿的意,魂魄就能夠循着這飄揚的幡蓋歸來。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們的顔色和形狀各不相同。像滿族旗人的幡的顔色,是根據喪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别來決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傳統戲時所舉的大旗一樣,中間挂着緞子繡的軟片,繡着一條大龍。外邊因為飾着彩球下垂,所以俗稱叫'嘟噜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葉寶蓋,中間是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中間鑲着絨腰,幡有一丈長。另外有從寶蓋挂下的兩個窄條,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紅漆架子的中央。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繡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稱為'官銜幡'。據說,招魂後死者的靈魂就依附于這塊靈牌之上。幡的下座兩邊有穿杠的繩套。以便于出喪的時候由杠夫擡着,走在最前面導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門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門的左邊;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門的右邊。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征的,比如漁民的招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後,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屍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屍,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裡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裡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台',然後到了傍晚,就在帳篷裡點起香燭,中間放着稻草人,身上貼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響鐘磬铙钹,嘴裡念着咒語。這時候,'蘸台'前後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挂着籮筐,裡面裝一隻雄雞,面對大海,随着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涼。然後,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喽!來喽!'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後,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裡走呢?于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裡,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裡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儀式,表現了人們兩種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靈魂活轉回來,另一方面則要告訴死者的靈魂迅速離開。
出喪擇日儀式
屍體收斂之後就要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喪,又叫'出殡',俗稱為'送葬'。停屍祭祀活動後就可以出喪安葬。在許多民族中對出喪日期都要慎重選擇。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按照迷信的講究,凡下奇月死者,應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應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若不能及時葬埋,可先柩起來。在河南一帶,還有埋葬忌月的習俗,并且與姓氏有關。據說,張、王、李、趙四姓人,禁忌六、臘月動土葬埋。其餘姓氏,三、九月禁忌動土葬埋。若忌月有喪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開忌月才行。如特殊情況需及時出殡者,也隻能先用青磚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灣以及南方一些地區,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間傳說,七月為鬼月,七月十五日為鬼節,該月陰間得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讨食。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舊時,民間還廣泛流傳着忌'重喪'得習俗。浙江一帶俗說'重喪'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與死者死時的時辰有幹支重字。俗稱'月不清'。遇上這類情況,要舉行特殊的喪儀,往往是在三、五更蓋棺,擡至郊外。喪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後,才呼号奔告親朋,然後再補喪禮。但是,在台灣一帶,'重喪'卻是指某種葬埋忌日而言。俗說在某日葬埋便會犯重喪,亦即喪家還會再死人。當地的重喪日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類推。如果因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喪日安葬時,要采取一些儀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書'六庚天刑';二月書'六卒天庭';四月書'六壬天牢';七月書'六甲天福';八月書'六乙天德'等。不過,每月書寫字樣的規定都不怎麼嚴格,也有相互串寫的現象。,但大體上就是這類字類推而已。
少數民族在殡葬擇日的信仰方面與漢族有相通的地方。東北地區的朝鮮族、赫哲族、達#爾族、滿族均選擇單日出殡,而不能在雙日出殡,據說,雙日出殡意味着要死兩個人。#西的'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喪,也不能在死者的屬命之日出喪,否則不吉利。雲南一帶的景頗族認為選擇出喪日期以十二屬相中會進洞的動物之屬相最為吉利,不如屬龍、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餘天日忌出殡。貴州一帶的侗族最忌'沖#'日出喪。台江縣巫腳鄉苗族出喪最忌'犯雙日'。廣西一些民族地區則忌諱犯'重喪'日期出喪。白族若犯重喪,須在中堂挂一匹紅綢,或在棺木上倒吊一隻雞,将其緻死,在用筍葉做一口小棺,把裝着死雞的小棺從門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後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縣的#巴族,出喪的日期要由巫師行殺雞看卦儀式來定,以雞肝上紋路的走向顯示吉兇。另外,在一些接近漢族的民族地區也有由'陰陽先生'的占卦儀式決定日期的。
還有一些民族和地區不但擇日,還擇時。彜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屍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諱正午出殡。俗以為正午出殡會招緻災異,不吉。雲南一帶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喪。而花苗和白苗則在午後和黃昏出殡。貴州一帶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剛亮出喪。東北黑龍江一帶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廣東等地瑤族出殡時間多在中午或午後,以為這種時刻最吉利。
出喪擇日儀式甚是簡單,有時隻需翻翻皇曆或問問'陰陽先生'即可。然而,此儀式所涉及的内容、牽扯的面極廣,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須慎重。
====================================================
====================================================
好了咱們還是,談談滿漢族,老祖宗所定下的規據吧。
其實所有的規據,都是根據,道家所定的法則,而演化出來的。在加上各地的民俗,容納到一起而形成了,各地方的風俗。但總剛領是不能錯的,所以那方人就要守,那方的規據。
'道術剛領';
<喪葬繩索>
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留後世草留根、
人留後世防備老、草留老根等來春、
神農皇帝留百草、孝天傳孝留後人、
短去長存是一理、男左女右天地分、
男女乘一短八寸、夫妻全走差八分、
後生若有帶齊孝、此為重喪大不祥、
五帝留下倒頭飯、上按三才柱三根、
中間那根最有用、用它開光度亡人、
轉輪留下金絲帶、絆住亡人去遊陰、
飯丹幹糧手裡轉、二郎鞭子一手拎、
如來五行山一座、放在碟中壓屍魂、
五閏留下過頭紙、财神留下壓口金、
燃燈古佛留燈盞、三教香煙靈前焚、
柏鑒留下引魂幡、劉海留下買路錢、
靈前金盆魯班做、裡邊裝的金和銀、
孝子靈前把盆碎、留給後人來生存、
<引魂寶幡> ;
引魂寶幡傳人間、先人柏鑒把它傳、
仁皇十道宮中用、黎民百性七道幡、
什麼年令什麼幡、花甲之年三尺間、
古稀之歲一尺添、耄耋五尺太公用、
此是百性七道蟠、化五行分了五色、
五行五色五道幡、走九門過去九關、
九層大殿十八幡、走八門在套九宮、
九門九宮九道幡、引魂寶幡傳人間、
七七四十九道幡。古人共留這些幡。
註;皇宮與寺院共有十道長用幡、民間共有七道幡、六十歲-七十歲是三尺長、古稀之年70-80歲四尺長、耄耋之年80-90五尺長、太公90-100年也是五尺長、也可長些。
幡的狀态于形态;
引魂寶幡傳人間、幡頂無物絕戶幡、
有女無兒花一朵、有兒無女花少邊、
有兒有女花全在、此是幡形細參研
註;孝
三皇五帝到如今
人留手世草留根
人留後世防備老
草留老根等來春
神農嘗藥留百草
孝天傳孝留後人
短去長存地一理
男左女右天地分
男女乘一短八寸
夫妻全走差八分
後生若有帶齊孝
此為重喪大不祥
早年帶孝的風俗
據傳統,服喪孝服有輩份之分,實不應弄錯:
白布——死者同輩、外親
麻布——子女兒媳
萱布——孫侄甥
淺布——曾孫輩
黃布——玄孫輩
紅布——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隐含笑喪之義)
戴孝
成年人頭配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狀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的分野為男配左腕孝球,女結於發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藍、青、黃四色,待除靈後依次換色,古時稱為「換孝」。及至現今,一切已從簡。
===================================================
出靈入式
入式前的工作;
一看死屍、二看殃、三看五鬼在那方,
一 ;
先生一進門首先要看故人是否仙逝、故人隻要手是熱的、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隻要手熱、說明在三個時晨内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當故人手涼了、首先要觀其中指中段的兩測凹處有無脈在動、常規病入高荒時的人,即使專家觀脈象,也是觀不出來的,如此處涼的紮手而疆硬正明人已經去了。
整理遺體
人死亡後,對其遺體的清理一般是由殡儀館的化妝人員進行,可是有些親屬希望在親人死亡後,能親手為其作最後一次的清理,那麼,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操作:
如在醫院病房内死亡,親屬可為其脫去衣服,用溫水毛巾将遺體擦淨,如死者的口、眼沒有閉合,可輕輕按摩,使其合攏,再換上新衣褲即可。然後陪送其至醫院太平間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親屬将遺體移至硬闆床上,換下髒衣服,也用溫水毛巾将遺體擦淨,換穿新衣褲後,将其口、眼合閉,然後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遺體變形。按照有些風俗,還需由直系親屬替其剪淨手、腳的指甲,梳理頭發。這些事情可酌情處理。
第一章;
壽衣的選擇
1.壽衣知識 壽衣就是給逝者穿的衣服。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後,随着生産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禮開始日趨奢華和繁缛起來。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級,所以給死者穿何種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稱在當時都是非常講究的。壽者,顧名思義,永生也,先人死後,孝子忌諱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壽衣'之稱。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曰'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别;褲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五領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帝、後駕崩着九領,謂'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後小殓時,身着金絲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衫,僅這兩件服飾上就鑲有大小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周身還有九練串珠,頭戴珠冠,珠冠上鑲嵌一顆大如鵝卵的寶珠(當時價值1000萬兩白銀);再以翡翠雕琢為枕,腳蹬兩朵碧玉大蓮花。其極顯皇家之奢侈浮華,将壽衣的喪葬習俗演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提倡喪事簡辦、遺體火化,擯棄了封建社會壽衣習俗的糟粕,促進了社會文明。'文革'中,壽衣行業被看作封建殘餘予以取締,使壽衣的形式開始單調劃一。當時幾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裝、人民裝和列甯裝。
現在,壽衣品種和花色已呈多樣化,人們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時,對民間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滿足喪家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壽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齡的區别,其中性别差異明顯而年齡差異些微。按照民間習俗,我國向來把老年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因而有'紅白喜事'之說,因此老人的壽衣也往往采用鮮豔、花俏的顔色。壽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綢、緞、毛,因化纖面料在焚化過程中會燃成液體,不僅影響骨灰的質量,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故一般壽衣不采用化纖面料制作。
2.壽衣的種類
應該說壽衣從廣義上理解,品種是不計其數的,逝者家屬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紹的隻是傳統的和現今比較流行的壽衣的種類:
衾:裹屍的包被,形似鬥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繡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壽鞋、壽襪: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壽襪一般為棉布襪。壽枕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雲彩,腳枕為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于最外層,以布、緞作為面料,上繡星、月、龍、鳳等圖案。過去大殓時要用兩條壽被,一條墊于屍身之下,一條蓋于屍身之上,與棺蓋隔離。現在遺體皆火化,在開追悼會時,隻用一條壽被蓋于逝者身上即可。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區别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将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殡'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适合的壽衣。
亡人仙逝前要準備好衣服,有兒有女者、衣服必須穿七件套,内衣内褲、綿衣綿褲、外衣外褲、大衣一件、正好七件,鞋襪子各一雙、頭腳枕各一個、褥子一個、蓋單一個、絆腳絲、絆手絲、壓口錢、鞭子幹糧,喪盆和三斤六兩紙也可提前準備,
人走後首先要做以下幾點。
1;首先給亡人指路,漢族用扁旦、滿族趕面杖,比如漢族兒子用扁旦站蹬子上,面朝西南,叫爹爹或母親,上西南大路,走光明大道,喊三聲、
2; 要觀其亡人的,殃落在那方、必須要先避開殃煞。
殃落處;如亡者是女、
寅窗卯門辰在牆、巳在洋溝午未梁、申酉落坎戍亥竈、子醜二時落廳堂。
殃落處;如亡者是男、
甲在鍋台乙巽間,丙丁就在瓦二三,戊日不離停靈處,己日就在坑床前,庚辛不離西北角,壬癸就在水氣邊。
3;三看五鬼在那方,是以亡人的頭朝方位算,[[上二變五、下二天、中變絕命自古言、上變生氣、下變禍、二變六煞、全變延。此段是指亡人的屍體擺放的方向算、比如;亡人頭向正北、就以坎算、坎中滿、上二變五、上二爻一變、就變成艮掛了、那麼五鬼就在艮宮、五鬼不能傷、傷其五鬼主不祥。
--------------------------------------------------------------------------------------
二;穿好衣服、辦腳絲辦手絲壓口錢都放好、左手拿打狗幹糧,右手拿打狗鞭子,将故人停放拍子上、停靈頭要朝外腳朝裡、以防魂靈外遊、屍體台出時、魂靈回來後找不到屍體即犯回喪。
--------------------------------------------------------------------------------------
孝服
首先孝男孝女要帶上孝,不論滿族還是漢族,無論披麻還是帶孝,必須要按以下的規距去帶,決不可亂帶,孝服如下
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留手世草留根,
人留後世防備老,草留老根等來春,
神農嘗藥留百草,孝天傳孝留後人 ,
短去長存地一理 ,男左女右天地分,
男女乘一短八寸,夫妻全走差八分,
後生若有帶齊孝 ,此為重喪大不祥,
註;亡人男,帶孝左短右長。亡人女,帶孝右短左長。
紮腰的、亡人是男,後生不分男女都要紮腰左邊,亡人是女,後生不分男女都要紮腰右邊,
也就是短的不在了,孝是後生的孝意。父母走一個長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要差三寸或八分,決不可帶齊孝犯重喪也。除非二個老人一天死的,或一天出殡,這樣可以帶齊孝。'切忌切忌',
--------------------------------------------------------------------------------------
龍虎八局 入門斷後續
----------------------------------------------------------------------------------------------------------------------
聯系方法
北派易學:廖墨香門下二弟子、北水、三江彙流、海納百川 付會臣先生:龍虎門開山掌門人、
首屆國際風水研讨會被授于十大傑出風水專家稱号08年首屆國際人居與建築風水論壇研讨會上在次獲得風水專家稱号、12年任師範大學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所教授、現任中華周易聯合會副會長、雙鴨山分會會長、
盲派命理精解 出靈精解下葬全書 地理正宗龍虎八局風水
玄學論 易髓要論 梅花術數 桃花女房中秘要
先後共出十本著作,有三本是弟子班内部資料
弟子班備用資料 大六壬金口決、麻衣相過三關,千年巫術 , 陰陽宅破解秘要 各種表文應用
開班涵授;發内部資料、網上或面授講解、學會為止、開三科、
盲派命理真傳、人生改變運程密術
龍虎八局陰陽宅風水、内部陰宅設計60圖 陰陽宅化解、龍虎八局内部全程資料
玄學論、小六壬與十二地支的外應 千年各種巫術
每科5000元、如入弟子班1萬8千元 全程内部資料、學完為止
盲派命理真傳、龍虎八局陰陽宅風水、玄學論、註:開财庫法、财神表文、求财表文、補财庫疏文、人生催吉助旺絕招、五鬼運财表文、消災延壽改運疏文、
求功名疏文、祈賜文昌科甲文疏、文昌符、送鬼疏文、為父母求壽疏文、拘魂碼、求病愈疏文、驅鬼表文、送神表文、消災疏文、追魂牒、轉運表文、送錢表文、送蛇表、還替身表文、消前世冤孽疏文、還壽生債表文、還債敬神表文、還壽生債酬謝神恩、還替身表文、郵費表文、布薩結界文、動土表文、地契鐵卷、破土文、求子接嗣疏文、夫妻回心和合法、婚姻和合疏文、斬桃花、禳星疏、禳關疏疏為、招财催客旺店法、
道教通用開光咒、 秘傳咒語、起工豎符安師請神文、童子命化解疏文、張天師表文、被人埋鎮物破法、(斬斷姻緣符、夫妻不合符、夫妻和合符、和合符、婚姻和合符11、和合恩愛符、防止外遇符、鎖心符、單戀符、迷魂符)、改流年不順符、改流年不順文昌符 改命轉運靈符、和合符、化小人說是非靈符、駕駛平安護身靈符、開運靈符、求良緣靈符、鎮夫克妻靈符、鎮妻克夫靈符、鎮禍害法、鎮宅平安符、制化桃花靈符、破關程子全套、
黑龍江省集賢縣一夫風水策劃有限公司
地址:黑龍江省集賢縣鍋爐檢驗所一樓、95号
農行帳号:6228481960823828219 付會臣
手機:13039752180 13089819880
網址:/ QQ:363483301
《出靈精解下葬全書》是初學者的啟蒙書—因為此書是從喪葬學的基礎談起,即便是初涉此行的人士也能看懂學會。《出靈精解下葬全書》是中級風水師的提高書—因為此書的内容即系統又全面,即便是有些基礎的風水師也有可讀性,學習此書便于中級學員系統地掌握喪葬理論。《出靈精解下葬全書》是高級風水師的提高書—對于在喪葬學方面較有認識的高級風水大師也有其可讀性,因為該書内容全面具體,涉及廣泛,由淺入深,脈絡清晰,學習此書可使您更加地系統掌握喪葬理論,規範您的喪葬程序,減少繁贅與謬誤。也便于您了解全國各地的喪葬習俗,擴大您的視野,豐富您的知識,造福于天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