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領導找我談話,并嚴厲批評了我。我才知道:當晚,那幾位K歌的同學被“治安處罰”了。其實,那兩位體制内的同學挺冤枉的,在K歌過程中一直保持比較克制,但,其他職業的同學都放得很開,所以,他倆也受到了牽連。一位普通職員因此喪失了晉升的機會;另外一位副主任科員也被降職處分。
總體來說,體制内的同學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遵守規定。
目前,體制内對同學、老鄉、戰友、培訓班學員等群體的聚會,都有“明文”或“不成文”的規定,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提倡搞“團體”性的民間組織,防止“拉幫結派”;第二種是不能去高檔消費場所、參與高消費娛樂;第三種是工作期間不能飲酒。尤其是當前形勢下,不能搞聚餐等活動,體制内的人要帶頭執行。對于同學聚會,其實也沒有規定那麼“硬”、那麼“死”、那麼“不近人情”,但體制内的人員都比較謹慎,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進行主動“規避”和“避嫌”。
【2】心态分化。
體制内的同學,畢業幾年之後,分化非常厲害。有的已經混得風生水起,有的還在基層“趴窩”。混得好的,一是因為工作确實比較忙,二是避免被别人說自己“炫耀”,所以,婉拒同學聚會。混得差的同學,難免有些自卑,不願意攀比,害怕别人說自己“為什麼沒有混出來?”所以,混得好的也不願意參加,混得差的也不願意參加。
【3】精力分配。
體制内的職場是“金字塔形”的,升職加薪是“自上而下”決定的,所以,體制内的人在社交上自然而然進行了精力分配,大家自覺不覺地遵守一個公式,即:80%的精力用于經營有用的人脈圈層;20%的精力放在其他日常交際上面。現在的工作壓力和晉升難度都很大,同學聚會的功能還沒有上升到“經營圈層”的地位,自然就沒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4】防禦心理。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手機就是一部移動的平台,人人都是“小喇叭”,發個朋友圈、曬個圖片,都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發者無心,看者有意。同學聚會找一個偏僻的飯店,别人可能會說你們搞“小群體”;安排得高檔一些、娛樂節目多一點,别人可能說你們“高消費”;喝瓶價格偏高的好酒,如果被同學發到朋友圈裡,也可能出現“負面猜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5】減負心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學同學之間,有可能還有一點共同語言,高中、初中、小學同學之間,分化已經非常大了,各有各的“利益”圈層,哪裡還有那麼多的“共同語言”呢。同學聚會很熱鬧,吹牛的、炫富的、推銷的、拉票的、砍一刀的、求贊的,等等,不勝其煩,歡笑之後,代價就是冷漠。受到利益格局的影響,真正交心的同學其實也沒有幾個。原來關系一般的,畢業之後也難以改善,所以,參加“大呼隆式”的同學聚會,除了炫耀、作秀、吹牛之外,也沒有多少其他的現實意義,與其心累,不如婉拒。
【6】逃避請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家鄉的小地方,沒有熟人,還真的不好辦。同學們大學畢業後,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但是,親戚朋友還在家鄉小城呢!家裡有難事,難免要用得上“當地同學”。同學聚會,往往也是“請托同學辦事”的機會。合規的事情,體制内的同學肯定能幫就幫;不合規的事情,他們也不敢幫,畢竟現在的環境跟以前不一樣了,越來越嚴格,群衆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為了躲避“請托辦事”,幹脆不去參加同學聚會。
【7】認知清醒。
體制内的同學,大多數人都在從事具體工作,負責“一畝三分地”。他們的幸福觀、事業觀、成就觀都在慢慢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安安靜靜地工作、踏踏實實過“小日子”。體制内的人平時的公務應酬就不少,他們開始注意健康和養生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精簡社交,不喜歡參加那些無意義的大型聚會,喜歡三五好友小聚,開開心心地生活。
【8】銀子不多。
體制内,這句話就意味着“收入限高”。體制内的月薪普遍不高,月薪幾千是常态,工資過萬畢竟是少數。其他的收入,大家都不敢要了。手裡的現錢就是正常收入,舍不得拿出來組織同學聚會。體制内還有一種規定,不準“吃請”,也不準“請吃”。花錢請客,自己舍不得,單位也不提倡;别人請客,參加了也不違反規定。
【9】中庸之道。
體制内的人最講究“中庸之道”。體制内就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互相之間不理解。體制内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能混出頭、人人都有優越感。外面的人,可能以為體制内的同學不參加同學聚會是瞧不起同學,其實,有些體制内的人是害怕同學瞧不起他們。什麼是中庸之道?我不參加聚會,既不是自己瞧不起同學,也避免被同學瞧不起自己。
【10】防微杜漸。
同學之間,進入社會之後,分化是非常嚴重的,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同學聚會,也不再是單純地暢談友誼,而是各自帶着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生意人,可能給你“下套”,用你當“過橋”,甚至打着你的“旗号”辦事。喝酒之後,頭腦不清晰,可能會被誘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還有一種情況,老婆也不想讓你去,就是遇到當年的初戀怎麼辦?遇到放得開的女同學怎麼辦?與其考驗自己的“軟肋”,還不如不去接受“考驗”。
總體上,總結了體制内的人不參加同學聚會的10條原因。但是,現實中也不能太“絕對”,畢竟有些同學聚會,還是避免不了的。比如,我們在北京工作的同學大約有十幾個,大多數都在體制内上班,外地同學到北京出差來看望我們,難免也要小聚一下。那麼,我們是怎麼解決這些“顧慮”的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