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資治通鑒》“談判溝通”為什麼是謀略必修的智術?

有沒有在商場上與人談判很吃力?或每談必輸?

設計好的談判策略,被對方高維打擊,輕易粉碎?

碰到了刁鑽的上級老大,怎麼做怎麼錯?

帶着能力比較強的下屬,如坐針氈,生怕奪權篡位?

設計好的事業布局,遇到“黑天鵝事件”,不得不改弦更張?

靜下來,思考一下,問題源頭在哪裡?

一切和人有關,人主導決定一切。

不管來自哪個頂級名校,或哈佛劍橋,或清華北大。

不管學什麼頂級專業,都要回歸和人打交道上。

除非特别工種,例如:整天敲打計算機的人,幾乎不用說話,猶如一塊磚頭兒,哪裡需要哪裡搬。

和人打交道,不能脫離人性,人心,人情,人欲,人格對“你我他”的限制性。

不管帶隊伍的老大,一個跟随者,客戶,親朋好友,和他們互動,都需要理解“人”這個複雜多變的物種。

三國時,才華橫溢的祢衡先生,為什麼被曹操,劉表當“球”踢,踢到了黃祖腳下,一命嗚呼?

祢衡死在了群雄“生态博弈”鍊兒中,是黃祖弄死祢衡的嗎?

其實是祢衡給自己設計了墳墓。

祢衡不懂江湖規矩,不能以退為進,不會與人打交道,不死等什麼?

今天職場,商場類似祢衡的人,韭菜一般,去了一茬又一茬,不管曆史怎麼演進,人性,人心,人情,人欲,人格沒有變過。

什麼能力是競合環境下,必須持續加強的?

答案是:談判溝通能力。

把謀略,運籌,談判做一個排序,謀略在腦中完成。

運籌在具體場景中運作,每個運作環節都要和人交往,與人交往就要“談笑用兵”,談判溝通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

《資治通鑒》很耐讀,整部書中有關談判的場景要比軍事場景多幾倍。

比如:臣子認為君主做的不對,就要和君主談判?

在外交上,匈奴,吐蕃,回纥,契丹等不同“國家”也要進行各類“國際談判”。

司馬光把這些談判事件,以娓娓道來的筆法躍然紙上,讓讀的人回到現場,親臨感受一場場“談判博弈”。

能在《通鑒》中學到智慧,最好的方法是“觀摩”“揣摩”“推演”他們對弈的談判場景。

例如:

研究他們是怎麼在談判前做準備的?怎麼現場發揮的?

臨場發揮時用了什麼技巧?對方如何回應的?談判結果如何?

為什麼沒有談成?為什麼談成了?等等。

況且,這些談判發生在高手與高手之間,他們的學識,器度在我們之上。

不必“以古非今”,不用“以今非古”,隻要對當下有用的智慧,都可以吸收起來去踐行。

人性最大陷阱:自以為是

《孫子兵法》有一句話可謂真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一階段:了解對手,要比了解自己重要;

第二階段:了解自己,要在了解對手基礎之上,完成策略設計;

第三階段:控制談判尺度,任何談判成敗都是概率,如何讓成功概率更高?

在一開始不要掉進對手設計的陷阱中。

《資治通鑒》原文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台。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

洪譯:

智宣子死了,寶貝兒子智襄子繼承老爹的位子,某日和韓康子,魏桓子在藍泰大擺筵席,智伯喝酒昏了頭,出言不遜侮辱韓康子和他的家臣段規。

謀略拆解:

去掉“帝王”,“大臣”的頭銜,把智伯,韓康子,魏桓子等人“扒光”,讓他們換上和我們一樣的衣服,說一樣的話。

可以看到,智伯坐在上位“牛x閃電”“飛揚跋扈”,指桑罵槐。

韓康子,魏桓子,段規等人欣賞着老大的“吹牛表演”,唯唯諾諾,扮演好聽老大“國際演講”的聽衆。

問題是,智伯傻啦吧唧的把對他的這種“唯唯諾諾”,誤以為對方懼怕,更加放肆起來,開始順杆兒爬,大肆侮辱韓康子等人。

如果這是一場談判,智伯已把自己放在坑裡,為什麼?

因為韓康子,魏桓子已經觸摸到智伯的“底線”。

不得不說,談判有一個點是不能共享的,那就是“底線”。

“底線”是什麼?是弱點,是讓對方摸到你脾氣的軟肋。

輕易展示給對方,就會遭到對方狂風暴雨的襲擊。

《資治通鑒》原文

智國聞之,谏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将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洪譯:

智國聽到這個消息,很着急,立即拉開談判架勢,對智伯說:“針對您的失禮行為,要做好攻戰準備,不然大難臨頭。”智伯狂妄的說:“發動災難我說的算,我不發起災難,誰敢挑動災難。”

謀略拆解:

字裡行間透露智伯的流氓本色。

在《三國志》有一段曹操和孫權的對話,很值得玩味兒。

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看完信哈哈大笑,将信傳遞所有謀臣看了一遍。

而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孫權這小子,這是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曹操為什麼把信遞給謀臣,按《資治通鑒》注解者胡三省的說法。

曹操想透過這封信看看大家對讓自己稱帝,是反對?肯定?還是不言不語?

大家都沒表達意見,曹操說了那句“爐火烤”的千古名言,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來。

對比之下,智伯和曹操,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智伯按自己脾氣秉性,想咋說就咋說,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是智伯把自己送進“火葬場”的第一步。

所謂:

細節決定大局,性格決定命運。好好思考一下過去成敗故事,都是類似的細節不加檢點,失去了人際關系的支持,走向失敗。

讀《資治通鑒》提供一面鏡子,照見自己,也看清他人,這是智慧,也是謀略。

從談判視角看,為什麼智國沒有說服智伯呢?

智國用的是什麼策略?

讓我們來做智國,怎麼談判?

智國沒有說服成功,因為他的視角不符合智伯的性格,智伯性格比較強勢,智國的策略是“以強壓強”。

用“恐懼制造法”希望智伯讓步,激發智國的反彈情緒,最好的方式是“柔弱勝剛強”來展開談判。

怎麼做呢?

要承認智伯德強者身份,撫平對方情緒,情緒撫平以後,說的話才能被對方接受。

例如:

智國可以這樣說:“您是三大家臣之主,他們需要您的庇護才能對我們有利,---- ”。

通過“和平演變”促成主子和臣子關系和解,符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

當然,總可以找到更好的策略。

《資治通鑒》原文

對曰:“不然。夏書有之:'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蚋、蟻、蜂、虿,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洪譯:

智國接着對智伯說:“老大,您說的不對。

夏書上有這樣的話“一個人三番五次犯了同樣的錯兒,結下的仇怨怎麼會在明處呢?沒看見對方的策略前,就應有所防備”。

一個君子能關注細節,可以避免災難。今天吃一頓飯的功夫,讓韓康子和他家臣下不來台,又不做防備,還說什麼“他們不敢發動災難”,這怎麼可以啊,

俗話說得好,吸血蟲,螞蟻,蜜蜂,蠍子都能傷人,何況惹毛了的君臣呢?”智伯沒有聽智國的話。

謀略拆解:

看得出來,智國的談判以失敗告終。

除了智伯剛愎自用的性格外,智國談判套路全是“恐懼制造法”,引古喻今。

分析起來,從談判話術上無懈可擊,從談判原則上力不從心,智國應知道影響對方做出決策,不僅隻有“恐懼制造法”。

智國忘記了智伯現場侮辱韓康子,問題是智伯誤以為自己是韓康子,魏桓子的老大,老大說點帶髒字兒的話,似乎是應該的。

而韓康子又是智伯的家臣,從各方面看都不會發生智國分析的結局。

從這個根本點得出結論,智國談判一定會失敗,話術很好,原則不足,并且“以強壓強”,引發智伯反彈情緒,所以失敗。

智伯作為老大,這樣反應對不對呢?

肯定不對,一個牛X君主,絕不是盛氣淩人統領國家的,一個剛愎自用的老大,也隻能帶出“口服心不服”的團隊,最好策略是什麼呢?

上策是誠心待人,人回饋以心。

中策是盤點籌碼,看清楚你需要他,還是他需要你。

下策就是拔劍而起,怒而興師,愠而緻戰。

控制不了情緒的人,八十歲也是八歲,一個沉穩冷靜的人,八歲也勝過八十歲。

一個人一輩子都要談判溝通,要将“談判溝通”之術作為修煉的功課。

中國環境下的溝通是比較難的一件事兒。

為什麼?

他人會過度解釋,甚至扭曲我們傳遞的信息。很容易造成雙方或多方的誤會。

應如何做好談判溝通呢?

1. 如果想說,先思考好對方可能性的反應,設身處地思考你是對方,會有什麼反應?

2. 溝通先照顧彼此的情緒,然後決定用什麼方式表述?

3. 如果對方說錯了,甚至撒了一個你知道的“謊言”,不要去拆穿

4. 如果對方語氣淩人,處于憤怒中,先調停自己情緒,待回到冷靜時與之溝通

5. 放下執念,不要在乎他人怎麼看,怎麼想,輸出真誠的溝通态度,因為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資治通鑒》300多萬字将1326年曆史,以迂回筆法,寫盡人世間或蕩氣回腸,或奸忒陰損,或謀略蓋世,或激情群發的衆生相。

确切說,是寫盡了中國人一千年以來,頂層精英群體的生存之道,博弈之道,競合之道,謀略之道,談判之道,談兵論戰之道。

要想實打實的增強核心競争力,要活學活用《資治通鑒》,去掉“陰謀”成見,脫去“偷懶”之心,下點功夫學真本事才會受用一輩子。

洪槿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