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小五 看破不說破,懂得适時看場合沉默,是一種尊重和智慧。
看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如戲,全憑識趣。”
識趣的人懂得拿捏分寸,知道在不同場合下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不招人厭煩。
識趣與否體現的是情商高低,不識趣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不識趣的人,看破偏要說破
前幾天,與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了他公司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他們公司的“一把手”劉總帶領一位客人在公司内參觀,起初都很順利,客人們興緻勃勃地邊看邊聊,表現出了很強的合作興趣。
但是在經過儀表控制室時,發生了一個尴尬的小插曲。
客人們看見儀表闆上有兩個指示燈一閃一閃,有人就問:“這個指示燈為什麼會閃?”
劉總毫不思索地回答:“等液體達到臨界點,它就不閃了。”
衆人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正要接着往下走,誰知站在一旁的儀表管理員孫宇卻冷不丁地來了一句:“不是的,那個燈壞了。”
見客人們都扭過頭看自己,劉總顯得非常尴尬。
雖然接下來再沒出現這樣的尴尬,但合作的事情算是泡湯了。
自然,客人走後,劉總對孫宇少不了一頓狠批,孫宇羞愧不已。
聽完朋友的講述,我們能夠想象出當時劉總尴尬的場景,孫宇的表現就是典型的不識趣啊。
他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表達的場合不對。
在客人面前,劉總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當着客人的面當場給老總糾錯,不但會讓他尴尬,還會引起客人的猜想:
一個老總連儀器都不懂,這個公司能好到哪裡去?從而損害公司的形象,甚至斷送幾筆生意。
如果孫宇不是聽到就說,而是想一想在這個場合糾錯是否讓合适、是否會造成公司的損失、是否讓老總下不來台,從而改為私下裡再向老總彙報燈壞了,就不會挨訓了。
有句話說得好:“看破不說破,面子上好過。”
不識趣的人,喜歡“竹筒倒豆子”,還常自诩為心直口快,其實那不叫直率,而是沒眼力見,是情商低。
識點趣給别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掙面子;
不識趣讓對方尴尬,往往最後尴尬的是自己。
不識趣的人,習慣熱心過度
《認知突圍》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關心和打擾是一對好兄弟,隻是後者看上去更加不禮貌而已。但更多時候,沒有太大差别。”
聽起來很紮心,其實很現實,失了分寸的關心對他人就是一種打擾、一種不尊重。
不識趣的人,與人交往沒有界限感,喜歡把别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度卷入,結果出力不讨好。
而識趣的人,與人交往有分寸,懂得别人的事需要的是尊重,可以幫忙但不能強加幹涉,因而既不會讓人讨厭,也不會讓自己難堪。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陳司寇是北京101中學教師,北大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
那年,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他的老伴特别寂寞。因為她和陳司寇是老朋友,所以老打電話給陳老師,一說起來就沒完。
有一次,她突然問陳老師能不能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
陳司寇剛想答應,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辦法啊,我一通電話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其他時間她怎麼辦呢?
于是,陳司寇就對朋友說:“你真正解決問題不能靠外力,隻能靠内力。”
對方問:“那我怎麼辦呢?”
陳司寇就說:“你就得自己有奔頭。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雖然要求被拒絕,但對方并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陳老師說的有道理。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中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陳司寇處理朋友的要求很有界限感。
面對朋友界限不清、依賴心理過重的狀況,她很識趣,沒有愛意泛濫,而是及時說“不”,然後引導對方認清問題的症結,明白妥當的做法。
這樣不僅讓雙方互不越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讓朋友感受到了尊重、擺脫了寂寞,進而讓友情細水長流。
不識趣的人,不懂事成不說
我有個朋友吳放,是國内頂級出版社的編輯,他業務能力沒的說,但有一個緻命的弱點,就是有時不那麼識趣,讓人反感。
有一次,他收到一份書稿,覺得有暢銷書的潛質,就去向主編彙報。
但是主編看完後,說道:“書雖然不錯,但是這個題材讀者未必買賬,有點冒險,你讓我考慮考慮。”
主編考慮了一個多星期,說可以簽,但是吳放再聯系,那位作者已經将書稿簽給了别的出版社。
那本書出版後很暢銷,有同事調侃吳放:“這書最先是投給你的吧,你要是當時簽了,能賺不少編輯費呢!”
吳放本來就不高興,聽同事這樣說他更來氣了:“能怪我嗎?我當時就說這麼好的書,得馬上簽,可是主編非得考慮考慮,一考慮一個多星期,把好事耽誤了!
這書要是在咱們出版社出,不光我掙編輯費,對主編不是一年中的一個閃光點嗎?現在傻眼了吧!”
這話很快傳到了主編的耳朵裡,主編把吳放叫到辦公室,闆着臉說:“有什麼想法當面和我說,别在背後發洩情緒!”
此後,吳放發現主編對他的态度明顯變了,覺得再待下去也沒什麼發展了,隻好辭職走人。
《論語》中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所謂“成事不說”,就是凡事已成定居,沒必要再說,說了非但改變不了結局,還讓人不舒服,純粹是不識趣、不懂事。
吳放顯然忘記了這個道理,他不但說了,而且還帶着火氣說,既損害了主編的權威,又不利于團隊的凝聚力,主編能不生氣嗎?
對于職場人來說,不識趣的發洩情緒是職業發展的大敵。
不僅影響自己能力的發揮,還會向周圍的同事散播負能量,産生消極影響。
面對既成事實,不糾結,不抱怨,坦然以對,才是知趣的表現,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不識趣的人,不會換位思考
看過這樣一句話:“心有他人天地寬,換位思考心漸亮。”
換位思考的背後,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善良和高情商。
不識趣的人,不會換位思考,他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考慮别人的感受,常常做出強人所難的事情,讓對方厭棄,也讓自己尴尬。
而識趣的人,善于體察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難處,說話做事總能拿捏好分寸,在給别人一份尊重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下了好口碑。
有一年,我們小區老張的兒子在河邊玩耍,掉進河裡。正巧被路過的老林看見了,老林冒着生命危險把孩子救了上來。
老張對老林感激不已,二人從此成為好朋友。
之後不久,老林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要被公司解聘。
有同事對老林說:“你去找老張啊,他在單位還是個領導,你對他那麼大的恩情,讓他幫你給咱們老闆打個招呼,就沒事了。”
老林不同意,說:“這事千萬不能讓他知道,否則他不幫我會覺得對不起我的恩情,幫我又可能犯錯誤。我怎麼能拿自己的恩情綁架他呢?”
老林被解聘後,老張還是知道了這事,對老林很是敬佩,主動幫他聯系工作,還說:“您的恩情我永遠不能忘,您處處為我着想,我更不會忘。”
老林救了老張的孩子,是老張一家的恩人,他在遭遇困難時去找老林幫忙也無可厚非,但他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不想拿恩情綁架老林,讓老林為難。
這種換位思考、不拿恩情施壓于人的行為,不僅是一種善良,一種大胸懷、大氣度,還是識趣的表現。
現實常常是這樣,你越是以恩人自居、強制對方回報,越是難以達到目的。
而你越是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助人,不讓對方為難,對方越是對你敬佩,越會想着還你的人情。
人情如紙,越用越薄。識趣的人不會拿恩情綁架人,他們明白那是在揮霍人情,透支雙方的感情。
很贊同倪匡說過的一句話: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千萬要識趣。不識趣,十分凄慘,自己或許當時不察覺,一旦自己明白了,那就會恨自己當時如何會如此不識趣,後悔不已。”
識趣是人際交往的保險閥,絕大多數關系出問題,不識趣是重要原因。
看破不說破,懂得适時看場合沉默,是一種尊重和智慧。
熱情要有度,須知适度的關心給人溫暖,過分的熱情招人厭煩。
事成不必說,不念舊事、不責人過,也是給自己赢得人氣和機會。
換位去思考,你考慮到别人的難處,對方也會顧及你的面子。
點個在看,做識趣知趣之人,過和諧從容人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