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三國外交謀略大盤點:看三國曆史中鮮為人知的謀略案例,值得深思

三國曆史,深受曆史愛好者們的追捧。其實在三國的曆史中,用人方面和心理戰是其重頭戲,這也是多少讀者覺得精彩的地方。

其實人們之所以喜歡三國,愛聽三國故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國鬥智鬥勇的謀略案例吸引人們的眼球。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三國中的謀略案例,希望讀者喜歡。

一、不冷靜的王淩

王淩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将領,東漢司徒王允之侄。

魏太和五年,東吳将領孫布派人到揚州,告訴揚州刺史王淩說:“自己欲降魏,奈何道路很遠,自身無力越過重重山河來到揚州,希望魏國能夠出兵迎接。”揚州刺史王淩就将孫布的書信上報給了主持江北軍務的滿寵,請求派兵馬迎接孫布。

滿寵則認為孫布的歸降靠不住,所以拒絕派兵,還寫了一封信給王淩說:“孫布知道天下正義所在,想避禍歸順,這種精神是需要嘉獎的。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派兵相迎,兵少了不足以相衛,兵多了肯定會被東吳知道。還不如秘密回報孫布,嘉獎他的行為,讓他按兵不動,再随機而動。”滿寵當時正被朝廷征召,臨走前嚴厲命令留府的長史:“如果王淩想派兵迎接,千萬不要給他兵啊!”

王淩得不到援兵,最後不得不單獨派遣一名部将帶領步騎七百人去迎接孫布。想不到孫布真的是假投降,連夜襲擊了曹魏援軍。魏将逃走,軍隊死傷過半。

王淩受了教訓後,也沒有學會保持冷靜的頭腦、認真分析局勢,後來他在主持曹魏的揚州軍事時,計劃發動反對司馬家族的叛亂,結果拖泥帶水,事洩兵敗,自殺身亡。

二、董昭的虛實相間

董昭是東漢末年曹魏謀士、重臣、開國元勳,深受曹操信任。

在關羽将曹仁死死圍困在樊城的時候,孫權派使者對曹操說自己要“歸順朝廷”,派兵西進,進攻關羽鎮守的荊州。如果關羽丢失城池,肯定會撤軍,樊城之圍也就不救自解了。孫權還特别請曹操“乞密不漏,令羽有備”。也就是說讓曹操給自己保密,千萬别讓關羽知道。

曹操問大臣們怎麼辦,群臣都說應該替孫權保密。董昭卻建議說:“我們應該表面答應孫權,幫他保密,暗地裡洩露孫權的計劃。關羽聽說孫權進軍荊州,肯定會回軍自衛。這樣曹仁将軍的圍困不僅被解開了,而且還可以讓孫權和關羽兩個人互相争鬥,我們坐待其成。幫孫權保密讓他的計劃實現,并不是上策。其次,陷入重圍的官兵們現在不知道有救兵,心懷恐懼,防守艱難。如果大家都知道孫權要進攻荊州了,還能夠鼓舞前線士氣。再次,關羽為人剛愎自用,自以為荊州城池堅固,肯定不會馬上撤退。”

曹操接受了董昭的建議,命令前方将領将孫權的書信射到陷入重圍的樊城和關羽的軍營之中。樊城官兵知道消息後,士氣倍增;關羽接到書信後,猶豫不決。

董昭的計策虛實相間,是三國經典謀略。它表面上是給關羽通風報信,實際上是給了關羽一顆煙幕彈,讓關羽難辨真僞。關羽如果相信了,回軍荊州,樊城的重圍就自然而解了,曹魏還可以隔岸觀兩虎相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關羽不回軍,孫權的計劃就能成功,樊城的重圍還是可以解救。無論如何都會實現曹魏解救樊城之圍、同時消滅敵人的目的。

三、猛拳掏心

三國演義故事中有許多将領喜歡用“襲糧計”,這就是猛拳掏心的戰術。這裡的心就是關系到敵人核心利益、可以一擊敗敵的關鍵所在。

曹操輕騎燒烏巢糧草就是典型的戰例。建安五年(200),曹操傾注全力,和袁紹大軍在官渡對峙。袁紹的軍力幾乎是曹操的十倍,且兵精糧足,曹操處于絕對劣勢。當曹操得知袁紹把糧草儲存在大營後方四十裡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時,力排衆議,連夜率領主力騎兵,長途奔襲烏巢,焚毀袁紹軍糧。袁紹大軍得知,軍心渙散,導緻官渡之戰潰敗。這次作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同樣在官渡戰役期間,謀士許攸就向袁紹進言,建議以部分軍隊将曹操大軍拖在官渡,派遣主力繞過官渡戰線南下,偷襲許縣。隻要占領首都和曹操的屯田重鎮,将皇帝搶到手,就等于除去了曹操的心髒。可惜袁紹沒有聽從。

當時在袁軍陣營中的劉備看到袁紹成不了大氣候,就自請去取汝南,在曹操的後方搞破壞。這也是猛拳掏心謀略的運用。

四、外交威懾

所謂的外交威懾就是一方利用自己在信息、實力方面的優勢,對相對較弱的一方形成威懾,以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到遼東的時候,曹操要殺二人。郭嘉就建議曹操實行對公孫康的外交威懾,利用強大的軍事壓力,擺在北方,又不進攻公孫康,對其造成威懾力。公孫康斷然不敢與曹操大軍為敵,就明智地選擇了殺袁氏兄弟,向曹操稱藩。

鐘繇安定關中和西涼地區,也是使用外交威懾戰術的成功案例。當時,曹操忙于東方混戰,沒有力量進入關中地區。好在關中地區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威,而是各派系分治。為了防止這些豪強勢力被人利用,或者聯合與曹魏為敵,鐘繇來到了關中。他當時能夠利用的最大資本就是朝廷掌握在曹操手裡,他在關中的統治是名正言順的,所以可以利用朝廷的名義大開封賞的空頭支票。就這樣,鐘繇成功地利用了政治名分的優勢,維持了關中和西涼地區脆弱的穩定局面。

五、張特虛與委蛇

張特是三國後期的曹魏軍官。他先是在鎮東将軍諸葛誕手下做軍官,後來被調到後方去了。剛好,合肥新城的守将出缺,就先讓張特去補缺。不想,沒過多久諸葛恪就傾東吳全國的軍隊北伐,大軍将合肥新城圍得水洩不通。張特集中全城軍隊,隻有三千人。剛一接戰,就死傷過半。

眼看着圍困越來越緊,張特派遣軍士劉整潛出重圍求救。劉整在突圍途中被東吳軍隊擒拿,嚴刑拷打。東吳士兵對劉整說:“諸葛公想給你條活路,隻要你投降服從就行。”劉整罵道:“死狗,這是什麼話!我死是魏國的鬼,不苟活在世上。如果想殺我,就快來殺吧。”劉整至死都沒有說其他的話。

張特又派遣軍士鄭像出城傳遞消息。有人把此事告訴了諸葛恪。鄭像等人被諸葛恪派出的騎兵擒拿住了。東吳兵士把他們四五人綁着,計劃繞城而行,以動搖合肥新城的軍心。吳軍讓鄭像向城内喊話,說:“朝廷大軍已經退回洛陽了,合肥不如早早投降。”鄭像假裝答應,喊話的時候卻向城中大呼:“大軍近在重圍之外,城中壯士努力啊!”吳軍直接用刀堵住他的嘴。鄭像說不了話,就在城下大呼大叫,令城中的人都知道。

諸葛恪造起和城池一樣高的土山,加強進攻。眼看着城池多處損毀,難以修複,就要陷落了。張特對東吳大喊說:“我無心再戰了,請求投降。但是按照魏國法律,城池受到圍攻超過百日,救兵還沒到的,守将即使投降了,家屬可以不連坐。現在東吳大軍圍困合肥已經超過九十天了。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現在戰死的人超過一半。城中許多人因為這條法律,還不願意投降,這很難辦。我計劃和城中的人一一談話,注明善惡,明天一早就上報給東吳。現在我将自己的印绶交給吳軍,作為投降的信物。”張特說完,真的将自己的印绶交給東吳。吳軍相信了他的話,也不取印绶,就退兵了,等待第二天合肥城投降。

張特回到城裡,馬上号召軍民連夜拆掉城中房屋去修複城池,并将城牆加為兩重。第二天,東吳前來受降。張特說道:“我不會投降,隻會死戰!”諸葛恪大怒,加緊進攻,在修複如初的合肥新城面前毫無進展。合肥新城在整個淮南戰役中都沒有被東吳占領。

戰後,曹魏朝廷嘉獎張特,提拔他為将軍,封列侯,調任安豐太守。

六、不拘常例

蜀将孟達投降曹魏後,魏國非常優待他。司馬懿認為孟達巧言令色,不能提拔擔當重任。但是曹丕還是任命孟達為新城(陝西東南和湖北西北地區)太守,封侯,假節。孟達在新城地區暗地裡果然和吳、蜀交往,圖謀更大的利益,最終接受了蜀漢的策反,準備起義。諸葛亮其實特讨厭孟達這個反複的小人,又擔心他日後成為禍患。于是就利用孟達與鄰郡的申儀(曹魏魏興太守)關系不好這一點,想了個借刀殺人的計劃。

諸葛亮派遣一個叫郭模的人假意向申儀投降,将孟達響應蜀漢準備起義的事告訴了曹魏。孟達知道自己的計劃洩漏了,隻能加緊舉兵進程。主持南方軍務的司馬懿為了穩定孟達,赢得鎮壓的時間,假意給孟達寫了一封書信:“孟将軍以前抛棄劉備,歸順朝廷。朝廷将邊疆要地托付給将軍,讓将軍負責進攻蜀漢的大事,非常信任将軍。蜀國人莫不對将軍切齒痛恨。諸葛亮想消滅将軍,苦于沒有辦法,就想了這麼個離間計。郭模的話,是軍國大事,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洩露出去。由此看來,他是想離間朝廷與将軍的關系。”

孟達接到司馬懿的信,大喜,又在起兵與否的問題上猶豫了起來。司馬懿一邊上報朝廷,一邊集合部隊,暗地行軍進讨。下屬将領們都建議要先觀望而後動,司馬懿認為:“孟達是沒有信義的小人,我們要在他們幾方互相懷疑的時候,抓緊進軍,推動孟達的反叛而消滅他。”司馬懿的軍隊日夜兼程,八天就到達了新城城下。吳、蜀兩國都派遣将領從西城安橋、木闌塞救援孟達,但被魏軍阻擊不得前進。

孟達

當初,孟達還樂觀地向諸葛亮分析道:“宛(司馬懿所在地)離洛陽八百裡,離新城一千二百裡。司馬懿聽到我舉事的消息,要先上表給天子,等待朝廷命令。如此反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到那時候我的城池堅固了,軍隊也布置完成了。加上新城地區地勢深險,司馬懿不見得敢進攻;等蜀吳兩國的援兵到了,我就無憂了。”

看到司馬懿兵臨城下,孟達傻了眼:“我剛舉事,司馬懿大軍八日後就到城下了,何其神速啊!”

司馬懿大軍八路進攻。半個月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将李輔等人開門投降。孟達被斬首,傳首京師。司馬懿的成功就在于他不按常理出牌,真的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七、擒賊先擒王

最後讓我們回到本章開頭,再說說董昭。

董昭像

當時的孫伉(他是公孫瓒推薦的孝廉)是钜鹿郡的大姓,他和數十人煽動吏民,謀劃投靠公孫瓒。董昭到郡裡,以袁紹的名義發表了一篇檄文,說:“我軍截得情報,說公孫瓒計劃進攻钜鹿郡,孫伉等人就是公孫瓒的奸細,準備裡應外合,出賣钜鹿。我(袁紹)的檄文到後,逮捕孫伉等人,軍法處置。他們的妻子兒女不需要連坐。”董昭依照檄文,将當地大姓都斬首示衆,再安撫钜鹿郡惶恐不安的人心。至于投靠公孫瓒之事,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董昭成功地實踐了自己提出的“見機行事,随機應變”的外交謀略精華。

結語:

三國的曆史故事有很多,經典的謀略案例也是非常多的,就不一一列舉了。曆史就是一面鏡子,三國中的謀略案例就是其中的精髓之一,隻要善于發現、善于學習,就一定能從曆史的長河中獲得進步、收獲成長。共勉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